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为临床常见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并发症及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一般情况下,原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现STEMI可能性较高,并且当冠脉支配的相关心室壁出现完全性坏死,将会于心电图中表现出ST抬高,与心肌酶谱、临床表现等结合,可确诊为STEMI。针对STEMI患者,于发生后3h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可达到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基本相似的治疗效果。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情况下,STEMI治疗方案中,静脉溶栓仍为STEMI治疗常用且重要一种治疗方式,本研究就STEMI溶栓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STEMI 静脉溶栓 药物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国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ST-elevationmyocardialinforction,STEMI)估计年发生率25/10万,其中直接PCI患者占5%。2010年8月,我国《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2015年,《指南》将重新进行修订。编辑部特邀本刊副总编、《指南》制定参与者沈卫峰教授就《指南》要点做一简介。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直接PCI 心肌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PCI术后并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展开临床治疗研究,了解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旨在优化治疗措施,提升治疗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在近五年内收治的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60人,从各方面展开治疗。结果多数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效果较明显,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有所上升且心排出量每分钟也比治疗前高。本次研究的患者仅3人为无效治疗,有效治疗率达到了95%。结论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治疗上应仔细观察患者临床状态,以免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同时在治疗上应从各方面着手,通过综合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救干预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我院急诊120确诊为ST抬高型AMI患者58例为急救组,同期自行入院确诊ST抬高型AMI患者74例为自救组。观察2组患者间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发病-再灌注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溶栓治疗的比例,住院期间血管再通率、治愈率、并发症、死亡及住院天数。随访观察1、3和6个月时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射血分数(EF)、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死亡发生率等。结果:急救组的FMC时间(19.54±8.66)min,发病-再灌注时间(113.27±10.16)min,均低于自救组[分别为(50.85±11.46)、(135.69±12.25)min,均P〈0.05)];急诊PCI比例为29.3%,高于自救组的13.5%(P〈0.05);急救组溶栓的比例(20.7%)与自救组(24.3%)无显著差异;急救组血管再通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6%和81.0%,均高于自救组60.8%和59.5%(均P〈0.05);急救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5.9%,平均住院日为(18±9)d,均低于自救组48.7%和(32±16)d(均P〈0.05)。随访期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3个月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6个月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救组低于自救组(均P〈0.05),而在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救干预能够降低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急救 急救延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究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经过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尿激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塞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该疾病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 溶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NSTE-ACS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早期组(n=30)、延迟组(n=30)。早期组患者于发病24~48h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延迟组患者于48h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DD)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前、术后30d,2组患者LVEF、LVDD比较,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80d,早期组患者LVEF显著大于延迟组患者(P<0.05),LVDD显著小于延迟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而言,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延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与借鉴。

  • 标签: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龄急性ST心肌梗死特点。方法  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时间内选取37例心肌梗死患者,年龄75岁–98岁,男性将近30例。将年龄在75到83岁之间的17例患者命名为老年组,将84到98岁之间的20例患者命名为高龄组,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高龄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确定这种疾病年龄越高,危险性越大。

  • 标签: 高龄急性ST段 抬高型 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心电图用于ST抬高型心肌梗死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诊的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未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16例属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疾病出现部位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末峰间隔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中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的特征十分明显,能够成为用于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延长抓斗卸船机作为港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很多部分构成,如运行系统、回转系统、起升系统高等,其中在起升系统中包括了起升开闭钢丝绳,一端与卷筒相连,另一端与抓斗相连,通过钢丝绳的控制,完成整个装卸工作。因此,为了提升钢丝绳的寿命,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起升闭钢丝绳易损损坏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为我国港口运输更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标签: 延长抓斗卸船机 起升闭钢丝绳 易损段
  • 简介:摘要文章对长水平水平井钻井技术的优势和进展进行介绍,分析目前此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长水平段 水平井钻井技术 难点 对策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外长水平水平井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长水平水平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油井采收率,未来,长水平水平井技术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的存在,不仅会使钻井效率严重下降,还会间接影响油井的产量。

  • 标签: 长水平段 水平井钻井技术 难点 解决对策
  • 简介:水平水平井相比于一般水平的井,往往具有较长的水平,且在单井油气层在具体的开发面积方面也较大,至此其无论在产量还是效益方面均具有明显性的优势,为促使此种技术在国内能够得到更好的实际应用,并且在效益方面能够相应提升,对其相应技术难点进行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本文通过对长水平水平井相应钻井技术难点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其对应解决对策实施多角度探讨,以此为相关石油钻井技术人员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长水平段水平井 技术难点 对策
  • 简介:摘要:长水平水平井钻井的操作难度较高,而且所投入的成本较大。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要求非常重要,高质量的钻井技术是实现长水平水平井安全的重要基础,优良的钻井技术也不仅能够有效稳定油井井壁,而且还能够起到固井作用,减少管柱之间的扭转阻力,增强油层的保护作用。

  • 标签: 水平井 钻井技术 难点分析
  • 简介:摘 要:石油钻探作业中,长水平水平井的应用优势得以不断地突显,使得其钻井技术的研究,备受人们的重视。长水平水平井较为特殊,主要体现在水平的长度相对较长,在钻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岩性较为复杂,且钻井作业的周期较长,极易出现各种技术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其钻井技术的研究。

  • 标签: 长水平段水平井 施工技术难点 井眼轨迹控制 摩阻扭矩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单病种质量控制急诊救治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STEMI病人7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救治时间窗提前,由院前急救医师负责接诊本组STEMI病人,确保STEMI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严格实施,并与导管室医师以及心血管内科医师联系,均在急诊室集合等待会诊。病人入院后以病人实际情况以及病人家属沟通情况为依据来选择合理的再灌注疗法,并将病人直接送入CCU或者导管室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者PCI治疗。结果本组STEMI病人经在院接受院前以及院内急救处理以及由急诊科全力参与实施的STEMI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后,病人再灌注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P<0.05);急诊室-开始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DTN)、急诊室-导管室(door-to-lab,DTL)、急诊室-首次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B)以及停留于急诊室的总时长均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于接受院前抢救处理的STEMI病人而言,单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有利于缩短其发病后进行再灌注治疗所需时间,使再灌注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单病种质量控制 心肌梗死 再灌注 急诊科 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