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的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前者是自为的,而后者则是自在的。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忽略的,那就是社会发展的自为性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这就是说,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量”的差别性。

  • 标签: 自为性 自在 差别性 事实 自然界 本质
  • 简介:我国“文化大革命”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为结束社会动乱和控制各种越轨行为,对整合社会控制资源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通过完善党的领导,优化社会控制的组织资源;通过民主的法制化建设,重建社会控制的法律资源;通过形成利益机制,拓宽社会控制的经济资源;通过引导思想文化,打造社会控制的规范资源。邓小平的探索达到了实现积极的社会控制的目标。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控制 组织资源 法律资源 经济资源 规范资源
  • 简介:邓小平政治观能够'导致行动'的关键,是'立足社会多数'的思想。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邓小平政治观从社会多数人的现实状况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最新发展。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的科学前提:立足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确立了初级阶段理论;适应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作出了改革开放决策;提高多数人的生产力水平,创新了当代中国政治。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的民众基础:尊重多数人的选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服务多数人的利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多数人的需求,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立足社会多数是邓小平政治观的实践归宿:把握多数人的状况,根据实际制定政策;依靠多数人的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接受多数人的评判,确立科学价值标准。

  • 标签: 邓小平 政治观 立足社会多数 数量基础
  • 简介:门献敏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勇于担当与善于求索的一生,他不仅承载着领导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文化振兴、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的精髓。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特质 思想理论教育 民族危亡
  • 简介:<正>可以这么说,中古以前的中国文类学(genology)是针对一切书写的文献,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分类的基本骨架所建构起来的;而西方的文类学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一直是以史诗(epic)、抒情诗(lyric)和戏剧(drama)的三分法为主,19世纪以后由于小说的大量写作,小说打破了原来鼎足而三的局面,

  • 标签: 抒情诗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类学 社会学 黑格尔 小说理论
  • 简介: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毛泽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源泉。无论是在青年时期,还是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深沉思考与不懈探索从未止息。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重要价值范畴所具有的丰富思想内涵,更有利于我们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 标签: 毛泽东 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践行
  • 简介:任何文艺理论都与社会政治有着不解之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是以其强烈的政治性和社会功利性为显著特征。邓小平文艺思想是在20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大变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社会政治斗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思想遗产,同时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背景下发展了他们的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文艺思想 社会生活 政治斗争 价值向度 精神生活
  • 简介:虽然现代社会体制肇始于西方,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体制也在日益成熟,并且在价值取向和次级制度等方面开始显现出一些中国特色。现代社会体制建设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任务。未来需要在思维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实现社会体制建设重心的转向,最终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体制。

  • 标签: 社会体制 中国特色 价值取向
  • 简介:和谐社会必定是民主法治社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理念与民主法治关系的法理分析,得出二者在本质上的契合,进而提出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机制。

  • 标签: 民主法治 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 法律保障机制 中国
  • 简介:西方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强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对于平等这一理念,马克思揭示出,形式上所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有可能掩盖人们相互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平等。经济不平等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而不平等又不能依赖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个人自由选择而得到完全的正当性辩护。一种更大程度的社会平等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更大功能的国家理念,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平等 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在论述哲学发展动力的问题上,作者首先认为,哲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社会存在并受社会存在的制约。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哲学性质的主要决定者。但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并不是哲学产生的源泉。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标签: 动力社会 发展根本 哲学发展
  • 简介: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是在19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张力中建构的。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存在双重维度:一方面把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生产力推动,进而由生产力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又把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主体革命性和能动性,尤其强调主体实践在革命中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的'主体性动力'。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演进 动力
  • 简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关注社会建设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并逐渐丰富的过程。深入探讨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演进的基本历程及规律,对于系统总结我们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发展大势,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建设思想 演进规律
  • 简介:学术界对于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主要集中于生产力和人的尺度.这是从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来说的.文章从存在论内涵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哲学革命,分析了存在论角度被遮蔽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存在论意义:反映了哲学对于存在论问题解答模式的历史转变;评价尺度是辩证的、生成的标准;体现着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表征人的生存状态,彰显的是人的本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标签: 社会进步 评价尺度 存在论
  • 简介:通过阐释在最近的组织美学研究中社会学议题的原则,本文揭示了组织美学与组织民主的关系问题;讨论了组织社会学和组织理论中多样化的创新性方法和研究模式,特别是讨论了日常工作生活中具有艺术和美学特征的组织分析方法。通过将组织生活美学维度涵括进来的方式,作者认为组织美学的社会协商研究,暗示着我们应扩大日常工作生活中组织的公民和民主的标准。

  • 标签: 组织美学 社会协商 组织民主
  • 简介: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秩序。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凸显的国家利益观,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相互依存度的增强,从表面上弱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但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并未终结。民主、人权、民族主义和宗教成为冷战后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东方价值观的温和传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都在演绎着意识形态冲突与斗争的新变化。中国要积极应对意识形态挑战,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多途径抵御意识形态渗透,防止和平演变,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标签: 冷战后 意识形态 冲突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