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使用不同的有机地球化学技术对波斯(阿拉伯)湾6个油田(Hendijan,Bahrgansar,Abouzar,Nowruz,Dorood,Foroozan)的中生代和第三纪生油岩和原油进行了研究。用生物标志物特征与其它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这些油田中生成原油的生油岩并重建它们的沉积环境;同时描绘发生过的成岩和破坏过程。这些原油分析显示出较大的密度范围(19—39°API)和较高的含硫量。它们是由Ⅱ-S型有机质生成的,没有被生物降解,而且成熟度一般较低。根据统计分析识别出两个主要的油组,且使用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资料将这两个组与不同生油岩进行对比。第1油组原油包括Hendijan,Bahrgansar和Abouzar油田,很可能产生于中白垩世泥质生油岩。第2油组包括Nowruz,Dorood和Foroozan油田,产生于侏罗纪到早白垩世富含碳酸盐生油岩。
简介:在“挪威初探井评价”项目中,石油公司对于钻成千井的勘探目标都报告了原因。本文将这些原因与钻前预测的圈闭、充注和储层的概率作了对比。除了按年份、地区、成藏层带、圈闭类型、二维和三维地震、油气地质储量以及与最近井距离等分析了发现概率,还将不同因素的钻前概率评估与钻探结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千勘探目标的主要原因是缺失侧向封盖、储层和运移。一般来说,预测的发现概率有点悲观,仅为23%,但如果不包括小型技术发现,也与27%的实际发现率相当接近。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勘探工作者在评估圈闭概率时过于悲观,而在评估充注概率和储层概率时也有较小程度的悲观。各年份、各个地区和各个层带的钻前发现概率评估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发现率的变化。在成熟探区的已确定成藏层带,发现率最高。在1990年到1997年间,依据三维地震钻探的勘探目标其发现率略高于依据二维地震的钻探。研究结果表明,发现率和与最近井的距离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同时与勘探目标的预测储量也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但是这些在预测发现概率时都没有得到明确表现。
简介:沃思堡盆地的纽瓦克东(巴尼特页岩)气田目前是得克萨斯州日产量最高的气田,而且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尽管多家公司经验丰富的地质家和工程师们已花费多年时间对巴尼特页岩气成藏层带进行了详细研究,但对于得克萨斯州北部巴尼特页岩气勘探开发成功的根本因素仍有许多误解。巴尼特页岩气的产量在断层和构造挠曲(背斜和向斜)附近较低。虽然在这些构造中裂缝非常发育,但它们对巴尼特页岩气的产量并无益处。巴尼特页岩中开启的天然裂缝很少,因而对巴尼特页岩的产能几乎或根本没有作用。在巴尼特页岩已达到生成天然气热成熟度的地区,它略有超压(大约11.76千帕/米)。巴尼特组的灰岩层是当今盆地中心以北碳酸盐岩陆架上的碎屑流产物。巴尼特页岩可作为其他盆地的勘探模型,对于沃希托(Quachita)构造带中的类似盆地尤为如此。得克萨斯州北部巴尼特页岩气的开发史是一个良好实例,它表明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如何在非常规天然气层带取得成功的。
简介:多级压裂增产处理的实施和优化仍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商业性开发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最近发展起来的并经过现场测试的两项新技术为压裂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分别是无缝衔接式射孔(1ust—In—TimePerforating,lIPT)和自主完井系统(AutonomousCompletionSystems)。尽管无缝衔接式射孔已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在科罗拉多州Piceance盆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它在水平井中的运用却是近期才开始的,有望改善单段增产处理的效果,有效降低功耗,减少所需的压裂桥塞的数量,增强水资源管理的灵活性。此外,埃克森美孚公司正在大力发展其拥有专利权的自主完井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就无需采取管缆操作的采油井下工艺措施(如铜缆、挠性管或牵引车等),使得地表设备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此外也不再需要润滑器、起重设备、额外的人员和车辆,同时增强作业的安全性。本文展示了在完井技术发展过程中近期取得的一些里程碑式进步。最近通过一个综合性的先导试验项目成功地证实了无缝衔接式射孔技术在水平井中的适用性,这个项目涉及30多口井,1400多井次的单段压裂施工。同样,自主完井系统的应用范围也可以拓展到射孔作业系统以外。此外,自主完井部件都是高度易碎的,不需开展回收作业。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望改善油气业界现有的多级压裂方法的设备使用效率和操作灵活性。
简介:CO2地质封存四维地震监测的主要目标是监测地质封存的安全性和CO2驱油效果.注入CO2过程中,储层中流体饱和度和储层压力变化导致储层弹性参数及地震响应发生相应变化.从理论上讲,储层开发的基本地质条件是不变的,所以两次四维地震属性相减得到的成像显示,消去了油气藏静态性质(如构造、岩性等),得到的是油气藏的流体动态成像(如压力、饱和度等).本文采用的加拿大Weyburn油田CO2地质封存项目四维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两次三维勘探数据采集时间分别是1999年(Baseline)和2002年(Monitor),CO2封存量为280×104t.首先,以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Gassmann方程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计算替换前后其速度和振幅等属性的变化,以此约束实际地震属性的筛选;然后,在对两次观测的四维地震数据进行四维地震匹配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两次观测地震数据的地震属性筛选与对比分析,利用两次地震属性的差异,识别注入CO2后储层内流体的分布特征;最后,以盖层重复性为指标,标定储层,提取储层的不同属性,同时结合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结果,得到一个能更好表现其流体变化的属性.
简介:页岩层段是石油公司和/或废物管理组织资助的很多研究计划和合作项目的重要内容。考虑到页岩层段可以成为油气藏的封盖层或者地下处置废料的岩层,其完整性(例如存在含水裂缝的可能性)是风险评估的一种关键因素。为了模拟其流变性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将观测到的碎屑贯入岩用作其力学演化的标志。法国东南部瓦孔申(瓦控申)盆地阿普第阶(Aptian)至阿尔必阶(Albian)的泥灰质层段是这次研究的基础。在比较特殊的露头中描述了与大规模碎屑贯入岩网络有关的块状浊积层系。根据现场数据可以确定有关的母岩层段(hostformation)存在早期破裂作用。砂子的贯入是一个早期事件,与块状砂体的沉积发生于同时。文中计算了古压实曲线,并恢复了从海底到大约500m埋深的沉积物孔隙度演化。在此基础上可以重建岩墙的原始形态。根据这一丰富可靠的数据集推导了各种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对泥灰质层段的特性进行了静态数值模拟,由此验证了非均质岩性、层状岩石几何形态或因突发性大规模砂质沉积所产生的负荷作用的可能影响。有关结果表明,在所涉及的状态下实际上有可能发生早期破裂作用。下一步要在动态条件下模拟某些水力裂缝的开启和充填过程。
简介:对于道达尔集团来说,1990年代是取得巨大成功的10年。正是这种成功,使它在1999年得以收购菲纳和埃尔夫公司,从而成为世界第四大巨型国际石油公司。这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海业务异乎寻常的高速发展所确立的。不管从实物数字(产量和储量)还是从财务数字来衡量,这一评价都是可信的。本文将介绍道达尔公司开发上游投资业务的总体做法和策略。道达尔的策略集中在三个方面:(1)在已经进入的油气区加强勘探的生产活动;(2)应用创新技术;(3)在新开放和重新开放勘探或开发活动的国家采取灵活的合同谈判政策。很显著,与比较传统的国家相比,这些国家存在较高的合同和政治风险,但如能将正确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作为优先考虑的策略,也可以在那些国家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然而不管采用何种策略,如何成功实施这些策略才是关键。在这方面道达尔没有特别的诀窍可以奉告。这只是坚持不渝地奉行最普通的哲理:吸引和开发最优秀的人才,把适当的人才安置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以及把技术机会与商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简介:干酪根是石油的原料,在原油形成之前可能经历漫长的改造和成岩期。一种普遍的假设是:排出油的总成分反映了这种渐进改造的诸多信息,而最初固定碳的原始生物信息大多损失掉了。但在大多数早期原油有机物中仅占一小部分的微量组分即生物标志化合物例外。俄罗斯Timan—Pechora盆地中大量原油和岩石提取物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馏分分析表明,作为大多数原油的主要组分的这类馏分是生物残体液化的直接产物,这些生物残体在生油点以前基本保存完好。因此,这类馏分的原始生物成分在原油馏分中保存下来了。采用有机地化中一种新的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对俄罗斯Timan—Pechora盆地上一中古生界推定烃源岩中的242个油样以及83个岩石抽提物样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325个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总共24种)的分布可以用6个分别归因于特定生物供给源的端元组分的线性组合来表示。6个中有4个是主要的生油源(高等植物的蜡质、蓝藻细菌、微藻类和粘球形藻属微生物)。这些端元占了我们样品中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的大部分。其余两种代表了储层中沉积和低水平生物蚀变期间原始有机物的二次生物蚀变(生物降解)的产物。每一个端元都由一个分析物谱所组成,其丰度以固定的比率和其它端元彼此相关。我们推测,每一种原始的端元都代表了一种耐久的生物聚合物的降解,这种生物聚合物为某类生物的细胞壁和隔膜。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反映了它们的各种前体(即原始有机物源)的加权特征。如果大多数原油都是少数化学结构简单的生物聚合物的产物,那么就要对我们关于总有机碳重要性和油窗特性的许多假设重新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