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性状和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对连作园参和新林地园参进行人参皂苷含量的比较,从而判断连作园参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是否具有抗人参连作障碍的作用。方法:采用有机试剂萃取法提取连作园参和新林地园参的人参总皂苷,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两种人参的皂苷含量,最后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对连作园参和新林地园参样品进行比对,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上述样品的相似度。结果:连作园参中所含人参皂苷Rb1、Rg1、Re含量要高于新林地园参,指纹图谱显示2种园参与10种连作园参的高效液相色谱图的相似度具有一定差异性,连作园参没出现更严重的烧须、红皮现象。结论:连作园参的质量要优于新林地园参,证明该土壤改良技术具有一定的抗人参连作障碍的作用。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标准化的5种列当属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鉴别方法。方法:采集5种列当属药用植物,所有样品进行总DNA提取,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得到相应的序列,测序结果使用CONTIG、BioEdit、MEGA6.0软件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测得5种列当属植物的ITS、rbcL、tmL-F和matK全长序列共200条,4种序列长度范围在364—1240bp,其中ITS、tmLiF和matK可将其鉴别出来。结论:rbcL序列无法有效鉴别5种列当属药用植物,trnL—F与ITS序列能够成功鉴别,可作为列当属植物的分子鉴别方法。
简介:对怀菊花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开展怀菊花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设计。大量查阅《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古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怀菊花""历史沿革""标准体系"等为关键词搜索其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得出怀菊花的历史发展脉络。结合现代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情况,初步建立怀菊花从田间生产到炮制应用等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对怀菊花的产地、栽培和炮制进行历史溯源,得出怀菊花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代,于明代闻名并蓬勃发展至今。结合当今中药发展的需求初步建立怀菊花种植、生产及炮制技术标准体系。溯本求源,建立怀菊花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怀菊花国际化、标准化建设。
简介:目的:采用DNA条形码技术,研究探索新疆进口民族民间药材基原考证。方法:使用试剂盒法提取药材总DNA,采用ITS2序列、psbA-trnH序列对30份进口维吾尔药材样品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利用MEGA7.0等软件分析序列信息,将序列在DNA条形码基原植物鉴定数据库及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搜索相似性最高的植物,判定药材可能的基原。结果:综合ITS2及psbA-trnH实验结果,30份药材中有28份样品测序成功并得到有效的鉴定序列,相似性对比结果显示有15种药材与文献记载基原植物一致,7份与基原植物为近缘种,6种药材与文献记载基原植物不同属。结论:进口维吾尔药材的基原调查与考证工作迫在眉睫。
简介:目的:探索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抗淀粉样蛋白聚集药物的实验条件、方法。方法:制备Amyloidβ1-40与1-42单体和聚体,配制对照分析物CR/TS/TT浓度梯度(0μg/ml、7.81μg/ml、15.63μg/ml、31.25μg/ml、62.5μg/ml、125μg/ml、250μg/ml、500μg/ml)。采用CM5芯片,分别将蛋白的单体和聚体通过氨基偶联固定于芯片表面。将样品依次进样,进行亲合分析。结果:Aβ1-40与Aβ1-42单体在25℃温度下静置24h可制备成实验用聚集体;SPR分析系统进样参数:流速30μl/min,结合时间300s,解离时间300s,再生1mMNaOH15s;实验优选阳性对照为CR(CongoRed)。结论:以上实验条件可用于SPR系统中抗β淀粉样蛋白聚集药物的初步筛选,实验方法稳定,结果可信。
简介:4月10~11日,中国中药协会二届二次理事会在广东珠海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彭炜,珠海市副市长邓群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中药处处长董润生等政府部门与行业领导出席会议。中国药材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光甫,中国中药协会名誉会长张洪魁,中国中药协会顾问闫洪礼,执行副会长王瑛,秘书长王桂华等协会领导,以及80多位来自副会长单位、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围绕中药工作的认识、中药企业发展和中药协会工作等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