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3期
  • 机构:当今大多数抗癌药物作用机理是靶向肿瘤细胞的DNA或蛋白质,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推出了一整套新的潜在目标——DNA和蛋白质之间的中介物质:mR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物具有两重性,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能产生不良反应,给机体带来损害。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全球死亡的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已不容忽视。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利于发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保护患者健康。

  • 标签: 药学 不良反应 监测
  • 简介:摘要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指双链RNA(double-strandedRNA,dsRNA)通过激活内源性机制促使细胞内特定蛋白质的信使RNA(mRNA)降解,从而阻断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后基因组时代,RNA干扰技术广泛用于药物研究与开发中,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RNAi药物研究现状。

  • 标签: RNAisiRNARNAi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进一步促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规范管理1。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门诊各科医师各50张处方,逐一审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16.6%,抗菌药物门诊的消耗占药品消耗总金额的比例为12.6%,门诊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排在前3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单品种DDDs排首位的是阿莫西林胶囊2。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结构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需加强管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联合应用 预防应用 合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变饮食、生活习惯并配合按摩方法解除便秘的效果体会。方法选择50例2-4年有便秘史患者分为A观察组25例和B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维持原来饮食、生活习惯,用开塞露排便。观察组从改变原来饮食、生活习惯,配合按摩。5个月后观察便秘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24例便秘解除,1例无效。结论从改变饮食、生活习惯并配合按摩治疗便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便秘 饮食 生活习惯 按摩 舒适
  • 简介:摘要药物仍是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在既往的基础上对复苏药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现就心肺复苏药物的研究进展作出如下综述。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血管活性药物 心率失常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平台辅助下调查医院2018年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年出院使用抗菌药物人次共计6519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6%,联合使用率为50.9%,抗菌药物使用率前五名的科室,骨科79.39%、综合外科65.19%、神经外科48.52%、综合内一科42.9%、综合内二科38.84%,抗菌药物占药品总费用前五名的科室,综合外科26.91%、骨科25.89%、综合内一科14.53%、神经外科13.11%、神经内一科11.97%。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问题,制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制度,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定期培训,抗菌药物点评、分析、整改等,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有效提高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回顾性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药物流产对早孕妇女的有效剂量及疗效。方法选取近两年来我院终止早期妊娠的妇女78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I组和II组,每组各39例,两组分次给予不同剂量的口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4h后无论胚囊是否排出,均加服米索前列醇400?g。结果I组的完全流产率为92%,II组为93.5%,P>0.05。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转经时间、经期及经量二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药物的完全流产率均在90%以上,200mg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药物流产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早孕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80例临床资料,分析用药不良反应类型与临床症状表现、导致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的品种分布及药物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分布情况。结果用药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肌肉毒性、肝毒性以及消化系统不适,其中肌肉毒性占35.00%,相比其他不良反应类型更高(P<0.05);肌肉毒性不良反应中,横纹肌溶解症为主要症状表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不良反应;导致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与氟伐他汀;他汀类药物联用降压药或抗心肌药的不良反应构成比最高,其次为联用降脂药、联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结论他汀类药物在与降压与抗心肌等药物联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注重调查患者病史与临床症状,科学合理用药,避免发生药物拮抗。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药物联用 不良反应 药物拮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专项整治前(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68例及专项整治后(2011年7-12月)87例,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由专项整治前的100%下降至专项整治后的26.4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也明显上升。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及临床药师的积极干预,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明显提高。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1年1月-2012年6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过程中我院抗菌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的执行情况。方法对专项整治前(2011年1-6月)、整治中(2011年7-12月)、整治后(2012年1-6月),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AntibioticsUseDensity.AUD)、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使用抗菌药物平均天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一年的整治,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明显下降;住院患儿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显著提高;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结论一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在我院已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 标签: 抗菌药物 专项整治 合理使用 AUD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短效降压药与长效降压药治疗夜间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16例多次测定有夜间高血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短效组、长效组,分别给予短效、长效降压药,对比两组患者降压有效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降压有效率分别为68.97%,89.66%,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效降压药对夜间高血压患者疗效由于短效降压药。

  • 标签: 短效降压药 长效降压药 夜间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自2012年,我院开始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通过整治,药物使用情况有所改变,本文对药物使用情况做出统计及分析。方法以我院2012年以来的患者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专项整治前后的门诊病人、急诊病人、住院病人做出统计分析,比较其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以及计量,研究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比率等数据。结果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大部分指标已达卫生部规定标准。结论通过专项整治,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但是今后对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管理需增强。

  • 标签: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用药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痨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停用抗痨药物。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光甘肽治疗,疗程二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异甘草酸镁有较好的保肝降酶作用,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 标签: 药物性肝炎 异甘草酸镁 抗结核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门诊内科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2011年1~9月)及整治后(2012年1~9月)的门诊内科处方各6000张作比较,对抗菌药物在干预前后的使用、联用、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的门诊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40%,干预后下降到16.60%,下降了31.80%;不合理用药由干预前的23.03%下降到干预后的12.95%,下降了10.08%。结论我院抗菌药物在干预前使用率偏高,干预后大大降低;体现了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标签: 抗菌药物 门诊 合理用药 分析 干预
  • 简介:摘要本文从药物经济学角度通过对哮喘疾病临床药品使用量的分析,探讨患者、医药人员偏向某种药品的原因。从而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以达到优化和配置卫生资源的目的。

  • 标签: 药物经济学 沙丁胺醇气雾剂 哮喘药物 使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实践。方法2015年11月,正式建成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实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公示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职能工作三个板块,药学部、临床科室医护人员、护理部、检验科都有相应的登录窗口,在系统中开展部分医务工作,包括最新药学结果公示、合理用药最新指南信息、奖惩信息,病原学检查的结果、样本质量结果、药敏分析、耐药菌以及多重耐药菌检出结果公式与分析等。结果2016年门诊抗生素使用率、住院抗生素使用率、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全程抗生素静脉用药率、医院感染率、耐药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分别为12.4%、45.6%、2.5%、10.6%、4.3%、56.1%、1.3%,低于2015年15.3%、53.6%、2.9%、12.5%、4.6%、59.5%、1.5%,2016年门诊抗菌处方合格率、住院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住院抗生素用药处方采样率分别为85.1%、89.1%、75.6%,高于2015年81.1%、84.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抗菌药物管理水平,降低了耐药、医院感染风险。

  • 标签: 信息管理系统 抗菌药物管理 临床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50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法归类分析5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结果50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肌肉毒性,占总数的32.0%,临床表现主要为横纹肌溶解症;其次为肝毒性、消化系统不适,分别占总数的22.0%、20.0%,临床表现主要分别为肝脏不适、消化不良;再次为神经系统症状、皮肤不适、呼吸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分别占总数的8.0%、6.0%、4.0%、4.0%;最后为其他,占总数的2.0%,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占总数的46.0%;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占总数的28.0%;再次为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分别占总数的10.0%、8.0%;最后为氟伐他汀,占总数的4.0%。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主要为抗心肌药物或降压药物,占总数的32.0%,其中主要为卡托普利;其次为贝特类调药物、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分别占总数的20.0%、18.0%,其中主要分别为氯贝特、氯吡格雷;再次为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中成药或注射剂,均占总数的8.0%,其中主要分别为克拉霉素、利托那韦、丹参;最后为抗糖尿病药物,占总数的6.0%,其中主要为格列本脲。结论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管理在促进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期间开具的600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筛选出我院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期间开具的600张处方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开具的处方,研究组为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开具的处方,对比两组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22.8%)低于对照组(30.2%),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抗菌药物管理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值得推行。

  • 标签: 抗菌药物管理 医院 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