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5~10月我科治疗的61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手术入路分为改良内侧入路组(n=30)及后外侧入路组(n=31),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外侧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显示,改良内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外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内侧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术中创伤小,恢复快,是较为适宜的手术入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掌侧入路LCP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诊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掌侧入路LCP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经掌侧入路LCP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其中有32例为优效,13例为良效,5例为可,效果优良率为90.0%,患者治疗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偏角明显恢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LCP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9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给予实验组患者肘内侧入路,给予实验组患者肘后正中入路,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肘内侧入路的方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并且临床疗效优于肘后正中入路的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规范化管理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方法2012年9-10月依据北京市脑卒中防控筛查项目对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751例50岁以上居民进行筛查,对筛查出127名含有3项以上危险因素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规范化管理24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填写社区脑卒中人群管理卡,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27人中完成随访121例,失访6例,失访率0.79%。干预后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达标率较基线增加,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总胆固醇达标率较基线增加,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生活方式改善;发生颈动脉狭窄、斑块共3例。结论通过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危险因素情况,控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管癌经胸入路外科手术的护理方式,探究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0名食管癌经胸入路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14名患者基本痊愈,痊愈率为56%;9名患者取得好转,总有效率为92%,2例无效;对照组中有8名患者基本痊愈,痊愈率为32%;8名患者取得好转,总有效率为64%,9例无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经胸入路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中,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治愈效果,促进食管癌患者的治疗和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的象是根据选择2013年5月~2016年5月就诊的44例脊髓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试验组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切口全椎板切除入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为Ⅰ、Ⅱ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为Ⅲ、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低于对照组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0,P=0.0423)。结论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效果显著,创伤较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进一年收治的面部整形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给予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n=43),以及给予外切眼袋矫正术的对照组(n=43),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眼袋消除,下眼睑皮肤无疤痕,面部松弛、衰老部位明显改善的患者占比72.1%,有效率高达97.7%,对照组有8例患者手术后没有显著改善,有效率为8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发生感染1例,没有患者发生血肿和疤痕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2.3%。对照组发生感染2例,血肿1例,疤痕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3%,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大部分患者都表示非常满意,仅有2例患者不满意,满意度为95.3%,对照组只有少数患者非常满意,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为79.1%,P<0.05。结论:经外切眼袋入路行中面部提升术应用于面部整形中,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面部松弛、衰老、眼袋等问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获得了患者的一致认可,可宣传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不同治疗方案比较临床应用价值,将2019.01~2021.07期间设置为样本收集时间,对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60例进行对比分析,顺序编码分组,分为参照组、试验组(各30例),分别实施后外侧入路术式治疗及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干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下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指标、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相对比参照组,数据优化价值积极,(P<0.05)。结论: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可积极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临床疗效积极,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胸乳入路腹腔镜甲状腺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经胸乳入路腹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7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护理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胸乳入路腹腔镜甲状腺手术围手术期采用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前、后两种入路的疗效及特点,探讨后入路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行疝修补术病人420例;按时间段分组,其中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主要用单层聚丙烯疝修补片前入路修补(212例),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主要行后入路修补(208例)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结果前、后入路两组随访1-24月,两组病人的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术后复发率、手术并发症方面,后入路组明显少于前入路组(P<0.05)。结论较前入路疝修补术而言,后入路疝修补术是一种全新的、微创、全腹股沟修补技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复发率更低的特点,且学习曲线短,具有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 经皮肤入路鼻外侧截骨术在鼻整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鼻整形患者 30 例( 2017 年 1 月 至 2018 年 10 月),患者均进行 经皮肤入路鼻外侧截骨术治疗,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结果: 患者 经皮肤入路鼻外侧截骨术治疗后,在住院期间存在眶周水肿及瘀斑等症状,术后随访 9 个月,双侧鼻骨不对称发生 1 例,皮肤穿刺点瘢痕增生 1 例,没有出现通气功能异常、色素沉淀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 2 例,发生率 6.67 %;非常满意 15 例,占 50.00 %,满意 14 例,占 28.00 %,不满意 1 例,占 2.86 %,总满意 29 例,占 96.67 %;社会功能评分( 87.37±4.28 )分,心理功能评分( 88.71±4.16 )分,物质生活评分( 89.37±4.86 )分,躯体功能评分( 88.17±3.82 )分。 结论: 在鼻整形中,给予患者 经皮肤入路鼻外侧截骨术治疗,患者并发生症发生率低,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高,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