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回顾自1980年代“新启蒙”知识话语建立以来,却伴之以“寻根”、“先锋”等等一路文学的“小”化、“纯”化,而近年来伴随着“非虚构”概念的倡导,又因为读者群体审美趣味和阅读特点的变更,我们似乎又感到了某种文学写作的观念变革的先声。事实上,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文学纪实的出版量就已经达到虚构文学的三倍。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年出版了众多描写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的文学作品,写作者的材料和侧重各有不同,但综合来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久久未经辩难的一个文学体裁--纪实文学。糜果才的长篇纪实文学《烽烟平型关》正是在这一历史场域之下进入我们讨论的视野。
简介:学界一直普遍认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晚明耶稣会士在中国推行的是“适应”政策。走的是“补儒易佛”的道路。然而,如果以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为视角,我们会发现《天主实义》中对《圣经》中的名词“Deus”(God)与动词“diligere”(tolove)的翻译实为“异化翻译”。即以天主教为本位,以古儒的概念翻译和阐释天主教的词汇,这与译入语晚明社会的主流儒家形成了“对抗”。用“上帝”或“天”翻译“Deus”势必会“颠覆”晚明的“天子”政治理念,因为人人都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所以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忠”就失去了合法性;用“爱”(diligere)等同于儒家的“仁”,势必使人们舍“孝敬父母”而取“爱天主”.这样儒家的“孝”也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