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回顾了自1986年《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开创中国历史城镇保护先河以来30年的水乡古镇保护实践,明晰了“江南水乡古镇”所蕴含的突出普遍价值和当代意义,归纳了顺次出现的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生活原真性”为不同取向的三个典型阶段。通过对古镇商业旅游负面效应的再思索,和对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认知,提出古镇保护工作要立足长远、多方参与,建立常态化的过程管理机制,根据特定环境不断调适、积极实践,才是中国特色江南水乡城镇发展之道。

  • 标签: 江南水乡古镇 价值 保护与发展 实践
  • 简介:官渡古镇处于主城和呈贡新城的中心圆点,毗邻新建的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大剧院,与宝象河隔河相望的是新亚洲体育城和云南文苑,纵深带有世纪城、新螺蛳湾、大商汇的人气,有五甲塘、西亮塘湿地公园的景观,有昆明600万市民、100多万有车族的目标消费群。对于官渡古镇来说,如何高起点、高水平,高档次的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打造,是面临的一种挑战。

  • 标签: 官渡区 云南省 旅游开发 湿地公园 昆明 历史悠久
  • 简介:茶阳古镇位于粤闽边客家中心区,广东大埔县北部,韩江上游的汀江河畔,水陆交通便利,是一座具有光荣历史和浓郁人文气息的千年古镇,历来是粤闽边商贸集散地。据史料记载,公元413年为义招县,公元607年为万川县,白明朝嘉靖五年(1526)建立县治起,至1961年,为大埔县城。数百年来,茶阳为大埔县之别名,成了海外埔籍各界人士心目中大埔的代名词。

  • 标签: 自然文化遗产资源 开发利用 古镇 保护 岭南
  • 简介:现有的“非遗”保护模式多是基于在现有环境中采取一定手段实现“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延续。但大的“非遗”保护工程往往是通过一个社区的整体改造,营造适宜“非遗”生存和发展的情境和语境,形成“非遗”集聚社区,实现对“非遗”的集群性保护。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即通过文化空间再造为“非遗”的现代生存与发展恢复适宜的空间与环境。栖霞古镇都村历史风貌恢复与非遗保护工程即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索对“非遗”进行集群性保护的新路径。这种探索作为一种带有风险的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标签: 空间生产理论 文化空间 空间再造 非遗保护 古镇都村
  • 简介: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古村落之一。青城古镇历经千年文化传承,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遗产,也有非物质遗产,它们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青城文化遗产对于研究黄河中上游古村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协调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古村落 文化遗产 青城古镇
  • 简介:随着视野、目标的变化,区域旅游规划迈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我们应以空间竞争研究为导向确定合作区域的范围,而最终目的是以建立在良好空间结构基础上的区域的适宜合作提高其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竞争能力.在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江南六大古镇,其空间认知的相似性和目标市场的趋同性,使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无序竞争的危机,却同时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契机;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空间结构完善基础上的区域旅游合作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 标签: 空间竞争 区域合作 空间结构 古镇
  • 简介: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性。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 标签: 族群 族群认同 平话人
  • 简介:本文从回族传统文化角度,指出伊斯兰教的信仰理论、重商理念、经堂教育思想和纳古社会的宗教一宗族观念,为纳古镇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造就了纳古镇经商贸易传统,建构了纳古强大的商业贸易网络。

  • 标签: 回族 传统文化 工业化 纳古镇
  • 简介:人地关系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化的特征,揭示了其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同里旅游商业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用地规模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并呈现从核心向四周扩散的特征,用地格局整体紧凑度不高;2旅游用地空间扩展以SWW、SE、SSE、E为主导方向,拓展强度呈增大态势;3针对同里旅游商业化用地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剖析表明,经济利益、农户行为转变、市场发展需求、级差地租及政府行为的综合驱动导致了其用地格局的空间演化。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旅游商业化 用地格局 驱动机制 同里
  • 简介: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 标签: 文化遗产地 旅游场域 多维空间生产 动力机制 周庄
  • 简介:2008年7月1日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了历史建筑的法定定义,给文物保护单位提出了保护要求,但历史建筑在城镇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仍然缺乏合理的指导和建议,造成目前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良莠不齐的现实困境。从保护利用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两个方面,尝试探讨其保护利用的方法、技术策略,提出真实性、整体性仍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底线。

  • 标签: 历史建筑 保护与利用 科学性 创新性
  • 简介:古街、古渡、古刹……数百年来,这个曾经繁忙的商贸水陆码头,这个洋溢着黄河文化激情和浪漫的商贸古镇就有“驮不完的碛口”之说。如今这里又成为我省旅游扶贫的新亮点,成为一个亟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吸引着多少仁人志士开发碛口、宣传碛口、观光碛口;吸引着多少旅游爱好者观赏古建、古戏台,走访古街古巷、古民居,领略古朴风情,玩黄河漂流,吸引着全国各地无数的艺术家、摄影家到此采风。

  • 标签: 商贸 中国 省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 旅游扶贫 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