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2006年我国广东地区发现由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uV)侵染引起的朱槿曲叶病,但有关该病害在朱槿植物上的发病率、传播介体-烟粉虱隐种的组成尚未见报道.【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和清远地区对感染CLCuMuV的朱槿植株进行抽样调查;利用mtCOI引物扩增鉴定烟粉虱隐种种群组成.【结果】调查表明,广州和清远地区朱槿上CLCuMuV的发病率分别为53.98%-71.78%和38.42%-45.27%.烟粉虱种群均为MEAM1和AsiaH7隐种的混合种群;广州地区烟粉虱种群中AsiaH7隐种的比例为6.25%-17.71%,清远地区AsiaH7隐种的比例为76.25%-89.17%.【结论与意义】随着带病植株种植范围的扩大以及可传毒烟粉虱隐种的扩散,CLCuMuV很有可能大范围扩散流行,应做好防控监测工作.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是危害苹果和梨等蔷薇科果实的世界性重要蛀果害虫之一,目前已侵入我国新疆、甘肃、黑龙江、宁夏、内蒙古、吉林、辽宁等7省市,正在向苹果主产区扩散,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欧美国家的田间应用证明,CypoGV是防治苹果蠹蛾效果最佳的生防制剂。研究开发本土CypoGV商业化制剂,对保证我国苹果业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方法]用室内和田间生测方法,在半人工饲料中添加被紫外线处理过的氧化铁和CypoGV-ZY混合悬液,其中氧化铁的添加浓度分别为3、5、7、10、12mg·mL~(-1),并完成其对苹果蠹蛾初孵幼虫的生物测定。[结果]在病毒悬液中添加7mg·mL~(-1)的氧化铁能显著提高CypoGV在田间的活性和持久性,与未添加氧化铁处理相比较,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53.88%和96.64%。[结论与意义]添加低剂量氧化铁,显著增强了CypoGV对田间强日光、强紫外线的适应性,提高了该病毒在田间的活性和持久性,说明氧化铁可作为商业化CypoGV制剂的助剂,提高田间CypoGV对苹果蠹蛾防治效果。本研究为我国CypoGV制剂生产过程中添加助剂提供了依据。
简介:自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2013年种植面积已达1.75亿hm2。其在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环境保护、提升粮食营养质量和品质、制药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转基因商业化生产的深入,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性引起了社会以及国际上更广泛的关注。事实上,在转基因技术出现之初,科学家们就开始关注其安全性问题。相关国际组织(FAO、WHO、CAC、OECD等)经过数次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关的评价原则、指南与措施等。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些安全评价策略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管理体系。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前要经过十分全面以及系统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从而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简介:[目的]矿物油乳剂因其安全性好、杀虫谱广、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果蔬、农作物、园林害虫的防治,但有关其对害虫天敌烟蚜茧蜂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为更好地协调蚜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150、250、350、450倍液)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各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成虫的影响较小,无明显胃毒作用,但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以最高浓度150倍液(4986.960mg·L^-1)处理24h后的存活率依然高达92%;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寄生蚜有较高的致死率,LC50为859.541mg·L^-1,该浓度远远低于此次供试的最低浓度450倍液(1662.320mg·L^-1),说明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卵和幼虫的安全性较差;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蛹期羽化率的影响较显著,处理组的僵蚜与对照组的僵蚜相比,羽化高峰期均滞后1d,且羽化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下降(450倍液时羽化率为81.25%,150倍液时仅为47.75%)。[结论]当蚜虫发生严重时,可考虑在烟蚜茧蜂成虫期协调使用矿物油乳剂进行联合控制,但矿物油乳剂的使用浓度和施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简介:尽管geneflow源于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但已成为环境生物安全文献中常见的科学术语。花粉介导的geneflow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物种和群体的进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种植,转基因随geneflow发生逃逸及其可能带来的潜在生态进化影响已经成为环境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备受全球广泛关注,geneflow这个术语在我国也被频繁引用。但是,geneflow的中文术语在我国各种文献资料中存在着十多种翻译版本,这些不同的翻译版本形式不同且内容略有差异,容易给环境生物安全问题的理解和研究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本文对geneflow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回顾,并对不同形式的geneflow术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使用的历史溯源进行了阐述。笔者建议使用“基因流”作为geneflow在中文应用中的统一术语,这也最接近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相关著作中geneflow的原意。基于此,对基因流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相关的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以及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简介:硫丹在茶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茶叶中的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硫丹在乌龙茶中的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一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在乌龙茶和绿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和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mg/kg-12.04mg/kg和2.81mg/kg~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一浓度处理的残留量和半衰期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不同茶区,无论乌龙茶或绿茶品种,药后7d,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的残留量均在10.0mg/kg以下,而500倍的个别超过10.0mg/kg,但在20.0mg/kg以下,所以,按欧盟最高限量30.0mg/kg标准计,目前茶园施用该药安全间隔期为7d是合理的。本分析方法采用微型层析柱法净化,具有操作时间短,试剂用量省、净化效果好的优点,最低检出量为0.0006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64g/g,该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
简介: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对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中的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近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的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的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的对照相比,抗虫性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在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的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的群体相比没有显著的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的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的野生稻群体的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中的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的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
简介:【目的】生物杀虫剂及天敌昆虫的应用是绿色防控的发展方向,但有关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尚不明确。研究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协调使用生物杀虫剂和天敌昆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苦参碱、桉油精、鱼藤酮、除虫菊素、橄榄鲨)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对4种天敌昆虫(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致死率。【结果】除虫菊素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大,致死率均达到100%;鱼藤酮对丽蚜小蜂、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均较大,致死率在98.65%以上;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均小于30%;苦参碱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食蚜瘿蚊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56%和15.91%;桉油精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东亚小花蝽和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91%和6.67%。【结论】这5种生物杀虫剂中,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桉油精对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苦参碱对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安全,鱼藤酮对东亚小花蝽安全,除虫菊素对食蚜瘿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