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创伤骨科自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采用单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使用Mimics 20.0软件对患者术前CT进行三维重建,筛选出伴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患者66例,男31例,女35例;年龄23~78岁,平均53.4岁;桡骨远端AO分型:C1型17例,C2型22例,C3型27例。根据术后第2天及门诊随访X线结果判定背侧关节内骨块的移位情况,13例移位>2 mm为移位组,其余53例为未移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以及背侧骨块的解剖数据(术前总移位距离、横向宽度、纵向宽度、横纵比、高度、体积),分析其与背侧骨块发生移位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患侧、致伤原因、AO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移位组患者均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骨折均顺利愈合。移位组骨块术前总移位距离为(10.0±1.3)mm,高于未移位组的(7.8±1.5)mm;移位组骨块横向宽度为(8.2±1.3)mm,低于未移位组的(10.8±2.3)mm;移位组骨块横纵比为1.2±0.2,低于未移位组的1.4±0.2;移位组骨块体为(690.5±201.4)mm3,低于未移位组的(995.8±295.0)mm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背侧关节内骨块的术前总移位距离、横向宽度、横纵比、体积是掌侧内固定术后背侧关节内骨块移位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桡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危险因素 稳定性 掌侧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侧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侧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侧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6例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和疗效。采用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量表评估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标准评估肌张力的变化,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移位神经生长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健侧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一过性肌力减退和感觉麻木,均于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术后随访时间为(17.3±1.4)个月(15~19个月)。术后1、12个月偏瘫侧FM运动功能评分、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分期及改良Ashworth分级显示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均呈逐渐改善的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例患者中,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5例患侧未引出波形的患者,术后12个月均可以引出波形。1例患者术前指总伸肌MEP检查显示潜伏期为29.7 ms,波幅为0.8 mV;术后12个月潜伏期为22.0 ms,波幅为1.9 mV。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显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在联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疗效好。

  • 标签: 偏瘫 中枢神经系统 痉挛 上肢 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术后自动结扎夹(Hem-o-lok)移位导致膀胱结石的原因,探讨预防LRP术后膀胱结石发生及其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2例LRP术后发生Hem-o-lok移位致膀胱结石病例资料,包括手术方案、术中情况、Hem-o-lok放置部位及数量、吻合口张力、膀胱碎石术中所见等,分析Hem-o-lok移位致膀胱结石的可能因素。结果12例患者病理分期T1a-T2cN0M0,均行经腹腔/腹膜外LRP,术中在吻合口附近使用Hem-o-lok 1~2枚,在前列腺侧韧带附近使用Hem-o-lok 4~8枚,术后6~15个月出现膀胱结石1~2颗,结石核心为Hem-o-lok,其中2例合并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吻合口Hem-o-lok嵌顿。采用经尿道狭窄环冷刀切开及瘢痕电切术处理膀胱颈狭窄,气压弹道碎石及取出Hem-o-lok,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在LRP术中,合理使用Hem-o-lok以及熟练的吻合技术,是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减少其移位形成膀胱结石的关键。

  • 标签: 腹腔镜 前列腺癌根治术 移位 膀胱结石 吻合口狭窄 自动结扎夹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分析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Hem-o-lok夹移位的诊疗过程。3例Hem-o-lok夹移位患者中2例移位至胆总管内,1例移位至窦道和胆总管内。3例移位Hem-o-lok夹有2例通过胆道镜取出,1例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出。我们认为Hem-o-lok夹移位与术中操作、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缺血坏死、排斥反应和机械切割等多因素有关。胆道镜、胃肠镜和ERCP技术可作为取出移位Hem-o-lok夹的首选方案,必要时可开腹手术,移位至十二指肠者如无症状可考虑保守治疗。为避免或减少Hem-o-lok夹移位,须注意术中规范操作。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大鼠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模型。方法选用16只健康SD雄性大鼠[(350±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VV ECMO组(10只)。5%七氟烷诱导麻醉后,20G静脉留置针进行大鼠气管插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全程用2%七氟烷维持麻醉。24G静脉留置针置入大鼠右侧股动脉,连接生命体征监护仪进行监护。随后经大鼠右侧颈静脉顺势插入一种特制5.5 Fr的三腔管,远心端的20G管腔作为VV ECMO环路的静脉引流端,中间的22G管腔作为补液通道,近心端的22G管腔作为VV ECMO环路的灌注端。大鼠VV ECMO辅助时间为3 h,期间实时监测大鼠血压、心率,并在术前、术中1 h、术中2 h及术后检测血气。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VV ECMO组中除1只因出血及静脉引流不畅,在麻醉状态下直接死亡,其余均在实验结束后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处死。大鼠在转机60 min和120 min时动脉氧分压(PaO2)[(243.23±19.12)、(226.89±21.32) mmHg(1 mmHg=0.133 kPa)]均高于转机前[(104.34±12.13)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2、11.893,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34.43±4.21)、(35.22±2.31) mmHg],血红蛋白(Hb)[(9.24±0.83)、(8.13±1.14) g/dL],红细胞比容(Hct)[(30.62±0.81)%、(29.23±0.71)%]均低于转机前[(42.38±3.18) mmHg、(14.13±0.62) g/dL、(41.1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3、4.834、12.317、11.642、18.577、21.445,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简易大鼠VV ECMO模型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模型基础。

  • 标签: 大鼠 体外膜肺氧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支架辅助栓塞后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复发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分析围手术期安全性、术后即刻及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6例既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复发的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首次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至置入Tubridge的时间间隔为14 ~90 d。4例患者采用单纯Tubridge置入,另外2例填塞弹簧圈后再置入Tubridge。围手术期无并发症,临床随访5~36个月,无再出血。5例患者接受血管造影随访1~3个月,动脉瘤均完全消失。结论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性血泡样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 栓塞,治疗性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助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术后6个月时通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动脉瘤均一期手术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及FLOW 800技术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残留,载瘤动脉、穿支动脉血流通畅。术后6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2例患者轻残(GOS评分4分)。结论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分叉部 眶外侧锁孔入路 荧光造影 FLOW 800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载瘤动脉的直径和累及病变血管的长度选择合适尺寸的Willis覆膜支架。术后对所有患者常规行头颅Dyna-CT复查和支架重建。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同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判断患者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另3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后存在"内漏",其中1例行1次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术后连续1~2个月辅助压迫病变侧颈动脉。术后即刻DSA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管重建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术后1例患者因重型颅脑创伤死亡,其余14例术后复查Dyna-CT均未见新发脑梗死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4±1.6)个月(3.0~8.0个月)。术后3个月,14例患者的mRS评分为,1~2分10例,3分4例。随访期间,1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至末次随访均未复发,其中2例存在"内漏"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随访时"内漏"消失。结论初步推测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理想材料之一。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诊治的7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 shunt,TIPS),采用直径8 mm Fluency覆膜支架及直径8 mm E-Luminexx裸支架建立分流道,测量支架植入前后的门静脉压力。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出现操作并发症。门静脉主干压力由TIPS术前的(43.4±3.5)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术后的(25.7±3.8)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56,P<0.01)。随访3~41个月,5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9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患者于术后13、24、31个月死于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3例于术后16、21、24个月出现支架闭塞,再行1枚支架成功开通分流道,即时造影显示分流道血流通畅,4例患者支架狭窄>50%,给予球囊扩张等治疗后,支架内血流恢复通畅,余61例患者支架内血流通畅。本研究结果表明改良的双支架植入TIPS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安全且近、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左肾静脉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例患者资料,均联合PV-SMV切除重建且以左肾静脉为桥血管。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范围33~72岁,平均年龄57岁。手术时间5.4~9.1 h,平均6.8 h。肿瘤最大径2.8~4.8 cm,平均3.8 cm。PV-SMV缺损段长度3.2~4.6 cm,平均3.8 cm,取自体左肾静脉长度3.0~4.1 cm,平均3.4 cm。术后病理3例为胰腺癌,2例为结肠癌胰腺转移。5例患者镜下均可见PV-SMV侵犯。术后住院时间10~25 d,平均12 d。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胃排空延迟、腹水、腹泻各1例。术前肌酐70~98 μmol/L,出院时62~107 μmol/L。术后肌酐一过性升高,峰值为80~156 μmol/L。随访4.3~17.8个月,2例患者因复发和转移于术后14.2、17.8个月死亡。结论左肾静脉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PV-SMV重建的桥血管,管径匹配、侧支丰富,可取用长度足够,位于术野,取用方便,且切除后对肾功能影响为一过性。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左肾静脉 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中行脾静脉近端结扎对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9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脾切除联合经脾静脉冠肾静脉分流术的患者采取紧贴门静脉结扎脾静脉的方法,58例未行脾静脉结扎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的导管滴注肝素,并于术后第7~14天行CT检查。结果脾静脉结扎组的36例患者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门静脉血栓22例(38%),脾静脉血栓58例(100%),两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38%,χ2=17.828, P<0.05)。结论在脾切除术中结扎脾静脉近端可有效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生脾静脉源性门静脉血栓。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脾静脉 结扎术 静脉血栓形成
  • 作者: 廖然超 李伟 戴春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科中心耳神经颅底外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1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临沧 677000,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科中心耳神经颅底外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1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并发于VHL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患者,男,42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就诊,伴搏动性耳鸣、眩晕。耳内镜示左耳鼓膜完整,鼓膜后下象限见红色新生物膨出,MRI提示肿瘤位于后颅窝,累及颈静脉孔、内听道,增强后明显强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VHLc.486C>G, p.Cys126Trp,VHL基因3号外显子486位点C碱基错义突变为G碱基,126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取代。选择经颞下窝径路、面神经无张部分前移位及岩下窦隧道填塞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脑脊液漏,病理确诊为内淋巴囊肿瘤,术后1周顺利出院。患者出院1年复查显示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72例,半关节置换组35例和内固定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再手术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种术式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定性数据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不同时间点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43.6±6.9) min]、出血量[(59.4±13.2) ml]、住院时间[(10.2±2.1) d]方面均明显少于半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73.9±8.8) min(t=-16.234,P<0.05)、出血量(296.1±19.5) s(t=-60.643,P<0.05)、住院时间(14.9±1.6) d(t=-10.6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5%(15/37)]明显高于半关节置换组[17.1%(6/35),χ2=4.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半关节置换组再手术率[2.9%(1/35)]明显低于内固定组[21.6%(8/37),χ2=5.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68.6%(24/35)]优于内固定组[40.5%(15/37),χ2=5.6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其他随访时间点,两组髋关节功能具有相似改善效果。结论对于老年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虽然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半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总并发症少、再手术率低、早期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在远期功能恢复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对某些患者来说,半关节置换术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 标签: 半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未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Nice结辅助复位技术(Nice结固定蝶形骨块)与传统复位技术(螺钉固定蝶形骨块)在成人移位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AO分型15-B2型)中的应用,为临床围手术期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科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47例成人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AO分型15-B2型)患者资料,其中Nice结辅助复位技术组22例,传统复位技术组25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和末次随访肩关节Neer评分。内固定并发症包括: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和骨块移位。结果47例患者术后获6 ~ 15个月随访,平均(10.7±3.5)个月。Nice结辅助复位技术组手术时间50 ~ 80 min,平均(66.45 ± 7.24) min;术中出血量18 ~ 40 ml,平均(29.73 ± 5.63) ml;术后第2天VAS评分1 ~ 5分,平均(2.95 ± 1.21)分;骨折愈合时间11 ~ 18周,平均(13.91 ± 1.74)周;末次随访肩关节Neer评分90 ~ 100分,平均(94.55 ± 3.00)分。传统复位技术组手术时间55 ~ 91 min,平均(73.24 ± 10.97) min;术中出血量20 ~ 50 ml,平均(35.44 ± 8.52) ml;术后第2天VAS评分1 ~ 6分,平均(2.88 ± 1.36)分;骨折愈合时间12 ~ 18周,平均(14.08 ± 1.78)周;末次随访肩关节Neer评分90 ~ 100分,平均(94.28 ± 2.75)分。两组相比,Nice结辅助复位技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 0.05),而在其他评价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发症发生,无骨折块移位。结论Nice结辅助复位技术在移位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中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结果满意,但还需要进一步多中心、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推广。

  • 标签: 锁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Nice结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