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比法和排除法从声韵调三方面对粤东闽南方言韵书《潮声十五音》和《潮语十五音》的音系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探讨了这两种韵书的音系性质。经过考证,笔者认为这两种韵书所反映的是粤东汕头方言音系。
简介:本文考证:最晚在十七世纪,汉语北方话中的儿化音已经为某些音韵学者所注意,并且写进了他们的著作。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的《拙庵韵悟》不但把“儿音”纳入韵母系统,而且明确地记下了当时的儿化音节。明天启六年问世的《西儒耳目资》也反映了这种语音现象。中国传统的音韵学对口语语音现象一般不太重视,上述两部著作记录了当时口语中的儿化音,不但给儿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材料,同时在音韵学史上也有其进步意义。
简介:《坦菴天籁谱》是一部反映清初正音方面的音韵文献,声调为五个,六个单元音,四十六个韵母,声韵上具有明显的特点,从音系特征看,《坦巷天籁谱》可能是以扬州话为基础而形成的江淮官话读书音系统。
简介:一、《南北方音》南音的研究意义清代音韵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音韵学著作,《南北方音》一书为清代夏鸾翔所撰,此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将读音在同一条目内按南音和北音分类,本文即拟对此书的南音声母部分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简介:声音词是对客观世界真实声音的模拟,古代语文辞书如《说文》《广韵》等记录了大量声音词,真实的声音不变而记录的文字会变,从不变推测已变,声音词可以用来拟测古音。本文阐释了利用这些声音词的原理和方法,并且选取了部分声音词来检测《切韵》音系构拟的逼真度。
简介:绝大多数方块壮字都包含汉字借音声旁,其壮语对音是了解晚期中古音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借音声旁的壮语对音的考察,厘清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音韵层次,指出唐宋韵图中所划分的内、外转各摄中分别对应于壮语的长、短元音,同时也跟元音的舌位高低相关。所谓“例外对应”,都能在汉语音韵史、音变类型学等层面得到合理的解释。
简介:文章通过现状调查及历史考察研究现代北京话连词“和”读“汉”的问题。微观分布的考察以王姓(汉族)、金姓(满旗)、张姓(汉族)、道姓(蒙旗)4户为例。历史考察的时间跨度有70多年,共考察8部具有代表性的辞书及专著。文章还对台湾国语“和”读“汉”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溯源。
简介:<正>梵汉对音,又称华梵对音,是梵音的汉字记录,包括梵语字母“圆明字轮”、“四十九根本字”的音译和梵语词的音译。汉译佛经浩如烟海,对音材料无比丰富,是研究音韵的非常宝贵的材料。通过对音去探讨古汉语语音音值、音类的本来面目,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本文仅就来纽字对译梵语ttdd的现象作进一步探讨。
简介:音系的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上)──汉语的介音对声母系统的演变的影响徐通锵汉语有丰富而浩瀚的文献,这是研究语言史的宝贵资料,我们的先辈学者曾用这些资料为汉语音韵的演变整理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由于方块汉字不能如实地反映实际的语音演变,因而要对演变规律进行...
简介:高名凯、石安石主编中华书局1963年第一版的《语言学概论》是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第一批语言学理论著作中影响很大、60年代作为高等学校语言学指定教材的一本学术著作。即使到目前,已陆续出版了不少同类书藉,但基本上仍然沿袭该书的基本概念,没有作出学理上的
简介:文章详细描写了关中礼泉城关话的声母、韵母、单字调,描写和讨论了礼泉话声调高低影响韵母主要元音开口度的现象,同《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作了比较,并提出了调查关中乃至西北方言时音位处理的原则。
《潮声十五音》与《潮语十五音》音系比较研究
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
清初江淮官话正音书《坦菴天籁谱》音系说略
《南北方音》南音简介与几个声母问题的讨论
声音词和《切韵》音系构拟逼真度的检测
方块壮字的汉字借音声旁与中古韵图的内外转
北京话连词“和”读“汉”的微观分布——兼及台湾国语“和”读“汉”音溯源
梵汉对音中来纽对译ttdd现象再探——兼论音韵在佛学研究中的作用
音系的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上)──汉语的介音对声母系统的演变的影响
两个不能兼容的命题——析“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有形、音、义三要素”
关中礼泉方言音系及声调对元音开口度的影响——兼论关中及西北方言调查中的音位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