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仪(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图像融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22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1例为对照组单纯用CT扫描定位,根据CT图像确定大体肿瘤体积(GrossTargetVolume,GTV),另61例为研究组在同一固定体位,分别行CT、MR扫描,利用CT/MR图像融合技术确定GTV,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不同时期鼻咽癌CI/MR融合图像公共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VCT、GTVCT/MR、GTVMR体积平均值分别为(90.72±2.03)、(90.72±2.03)、(90.72±2.03)cm3,GTVCT与GTVM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图像配置、MR图像配置相比,CT/MR融合图像配准精度更高。结论CT、MR图像融合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提高了鼻咽癌肿瘤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减少了肿瘤靶区的遗漏,因此,在临床中应积极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效果展开研究。方法:对我院 80例采取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管理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比较各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对比,对照组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为5.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采取静脉输液治疗患者中采取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可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护理中风险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护理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接受100例待产孕妇进行分析研究。医护人员通过对100例待产孕妇进行意愿询问,根据待产孕妇的意愿将孕妇随机分为两种,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医护人员主要对对照组孕妇采取常规的分娩方式,而对观察组孕妇采取无痛分娩技术。医护人员通过对两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以及产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医护人员通过对两组孕妇患者的分娩所消耗时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孕妇所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孕妇产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孕妇,具有明显效果。结论:医护人员通过对待产孕妇采取无痛分娩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孕妇的疼痛感,缩短待产时间,提高产后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被广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健康追求的标准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用药方面更是格外的考虑以及注重,制药工程自身的产生路径致使所带有的固有危害,引发对于身体的其他副作用,人们开始对于制药工程的健康行以及高效性进行探索。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绿色化学应用而生,绿色化学是通过充分利用能源以及资源,选用无害、五毒的原料,进而进一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争取进一步实现“零排放”。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绿色化学在药物合成领域当中的运用极为关键,由于药物自身的特点,因此应用五毒安全的药物不仅能够协助病人患者进一步减轻痛苦,更是人道主义的充分体现,对人权以及生命的最大尊重。所以,绿色化学技术在药物领域当中的运用充分体现在我们国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展现出对于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着或不可缺的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乳磨牙龋病治疗中使用Hall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22年1月~2023年2月于我院需行乳磨牙龋齿修复治疗的患儿83例,共133颗患牙,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预成冠治疗组66颗,Hall技术治疗组67颗,随访6个月、12个月、18个月,观察远期临床疗效。结果:6、12及18个月后Hall技术治疗组成功率为98.51%、98.51%和94.03%,传统预成冠治疗组成功率均为98.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Hall技术治疗组时间短于传统预成冠治疗组,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预成冠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技术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们选择了36名患者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近年来血液透析技术的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包括透析膜材料的改进、透析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并分析其在临床治疗不同肾脏疾病及相关并发症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新型血液透析技术在提高透析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先进的透析膜材料降低了过敏反应发生率,多种透析模式结合可更好地清除毒素。结论: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进展为临床治疗肾脏疾病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