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配合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42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式,观察组则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联合泮托拉唑的治疗方式。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经双联抗血小板配合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方式下,其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14%,对照组的则为30.9%,两组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双联抗血小板配合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方式,可显著降低患者在PCI术后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一步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值得临床借鉴实施。
简介:目的:用免疫色谱法抗-MPB64单克隆抗体快速检测和诊断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群的方法学评价。方法:共收集20株临床标本分离菌株、11株参考菌株和1株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应用免疫色谱法检测在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并和传统鉴定方法、实时荧光探针定量PCR法(FQ—PCR)作比较研究。结果:用免疫色谱法检测1株标准菌株为阳性,检测11株参考菌株发现用该法能完全区分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对20株临床分离的标本用免疫色谱检出11株结核菌菌群,检出率为55%;用传统鉴定方法检出10株,其中未能检出的一株为混合菌感染;用FQ-PCR法检出10株,其中未能检出的一株为牛结核菌。免疫色谱法能检测到的最低菌浓度为10^5CFU/ml。免疫色谱法、FQ—PCR法和传统鉴定方法的平均耗时分别为15分钟,1~2天和30天。结论:免疫色谱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和特异性鉴别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1月我科室收治7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分组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为研究组(20例),无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为对照组(55例),对比两组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情况及90d远期预后效果、90d后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d远期预后效果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远期效果无影响,但会增加近期颅内出血转化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常规抗心衰疗法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快速心率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期间门诊收入的80例急性心衰合并心率快速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一般情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72.5%,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同时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并发快速心率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只要使用时严密监控,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采取对应措施,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治疗的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全部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依用药后有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将入选病例分为试验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2例)和对照组(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2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性别、疾病史、治疗史等基本信息,统计分析阿司匹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吸烟史78.57%、酗酒史38.10%、消化道病史80.95%、未使用胃黏膜保护剂76.19%、阿司匹林日剂量300mg者占45.25%,服用时间>3个月者占78.57%,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吸烟史、消化道病史、服药时间、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未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是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较多,对于合并独立高危影响因素的患者,临床应注重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提倡阿司匹林小剂量用药并加强对胃黏膜的保护,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类风湿相关标志物RF、抗CCP抗体和CRP何种联合检测对诊断RA的组合最佳。方法检测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1年1月~2017年2月已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即实验组335例)和同期随机选取的体检健康者(即对照组312例)血清中RF、抗CCP抗体和CRP。结果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CRP分别单一检测,两两联合及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在RA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都存在显著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组对RA的诊断具有最高的准确性(AUC=0.981),三者联合检测组比RF+抗CCP抗体组更能提高RA的检测率(P=0.045<0.05)。结论上述三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组合能有效提升RA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时相反应蛋白;类风湿性关节炎Abstract0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valueofcombineddetectionofrheumatoidfactor(RF),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ntibody(antiCCPantibody)andCreactiveprotein(CRP)inpatientswithrheumatoidarthritis(RA).MethodsPatientsinTheFifthHospitalAffiliatedtoSun-YatUniversityfromJanuary2011toFebruary2017hasconfirmedthediagnosisofrheumatoidarthritis(335casesintheexperimentalgroup)andrandomlyselectedthehealthysubjects(182casesinthecontrolgroup),thendetecttheirserumRF,antiCCPantibodyandCRP.ResultsRF,antiCCPantibodyandCRPin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controlgroup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RA)(P<0.05).Thethreejointdetectiongrouphadthehighestaccuracy(AUC=0.981)forthediagnosisofRA.ComparedwithRF+antiCCPantibodygroup,thedetectionrateofRAwashigherinthethreejointdetectiongroup(P=0.045<0.05).ConclusionThecombinationofthethreemarker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accuracyofRAdiagnosis.KeywordsRheumatoidfactor;antiCCPantibody;Creactiveprotein;rheumatoidarthritis
简介:摘要目的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8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对其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行单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指标值更接近正常值(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7.14%vs26.19%,P<0.05)。结论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规模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率。方法研究对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例数150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15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1日,对两组患者进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然后实施治疗,分析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水平(5.21±1.01)RU/ml高于对照组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P<0.05);观察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33%,由此证明患者疗效显著;观察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腹泻患者2例、百分比为1.33%;呕吐患者1例、百分比为0.67%;恶心患者1例、百分比为0.67%,不良反应发生率2.67%。结论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实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检测后,再采取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值得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通过查询病历,共收集43例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老年患者的用药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无同种抗精神病联合用药,合并用药比例34.9%;从用药频率来看,目前主要抗精神药物是利培酮(32.6%)、奥氮平(18.6%)、阿立哌唑(11.6%)、奋乃静(9.3%)、舒必利(9.3%)、氯氮平(9.3%)、喹硫平(4.7%)、氨磺必利(4.7%),用药剂量分别为(2-4)mg/d、(7.5-15)mg/d、(10-20)mg/d、(2-20)mg/d、(400-800)mg/d、(50-200)mg/d、(150-600)mg/d、(200-400)mg/d。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单一用药占主导,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药物剂量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方法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共有40例作为研究组,全部患者均给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同时选取健康者共有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长。结论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能有效改善,逐渐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效应。方法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病情进行分组,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每组均为50例。所有患者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比较两组临床基本情况、抗血小板情况。结果和对照组比较临床基本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抗血小板情况,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抗血小板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奥美拉唑与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消化道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效果。方法本文抽选本院收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时间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占35例,对照组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以及消化道出血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发生概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与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方法2013年10月-2017年9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分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作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55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在术前1d和手术当天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咯雷,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抑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7.36±2.84)%、(68.61±3.37)%,均低于对照组(86.79±3.15)%、(76.37±3.45)%,P<0.05。结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阿司匹林、氯吡咯雷抗血小板效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提示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在具体治疗时需予以足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在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过程中,为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药物,观察患者血小板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6月间接收的3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入组研究,将患者的病情作为划分依据,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并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结果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血小板抑制率也相对较优(p<0.05)。结论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抑制效应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