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推进家务劳动事业社会化不仅是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一项重要社会议题,同时也特别是现代家庭教育政策和现代妇女问题研究两个领域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社会问题,家务劳动事业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必然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将部分社会福利服务负担直接转嫁给个人家庭、女性家务劳动生活参与率的不断扩大提高、女性更多从事庭庭家务劳动的中国传统生活思想,这三者的互相交互作用虽然导致庭庭家务劳动产业社会化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攀开,但也同时带来了庭庭家政生活服务产品供给条件质量良莠不齐、家庭基本生活服务成本上涨高开等突出问题,需要社会国家积极出台一些相关新的政策措施来有效引导该服务领域的健康发展。
简介:社会的开放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等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课程的相对封闭性客观上要求学校课程社会化。课程社会化是指在国家的培育下,社会不断加强(提高)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能力,通过社会对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将学校课程实践的各个方面整合成基于社会的有机系统,使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便捷地从社会中获取课程资源,在灵活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课程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在课程社会化实践中,社会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任务。同时,学校课程实践的其他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转变:国家从课程开发者转变为平台建设者;学校从课程管理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教师从课程实施的承担者变成课程实施的指导者;学生从课程接受者变成课程创生者。
简介: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既有借天象示儆、貌似迷信的禳灾术,也有直面现实的社会救助主张。建构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求雨、止雨术,表达了董仲舒对水旱灾害的关切,他认为天灾的危害可以通过尽人事来减轻,王朝政治对于灾害救助非常重要,这种包含在禳灾术中的救助思想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重农、限民名田、禁止随意杀害奴婢、轻徭薄赋等措施具有防止和限制贫富分化以保民、安民的作用,调均贫富是董仲舒社会救助思想的重要内容,着眼点在于使天下容易治理。他把救助思想纳入到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体系之中,不仅关注救荒,而且将救荒与平时安民保民、济贫调均等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思虑更加深刻。
简介:从200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出台的《救助管理办法》,不觉间已是一个十岁少年.或许,对于一个国家,抑或人类的历史长河而言,十年时光的确有点儿短,就如白驹过隙.但就这部行政法规而言,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不凡岁月.当初,正因为该《管理办法》的迅即出台,一举终结了强制性收容遣送模式,让"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得以确立,使一大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了公共救助.可是,经过了十年之酝酿,也足以让一部带有应急之作色彩的法律暴露自身问题.救助无力、暗箱操作……在各种舆论平台上,为社会救助专项立法的声音再度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