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学科协作护理对心脏外科围术期患者心肺康复管理的应用。方法:纳入范围在2023年5月至2024年2月,随机分组,两组共计46例,试验组行多学科协作护理,参照组开展基础护理干预,将两组样本凝血指标、运动功能进行比对。结果:试验组Fbg、PT、aPTT改善情况更有,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试验组代谢当量、VO2max、2min踏步次数、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护理对心脏外科围术期患者心肺康复管理的应用价值更高,对样本预后效果有关键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营养管理结合心理干预,并对最终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方法 于2023年1月纳入本院收治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50例,截止到2024年1月。运用掷骰子法对全部患者进行组别划分,一组是对照组(75例)常规护理,二组是观察组(75例)围术期营养管理+心理护理,充分评估各组干预前后心肺功能指标、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指标以及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结果 心肺功能各指标最优的是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最低的是观察组且营养状态各指标最优的是观察组。结论 给予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营养管理联合心理护理,能使患者心肺功能得以增强,使不良情绪得以缓解,进而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78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外科护理;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对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术后不良反应例数、护理前后2组患者视觉疼痛程度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疼痛程度评分在护理后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相关不良反应,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2022年3月~2023年3月到我院进行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的102例患儿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102名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时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时采用常规护理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综合干预,通过对两组患儿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依从性等方面数据的分析对照,探究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护理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小儿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不仅可以显著缩短患儿的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对治疗过程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开展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筛选2018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分成两组进行护理研究,组别主要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中的病例人数分别有25例,给予对照组手术室常规护理配合,给予观察组患者手术室综合护理配合,将最终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详细比对。结果:护理后两组指标对比显示,观察组获得的护理效果较为理想,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患者的依从性均得到显著提升,患者手术期间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均较少,术后患者疼痛程度也较轻,最终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两组指标数据差异性经计算后显示(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手术效果,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手术期间不良事件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术后身体恢复速度。
简介:摘要目的将磷酸肌酸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中,强化预充液和心肌保护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改善心功能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在心脏直视手术时,将磷酸肌酸加入体外循环预充液(浓度为1g/L)。主动脉阻断后,将磷酸肌酸加入心脏停搏液中,浓度为每2.5g/L(等于10mmol/L),在4℃温度时,输入冠状动脉,开始剂量为15ml/kg,然后每30min,以10ml/kg的剂量输注直至动脉开放,开放升主动脉后,在预充液中再加入磷酸肌酸浓度为1g/L。结果全组病例无任何不良反应,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出非用磷酸肌酸患者,而心律失常极少发生。术后未出现1例低心排,所需正性肌力药物剂量明显减少,监护时间缩短。结论磷酸肌酸通过直接提供能量和稳定细胞膜而发挥重要的心肌保护作用,是一种高效的心肌保护剂,具有卓越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复锻炼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样本共计62例,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分组为随机同比例,参照组开展常规术后干预方案,研究组接受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病患肱三头肌皮褶厚度、镇静药物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进行对比及相关术后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病患肱三头肌皮褶厚度、镇静药物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更优,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两组患者在非计划拔管、院内感染及ICU停留时间指标上无明显差异,数据比对后P>0.05。结论:早期康复锻炼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预后有一定积极的影响,对缩短病患术后康复时间、降低镇静药物使用次数等有关键的作用。
简介:摘要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心脏外科手术7 239例,其中瓣膜手术3 61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 527例,大血管手术719例,其他手术377例。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及脑动脉CTA检查,术后出现脑梗塞症状时重复上述检查。发生脑梗塞50例(0.7%,50/7 239),包括早发脑梗塞14例(0.2%)和迟发脑梗塞36例(0.5%)。早发脑梗塞定义为初次麻醉苏醒时已出现症状者。迟发脑梗塞定义为初次麻醉苏醒时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后发生脑梗塞者。全组大血管术后脑梗塞发病率最高(18/719例,2.5%),其次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34/2 527,1.3%),单纯瓣膜术后发病率最低(1/3 616例,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迟关胸、术中输血、手术时长等术中因素可能增加脑梗塞发病风险(P<0.05)。早发脑梗塞主要危险因素源于术中,延迟关胸比例高、手术时间长(P<0.05),预后差,术前完善神经系统检查可有效降低早发病率。迟发脑梗塞平均(3.53±3.04)天发病,发病机制多样,应采取不同监测手段及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6月—2014年7月来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后入ICU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ICU谵妄发生率(8.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0.34±1.23)d,低于对照组的(14.56±3.26)d,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的(20.59%),P<0.05。结论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ICU谵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速了医学教育改革。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流媒体及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全新的心脏外科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术后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于本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2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感染发生情况,对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26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有25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1.06%,其中呼吸道感染占感染人数比最高(52.00%),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比54.8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住院时间、是否接台手术、手术持续时间、围术期抗菌药应用是否合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均与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住院时间>7 d、接台手术、围术期抗菌药应用不合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5 d均是心脏外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可控因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感染发生。
简介:摘要分析了心脏外科手术专科护士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心理压力大、手术配合时压力大劳动强度大。预防对策主要是护理管理者尽量合理安排和调整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工作制,同时选择综合素质高的护士作为专科护士培养对象;心脏外科专科护士要加强专科及相关领域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同时也要学会自我减压,增强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