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与空间变异特征对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过程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黄丘区降雨-土壤水分响应关系,在天水罗玉沟流域建立野外坡面小区,利用野外水分动态观测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天然状态和90mm/h降雨强度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土壤剖面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可以划分为速变层(0-20cm)、活跃层(20-30cm)、次活跃层(30-40cm)和相对稳定层(40-100cm),土壤水分的垂向分布存在分层现象,坡向分布存在显著的坡位差异(P〈0.05)。降雨过程中,降雨能明显增强土壤水分的活跃性,主要表现在0-30c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降雨对土壤水分活跃程度的影响逐渐减弱。0-30cm土层土壤水分随降雨时间变化表现为3段式,即快速上升期、稳定期、略微下降期,深层次土壤水分在垂向的变化中表现为不均匀性,存在梯度性差异;除0-30cm土层外,降雨仅增加各土层中的土壤水分,对各层间土壤水分在整体土层范围中土壤水分的占比影响较小,雨中坡位间土壤水分的分布差异更为显著(P〈0.01)。随着0-3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水率的增加,产流速率呈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产沙速率的变化趋势为产沙量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简介:使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以及气相色谱仪(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约3年自然陈化过程云南中部和上部烤烟复烤叶片的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行了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烤烟复烤叶片在约3年的自然陈化过程中,4-环戊烯-1,3-二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味成分含量持续增加;茄酮、β-苯乙醇等陈化前期含量增加,达到峰值后含量开始缓慢下降;2,4-庚二烯醛含量一直降低.复烤叶片陈化过程吸食品质有所改善,到30个月左右,感官质量最好.另外,进行了复烤叶片陈化过程香味成分的变化与感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陈化过程两种烟叶香味物质总量、酮类物质总量与感官质量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0.
简介:为了明确田间条件下桑叶的光合能力,从夏伐后的普通桑园与密植桑园中,每隔10日取伸长枝与短枝,测定了着生叶在光饱和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探讨了桑叶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测定了供试桑叶的叶绿素、全氮量及RUBP羧化酶活性,考察了限制光合作用的有关叶内成分。Pmax是用供试叶片浸入饱和CO2溶液中,照射强光,再用刻度吸管测定O2释放量而求得的。获得的结果如下:1、Pmax从叶龄第5日至第20~30日间呈直线急增,其后至第70日总的来看是呈稳定平行推移。从叶龄第25日到叶龄第70日间,短枝、密植和6、7月开叶的桑叶的Pmax值比伸长枝、普通桑园和8月开叶的桑叶的Pmax值明显的低。2、叶绿素含量依其桑叶的衰老而变化,此变化与Pmax的变化比较类似。从叶龄第25日至第70日间,在枝条种类间,栽植密度间和开叶时期间认为与Pmax有着类似的差异。全氮量的变化在刚开叶不久时示相当高的值,在变化推移上与Pmax的变化不同。并且,RUBP羧化酶活性的变化依其开叶时期而显著不同,很多与Pmax的变化不一致。3、在与Pmax的相关中,是叶绿素含量与Pmax的相关系数最高,并与叶龄没有关系。本实验范围内,在光饱和条件下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从叶内成份来看叶绿素最为有力。但是在成熟叶中因叶绿素的增减将伴随RUBP羧化酶与诸种蛋白质的增减,所以Pmax与全氮量,RUBP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也比较高。
简介:为了弄清楚在水蒸气流入流出过程中木质室内装饰材料对环境湿度的调节规律,定量评价室内装饰材料的环境湿度调节性能,该研究在环境恒定温度为26℃条件下,测定了在水蒸气流入流出过程中木质及非木质材料装饰的试验体内环境湿度的经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定义了x和y两个参数来表征材料对环境湿度的调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用x和y值能够将各种材料按其调湿性能分成4个组别。(2)木质材料类具有较好的环境湿度调节性能,即这些材料能够缓和室内环境湿度的急骤变化。(3)木质材料的x和y值随气积比A/V的增大呈曲线下降趋势。(4)在本实验设定的循环过程中,材料厚度对其调湿性能影响不显著。
简介:硬头鳟早期发育过程中存在三种红血细胞核类型,圆形的幼体核(L核,在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椭圆形的成体核(A核,在椭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和近椭圆形的未成熟的成体核(ImA核,在近椭圆盘形的红血细胞内)。L核从胚胎早期发生(眼点期前后)至卵黄吸收完毕后(受精后65日,孵出后33日)消失,其间核直径逐渐减少,减幅达29.7%。A核从胚胎孵出时开始出现,至卵黄吸收完毕后,A核基本取代其它类型核,其间核长短径持续发生变化。长径逐渐增加,短径逐渐减少,这种变化直至受精后99日才稳定下来,此时A核长径增幅为43.1%,短径减幅为22.3%,长短径比率由1.11增至2.04。ImA核在胚胎孵出时开始出现,但比例很少,尺寸变化不大,在卵黄吸收完毕稍后(受精后74日,孵出后42日,)可忽略大计(基本上转变为A核)。在胚胎孵出前,红血细胞核全为L核;在卵黄吸收期间,L,A和ImA3种混合存在,核大小及形状发生急剧变化,核类型迅速发生转换,最终全为A核所取代,这种变化和Ichiro(1974)所描述的虹鳟红血细胞的变化基本一致。在卵黄吸收完毕后(受精后74日),A核尺度相对稳定。Wright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着色深,核形状清晰,便于测量。所以,硬头鳟(虹鳟)早期发育中,这一阶段用红血细胞测量鉴别其倍性的合适取样时期。
简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卵巢处于不同发育期的7龄雌哲罗鲑Huchotaimen血清中雌二醇(E2)与睾酮(T)的含量,检测下丘脑促性腺释放素(GnRH)、垂体促滤泡激素(FSH)与促黄体激素(LH)及肝脏卵黄蛋白原(Vtg)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生殖激素基因、性腺指数(GSI)和性类固醇激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深入了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对哲罗鲑卵巢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在卵巢发育期内下丘脑GnRHmRNA表达水平在Ⅳ早期时显著升高,至Ⅳ晚期时达到最低,随后显著升高;垂体FSH与LHmRNA表达水平自Ⅲ期显著降低,随后显著升高,至Ⅳ晚期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肝脏VtgmRNA表达水平自Ⅳ早期显著升高,在Ⅳ期中达峰值,随后下降至Ⅱ期、Ⅲ期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下丘脑GnRHmRNA表达水平与GSI呈正相关;与FSH、LH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垂体FSH与LHmRNA之间则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中E2与T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与卵母细胞同步发展。GnRH、FSH与LH变化的规律性确保了HPG轴对Vtg、性类固醇激素(E2与T)等合成与分泌的调控。本研究可为系统、科学地开展哲罗鲑人工繁育与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以调制后的2种烤烟、2种白肋烟以及1种晒烟为试验样品,在5年自然贮藏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不同类型烟叶内TSNAs和其前体物生物碱、硝酸盐含量。研究表明,随贮藏时间增加,5种烟叶NNN、NNK、NAB、NAT和TSNAs总量均不断上升,经拟合符合二次曲线增长模型。白肋烟TSNAs的含量最高,贮藏过程中增加量最多,且以四川白肋烟NNN和TSNAs总量增加幅度最大,其次是晒烟,烤烟TSNAs含量最低,且在贮藏过程中增加幅度较小。TSNAs前体物生物碱及硝酸盐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以晒烟的烟碱含量最高且下降幅度较大,以四川白肋烟降烟碱含量最高且下降幅度最大。硝酸盐含量在不同类型烟叶间差异大,白肋烟硝态氮平均含量3076.50μg/g,比烤烟的28.05μg/g高109.68倍。烟叶TSNAs含量与生物碱和硝酸盐相关性均较高,其中硝酸盐含量与贮藏后TSNAs含量的相关性比贮藏前更大,与TSNAs形成更为密切。
简介:首次研究了低温锻炼对甜杨(Populussuaveotlens)幼苗抗冻性的效应,并对低温锻炼中的G6PDHase,ATPase及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测定.另外,在低温锻炼前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对甜杨幼苗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低温锻炼可明显提高甜杨幼苗的抗冻性,但整个低温锻炼过程必须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10℃的温度下锻炼6天,虽对甜杨幼苗抗冻性的提高效应不明显,但它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为第二阶段的-20℃锻炼的进行及抗冻性的完全发育提供基础.伴随着幼苗枝条中蛋白质含量及G6PDHase和ATPase活性提高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幼苗的抗冻性;脱锻炼2天后,幼苗抗冻性下降到未锻炼水平,而枝条中蛋白质含量及G6PDHase和ATPase活性虽有下降但略高于未锻炼.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预处理则明显降低了幼苗抗冻性和蛋白质含量.进一步分析发现,低温锻炼中的G6PDHase和ATPase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幼苗抗冻性的提高密切相关
简介: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人们对森林碳固定作用的关注。碳存储速率依赖于生态系统流通量(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呼吸),量化为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在没有密集采样点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估测森林净生态系统交换的方法准确地估计林分水平和更大尺度的碳固定量。本文通过祸合遥感估算的叶面积指数和生长过程拟合模型,估计了佛罗里达州内9770公顷湿地松人工林一年里净生态系统交换总量。地面图神经网络模型和陆地卫星数据估计的森林叶面积指数平均值是1.06(数值范围0-3.93,包括森林边界)。输入神经网络叶面积指数值,湿地松拟合模型(SPM2)估计的森林净生态交换值在-5.52Mg·hm^-2·a^-1到11.06Mg·hm^-2·a^-1之间,平均值是3.47Mg·hm^-2·a^-1。年总的碳储量是33920t,约合3.5t/hm^2。估计的叶面积指数和森林净生态交换均对对施肥高度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