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OPCABG)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早期预后及术后6月预后,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连续性选取4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男女不限,随机分为二组,CCABG组20例,OPCABG组20例,所有患者记录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心电图、住院时间、术后6月状态等临床指标及术前、入ICU时、出ICU时、出院时cTnI浓度。结果CCABG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高于OPCABG组,且cTnI峰值浓度明显高于OPCABG组,两组参数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CABG组住院时间、术后6月状态与OPCABG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G早期预后优于CCABG组,两组术后6月预后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颌后缩病患中运用改良式压膜保持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3例以安氏Ⅱ类为主的下颌后缩患者实施固定矫正治疗措施,治疗完成后,给予患者经过改良后的透明压膜保持器进行配戴,观察研究其配戴前后的效果。结果下颌后缩患者在配戴了12个月的改良式透明压模的保持器后,软硬组织均产生了生理方面的变化,通过治疗后的23例下颌后缩患者无复发现象,磨牙属中性关系,覆盖关系相对稳定且呈减小状态。结论经过使用改良后的压膜保持器进行固定治疗的下颌后缩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促使下颌骨完全性的成长发育,有效的协调上颌骨与下颌骨的位置,促进Ⅱ类错牙咬合关系的改善。
简介:70年代早期,Hausler和Kiefer等经动物实验发现体外震波能分解肾脏结石,1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此后,体外震波在碎石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自1986年以来,又有人在新的领域进行了探索[1]。 1促进伤口愈合 1986年,体外震波首次用来刺激伤口愈合。Haupt等[2]研究了不同的剂量的体外震波对裂开的猪皮肤伤口的作用。试验表明,伤口愈合与体外震波呈剂量依赖关系:在低能量时,促进伤口愈合;而高能量则延迟伤口愈合。对延迟愈合的伤口,如放射损伤所产生的皮肤模型,也显示同样的结果。在临床上已经有治疗小腿溃疡的个案报道,但真正临床试验还未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