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2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有效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临时用地进行复垦利用和生态重建,利用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弃土场、拌和站和取土场5类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变化,以及5类临时用地之间土壤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低,土壤酸化严重;施工营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高;拌和站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大,田间持水量最小;弃土场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小,速效钾养分质量分数最高;施工便道土壤各指标在5类用地中,均处于中间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氮素等养分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是引发弃土场、取土场土壤质量下降主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小及田间持水量降低是导致施工便道、拌和站和施工营地土壤质量下降主要因素。不同类型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中,应采取针对性土壤改良措施。主成分分析是损毁土地土壤综合质量诊断分析有效研究方法。该研究可为工程建设损毁土地复垦利用、生态重建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 土地复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 简介:为了解不同护坡模式下边坡防护工程建设初期植被恢复状况,依托北京西六环现有边坡工程,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12段边坡划分为六棱砖与厚层基材喷播植草2类护坡模式,分析不同模式坡位、坡长、坡向和地形条件对植被恢复影响。结果表明:1)以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模式为主Ⅱ类边坡植被恢复效果优于以六棱砖护坡模式为主Ⅰ类边坡;2)随着演替进程发展,建植初期植被表现出一定年际变化规律,2011年植被恢复效果较2010年差;3)坡位、坡长和坡向不同使植被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性,Ⅰ类边坡中部植被生长较好,Ⅱ类边坡下部植被恢复效果好,坡长较长阴向边坡更利于植被恢复;4)六棱砖护坡模式更适宜在山岭重丘区应用,而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护坡模式更适用于平原微丘区。

  • 标签: 公路边坡 聚类分析 护坡模式 六棱砖 厚层基材喷播植草
  • 简介:在黄土高原树木生长经常遭受水分不足制约,导致形成大面积"小老树"。选取"小老树"形成面积最大小叶杨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技术研究不同树龄(31~34年生和49~54年生)小叶杨生长季内树干液流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关系,揭示不同树龄小叶杨水分利用策略差异,为黄土高原"小老树"形成机制阐明及其改造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31~34年生小叶杨一日中液流出现峰值时间较早,而49~54年生小叶杨维持液流峰值时间较长。2)旱季31~34年生小叶杨液流密度低于49~54年生小叶杨,且超过最大值后液流密度出现下降现象,随着雨季土壤含水量增加液流密度会显著增加;49~54年生小叶杨雨季液流密度低于31~34年生小叶杨,其液流密度随环境条件达到饱和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其液流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反应不敏感。3)2个树龄小叶杨整株耗水量差异不大,但31~34年生小叶杨单位面积耗水量显著大于49~54年生小叶杨。表明低龄小叶杨液流对环境变化敏感性较大,而高龄小叶杨水分利用趋于保守化,对干旱表现出更强适应性。

  • 标签: 小叶杨 树龄 树干液流 水分利用策略
  • 简介:土壤侵蚀定量研究一直是土壤侵蚀学科热点和难点问题,GIS在我国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已有20年之久,回顾和总结过去研究成果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GIS在我国土壤侵蚀信息管理、土壤侵蚀测报和土壤侵蚀模型等定量化研究中应用现状与进展,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探讨了GIS在我国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和应用工作中展望。

  • 标签: GIS 土壤侵蚀 定量研究
  • 简介:为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在4类土地利用方式(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天然牧草地和农地)下,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差异性,运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方法,测定4种土地类型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钾质量分数及pH值。结果表明:1)4类土地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全磷量和全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依次为农地>天然牧草地>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土壤全量氮磷钾最大值分别为天然牧草地、天然牧草地和灌木林地,最小值分别为采矿用地、灌木林地和天然牧草地;2)在垂直剖面上,采矿用地和天然牧草地有机质质量分数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农地和灌木林地有机质质量分数最大值出现在20~30cm深度土层,4类土地土壤全氮量和全磷量均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趋势,全钾量随土层深度变化不明显。4类土地土壤全氮和全钾质量分数整体而言较为理想,全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欠缺。农地全磷质量分数基本能满足主要作物生长需求,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不能满足主要作物生长需求。本研究可为内蒙古中部工矿开采区土地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环境恢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养分 土地利用方式 伊金霍洛旗
  • 简介:本文根据侵蚀坡地治理实践,就侵蚀坡地治理中“小老头松”、侵蚀坡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群落配置中地带性、重建植被中群落演替、坡地茶果园开发方式、庭院经济生态体系等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指出:侵蚀坡地土壤贫瘠和裸露坡地近地表千热化是重建植被主要障碍因素;坡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植被、小气候等因素;侵蚀坡地植被重建必须着眼于建立地带性森林系统,遵循地带性规律进行种群配置;植被群落发育程度必须与土壤肥力恢复水平相适应,即在先锋群落配置中要注重草被层生长,避免造成“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空中绿化”现象;侵蚀坡地果园开发必须注重地被植物保护和建设。“果-草-牧-沼-菌”庭院经济生态工程是解决水土流失区农民“钱”、“肥”、“烧”问题有效途径。

  • 标签: 土壤侵蚀 生态恢复 地带性 群落演替 庭院生态工程
  • 简介:房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多年来坚持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对房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 综合治理
  • 简介: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极端受损生态系统,为避免其再度恶化,需采取紧迫措施。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乌海市为例,用景观指数对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海市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有着极其紧密联系,地貌、土壤这类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要大于海拔、坡度这类大尺度环境因素;因此,用GIS结合CCA对植被与环境关系研究是有效,对采取更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系统有所帮助。

  • 标签: 典范对应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分布 环境因子 乌海
  • 简介:本文针对古田县果园水土流失情况,提出生态景观休闲型果园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措施,旨在推进生态景观休闲型果园水土保持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标签: 生态景观 果园建设 综合防治
  • 简介:为研究石漠化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石漠化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46cm(折合侵蚀模数为2066.7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侵蚀模数为0.78t/(km2·a),与测钎法得出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皆伐迹地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研究确认。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皆伐 土壤侵蚀 测钎法 径流场 贵州
  • 简介:针对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项目具有系统多样性、措施多样化、区域差异性及时效性强等显著特点,从监测原则、监测程序、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监测站点布设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善生态修复监测体系。

  • 标签: 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区 监测 方法 体系
  • 简介: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参加了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示范县工作,开始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实践,前后跨越10多年。通过实践,对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认识不断深入,编制质量也不断提高。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从源头上加强水土保持管理,立法与行政执法是有力保障;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对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管理,是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质量基础性工作;科技示范园为方案编制树立了榜样;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对永久绿化美化区域以园林绿化标准进行绿化;落实监督、监测措施是水土保持工作必不可少手段,以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 标签: 水土保持方案 编制 认识
  • 简介:本文以福建省明溪县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信息系统为例,开展基于“GIS”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项目库管理、图件管理、文档库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对基于“GIS”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进行探讨。

  • 标签: 科技园区 GIS技术 管理系统平台 数据库
  • 简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是国家治理水土流失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途径。通过农民筹资投劳缓解了水保资金压力,在实施了3年项目中,对当前农民筹资投劳面临矛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 农业综合开发 筹资投劳 对策
  • 简介:本文对宽叶雀稗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生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因素对宽叶雀稗叶长、叶宽、盖度和鲜草重均有不同程度影响。A1B2C2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对宽叶雀稗生长最为有利,其盖度为90.2%(比平均值58.1%多30.1个百分点)、鲜草重达8.61t/hm^2(比平均值5.22t/hm^2大64.9%)。宽叶雀稗不宜采用撒播草籽繁殖,其盖度和鲜草重均极低。

  • 标签: 宽叶雀稗 繁殖方法 地表类型 坡向 鲜草重
  • 简介:本文针对福建山区自然生态特征,着重从水土保持、地表植被保护、少占土地等构成生态环境要素,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存在影响自然生态问题,提出相应生态保护措施及对策,以供借鉴。

  • 标签: 山区公路建设 生态影响 对策
  • 简介:为掌握陕北黄土区不同植被特征对坡面微地形响应,以陕西省吴起县合沟流域半阴、半阳2个坡向原状坡及其5种微地形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坡向各类微地形物种组成、草本生物量、植被盖度及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植被盖度、草本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多优于原状坡,其中切沟和塌陷植被状况最优,其次为浅沟和缓台,陡坎最差;2)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切沟〉塌陷〉缓台〉浅沟〉陡坎〉原状坡,其中切沟和塌陷植物群落所处自然演替阶段高于其他微地形;3)经过15年自然恢复,半阳坡形成以星毛委陵菜、赖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植物群落,半阴坡形成以铁杆蒿、茭蒿等地带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植物群落,半阴坡各类微地形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状况、草本生物量、植被盖度以及植物多样性特征指数均优于半阳坡。掌握不同微地形植被配置差异,有助于提高陕北黄土区植被恢复措施有效性和持续性。

  • 标签: 微地形 物种组成 草本生物量 植被盖度 植物多样性 Margalef指数
  • 简介:本文对永定县近年来种植绿竹成活率低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从把好苗木质量关、强化前期管护工作入手,采取施基肥、适时定植等主要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成活率。

  • 标签: 绿竹 技术措施 成活率
  • 简介:CLIGEN是目前较全面产生降水要素(降水量、历时、达到最大降水强度时间与降水总历时比率、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比率)天气发生器,其生成降水要素质量直接影响水文和农业响应模型输出结果。利用黄土高原长武1957—2001年日气象观测数据、王东沟流域1988--2001年降水要素数据和CLIGEN生成100年日气象数据,对CLIGEN模型产生日、月、年降水量均值和方差、概率分布、降水极端值和降水历时、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LIGEN对日、月和年降水量均值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都不大于1.O%;对标准差模拟结果偏低,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6.6%;没有模拟出日降水量概率分布,但是较好地模拟出了月和年降水量概率分布;对日、月和年最大降水量模拟误差较大,表明CLIGEN对极值模拟精度有待提高。CLIGEN很好地模拟出连续降水频率,但是连续干旱天数在20d以内累积频率平均相对误差为8.9%;CLIGEN产生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比率高于实测数据;相对于实测数据,CLIGEN模拟降水历时和降水量具有相同趋势,对小降水量或短历时模拟结果偏高,对大降水量或长历时模拟结果偏低。

  • 标签: 天气发生器 CLIGEN 降水要素 模型评估 黄土塬区
  • 简介:地处鲁南枣庄市通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认识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治理重点不明确、重建轻管等问题。从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快改革步伐、理顺管理关系、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监督执法、严格项目审批、突出开发治理重点,搞好规划设计,科学决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对策。

  • 标签: 规范管理 规划设计 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