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3例,女7例.年龄34~65岁,其中50岁以上16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6例,破人脑室2例,脑皮质下2例,出血量在40~100mi左右.意识障碍程度:深昏迷16例,浅昏迷4例,病人大部分有程度不等的失语、偏瘫、四肢抽搐和尿失禁等.2手术方式20例病人均采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方法,手术在单纯局麻下进行,先安装立体定向仪框架进行CT扫描确定血肿大小方位及层面,一般取额顶入路手术,定位后获得xyz数值后,相应移至定向仪XYZ轴上.
简介: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术中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在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的要求很高,这种麻醉方法既需要在切开和关闭颅骨过程中患者镇痛充分、能够耐受手术从而在麻醉与清醒过程中平稳过渡,又需要患者术中大脑皮质电刺激时维持清醒状态,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而且在手术中有效控制呼吸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性而不误吸、无肢体乱动。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脑瘫患者实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和神经根部分切断并逆行交叉吻合术(SPA)的疗效。方法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解放军第88医院全军骨科中心自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手术治疗96例脑瘫患者,其中47例患者行双侧L3~S1SPR,49例患者行SPA。术后2周、1年测定患者下肢肌张力以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周行2种术式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的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行2种术式的患者肌张力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施SPA患者运动功能改善优于SP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SPA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好,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而长期随访疗效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改良的Poppen入路及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实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8年10月15例松果体区肿瘤临床资料。全部病人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改良的Poppen入路行肿瘤切除,手术策略是最大限度切除肿瘤,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保护好肿瘤周围重要结构。结果肿瘤全切13例,次全切除2例。1例术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好转。病理结果:胶质瘤7例、脑膜瘤4例、生殖细胞瘤2例、畸胎瘤2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13例恢复良好,2例遗留部分视力、视野损害。结论改良Poppen入路的优点是路径短,减少对枕叶的牵拉,切开小脑幕后大多可获得较好的肿瘤显露,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神经导航能够引导术者行枕角穿刺和进入手术区,减少副损伤,同时对判定肿瘤切除程度具有较大帮助。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解剖学重建在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入路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切除肿瘤后,用钛钉、钛连接片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颈椎解剖学结构。结果21例患者中,神经鞘瘤8例、脊膜瘤6例、室管膜瘤3例、血管网织细胞瘤2例、先天性肿瘤2例。术中取下椎板棘突复合体2-6个,平均3个。手术中未出现因使用铣刀打开椎管及使用钛连接片内固定所致硬脊膜破裂、脊髓及神经根损伤。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13.2个月,X线片或CT三维重建未见回植体固定的塌陷、位移,未见椎管狭窄及脊柱畸形。结论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回植椎板棘突复合体重建解剖结构,避免术后因椎板缺失造成脊髓失去骨性保护,引起椎管狭窄和脊柱生物力学变化,最大限度保证颈椎的正常结构,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维持患者远期脊柱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经改良Poppen入路显微切除成人松果体区肿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8月至2018年1月采用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成人松果体区肿瘤25例,回顾分析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1例(84%),次全切除3例(12%),部分切除1例(4%)。术后并发枕叶挫伤2例,同向性偏盲4例,眼球运动障碍3例,颅内感染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患者术后半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多数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采用改良Poppen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可获得充足的视野及操作空间,更好地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侵犯双侧斜坡旁颈内动脉10例,侵犯右侧斜坡旁颈内动脉4例,侵犯左侧斜坡旁颈内动脉3例;均采用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结果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3例。疗效经综合评价:治愈13例,控制1例,改善3例。术前6例视力障碍的病人,术后恢复正常3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例。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1例,脑脊液鼻漏2例,一过性尿崩症1例,脑梗死1例。17例病人获随访3~88个月,平均34个月。肿瘤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适用于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术治疗精神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立体定向术治疗的11例精神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难治性强迫症7例,抽动秽语综合征3例,双相情感障碍1例。分析手术前后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脑白质纤维束变化及脑葡糖代谢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病人的各量表分值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无严重并发症。大脑MRI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内囊前肢的横行纤维被毁损,大脑18F-FDGPET显示眶额皮质、运动区、运动前区、基底核、丘脑和边缘系统的高代谢区在术后明显降低。结论立体定向术是治疗难治性精神障碍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Neurotrend-7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仪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在全麻下行开颅术的患者术中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观察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前后和8例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脑组织氧分压(PbtO2)、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PbtCO2)、脑组织pH值(pHbt)的变化.结果①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后,PbtO2、pHbt分别从(16±7)mmHg、6.99±0.12增加到(28±6)mmHg、7.11±0.09(P<0.05),PbtCO2从(59±6)mmHg下降到(46±5)mmHg(P<0.05);②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PbtO2、pHbt分别从(24±6)mmHg、7.12±0.05下降到(13±4)mmHg、7.04±0.06(P<0.05),PbtCO2从(45±6)mmHg升高到(56±4)mmHg(P<0.05).结论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监测手段,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以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