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对维持性血透患者促红素疗效的影响及其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来我院诊治的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HDF(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n=32)、HDP(血液灌流)组(n=32)和HD(血液透析)组(n=32),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甲状旁腺激素(PTH)、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以及肾性贫血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PTH、CRP、IL-6和β2-M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HDF组和HDP组各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HDP组CRP水平显著低于HDF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HD组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HDF组和HDP组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HDP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HDF组EPO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HD组治疗3个月后H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EPO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HDF和HDP能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促红素的疗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的效果显著优于HD,能有效缓解炎症状态,且HDP的治疗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使用促红素后对其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高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对不同组别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促红素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一个月对患者的动脉血压以及血红蛋白值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在治疗一个月后由Hct指标将患者重新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之间的血压情况。结果经过一个月治疗期后,高剂量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以及血红蛋白指标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经t检验表明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Hct指标分为A、B两组,经分析可发现B组患者的动脉血压明显高于A组,且增长幅度相比较于A组较大,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使用促红素的同时控制△Hct<4%,可以部分避免患者由于促红素的使用而带来的血压增高的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诺前列酮栓用于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26例妊娠晚期、无阴道分娩禁忌、单胎头位的孕妇随机分为阴道放置地诺前列酮栓的研究组和小剂量催产素静滴的对照组,比较2组用药前及用药6,12,24h后的Bishop评分、临产情况、剖宫产率、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给药12hBishop评分,48例提高≥2分,而对照组仅26例提高≥2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从给药到临产时间为(1036.20±357.36)min,对照组为(1486.84±213.64)min,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剖宫产率25%,对照组58%。2组新生儿结局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地诺前列酮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的药物,对母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简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相对分子量为34000、受缺氧调节的糖蛋白激素,以往认为主要由肾脏产生,在调节红细胞生成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而且发挥多种的旁分泌和自分泌功能。EPO的产生受氧分压的紧密调控,决定其合成主要因素是EPO基因在肝和肾的转录活性,而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控制这一过程。近年研究发现,EPO不但可以刺激红细胞的生成,此外还具有保护心、脑、肾组织免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EPO的保护效应在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实验性的缺血诱导的损伤模型中显现。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球囊和催产素促宫颈成熟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第一分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伴有引产指征的初产妇进行抽样,选取68例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催产素促宫颈成熟,实验组应用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观察两组孕妇促宫颈成熟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并分析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实验组宫颈Bishop评分(8.76±2.34)分,与对照组(6.12±1.3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成熟率100.0%、阴道分娩率91.18%,与对照组70.59%、52.9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第一产程(396.96±123.23)min、总产程时间(442.47±129.1)min,与对照组(529.71±116.92)min、(554.43±116.28)min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婴结局,两组助产率、产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出生后5minApgar评分、出生体重、窒息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效果优于催产素,引产成功率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肠促胰素类药物与骨折的关系,以期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提供降糖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4个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meta分析探讨肠促胰素与骨折的关系。结果与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物相比,肠促胰素的使用与骨折风险无关(OR 0.972, 95%CI 0.876~1.079)。亚组分析发现,100 mg/d西格列汀(OR 0.495, 95%CI 0.304~0.806)和1.8 mg/d利拉鲁肽(OR 0.621, 95%CI 0.413~0.933)可以降低骨折发生风险。结论Meta分析显示肠促胰素的使用不会增加骨折事件的发生,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100 mg/d西格列汀和1.8 mg/d利拉鲁肽可能具有骨保护作用。但纳入数据均来源于肠促胰素RCT研究中骨折不良反应的报道,尚需大型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于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大鼠模型的预防作用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将SD大鼠分为3组:骨质疏松组,每周2次大鼠后腿肌注甲基泼尼松龙20 mg/kg,连续用药6周;EPO组,每日腹腔内加用500 U/kg的rHuEPO;生理盐水组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12周后取大鼠股骨颈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大体标本的变化证实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和观察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变化,通过免疫组化CD31染色检测其微血管变化,Western Bolt验证伴随的VEGF的变化和PCNA检测其细胞增殖的改变,利用ELISA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标记物OPN、PINP、CTX-1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学:骨质疏松组可见骨小梁明显稀疏、变窄、断裂、形态不规则,并伴有较多破骨细胞出现,部分可见骨细胞胞核皱缩、溶解、消失;EPO组较骨质疏松组病变有明显改善,部分结构已经接近对照组,骨小梁分割程度较高且可见较多成骨细胞。免疫组化高倍镜视野结果:EPO组CD31阳性细胞16.60±4.88,骨质疏松组12.96±4.54,生理盐水组25.84±7.97,EPO组较骨质疏松组CD31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olt:生理盐水组VEGF/β-actin灰度比值0.570±0.022,骨质疏松组0.446±0.083,EPO组0.584±0.009;生理盐水组PCNA/β-actin比值0.541±0.158,骨质疏松组0.187±0.099,EPO组0.733±0.257;EPO组VEGF和PCNA表达均高于骨质疏松组,而EPO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血清学检测,生理盐水组血清OPN水平为(78.34±17.28) pg/ml,骨质疏松组(368.48±97.23) pg/ml,EPO组(217.62±39.1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血清P1NP为(1 507.00±58.49) ng/ml,骨质疏松组(1 196.00±91.32) ng/ml,EPO组(1 621.00±65.57)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CTX-1水平为(27.10±4.78) ng/ml,骨质疏松组(39.46±9.23) ng/ml,EPO组(31.17±4.1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性注射EPO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激素性骨质疏松,促血管作用和促进成骨以及抑制破骨是其可能的机制。
简介: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人牙髓细胞(hDPC)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PCR)检测EPO对hDPC表达趋化因子mRNA的影响;Transwell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EPO对hDPC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hDPC中p38、ERK1/2、JNK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细胞划痕实验观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对EPO诱导hDPC迁移的影响。结果EPO上调趋化因子CXCR4、SDF-1mRNA的表达tCXCR4=5.727,PCXCR4=0.005;tSDF-1=3.412,PSDF-1=0.027;与对照组相比,EPO显著促进hDPC的迁移能力(F=207.775,P10U/ml=0.000,P20U/ml=0.000,P40U/ml=0.000);EPO可升高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ERK1/2(t15min=6.554,P15min=0.000;t30min=17.305,P30min=0.000;t60min=8.913,P60min=0.000;t120min=-5.896,P120min=0.934)和p38的磷酸化程度t15min=4.396,P15min=0.004;t30min=6.447,P30min=0.000;t60min=34.676,P60min=0.000;t120min=4.689,P120min=0.003);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SB203580可抑制EPO诱导的hDPC迁移tEPO-U0126=2.422,PEPO-U0126=0.025;tEPO-SB203580=3.837,PEPO-SB203580=0.001。结论EPO上调趋化因子CXCR4和SDF-1mRNA的表达,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促进hDPC迁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炎症标志物和糖脂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在武汉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的肥胖儿童44例(男23例,女21例),同时选择门诊体检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体质量儿童50例(男23例,女27例)为健康对照组。指派专人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包括人体测量参数(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血压),测定空腹血清visfat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平,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肥胖组儿童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肥胖组儿童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R)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2.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hs-CRP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儿童血清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r=0.218,P<0.05)、腰围(r=0.332,P<0.05)、TG(r=0.283,P<0.01)均呈正相关;与IL-6 (r=0.376,P<0.05)、hs-CRP(r=0.321,P<0.05)均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HOMA-IR均无相关性;与TNF-α亦无相关性(r=0.085,P>0.05)。4.visfatin与人体测量、代谢参数和炎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visfatin在男童和女童中均与腰围、TG和hs-CRP呈正相关,但仅与男童的BMI(r=0.247,P=0.029)和IL-6(r=0.427,P=0.013)呈正相关。结论肥胖儿童存在明显的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visfatin作为一种内脏脂肪因子,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和促炎的双层作用,可能参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检测肥胖儿童血清visfatin水平可作为反映机体低水平炎症反应新的炎症标志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