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人工肛门扩张器对人工肛门排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观察扩肛器组、手指法扩肛组和对照组共60例患者的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症状评分。结果①扩肛器组患者大便性状评分较手指法扩肛组和对照组都有较明显改善(P〈0.01)。②扩肛器组患者排便困难程度较手指法扩肛组和对照组都有较明显改善(P〈0.05)。③人工肛门扩张器治疗后患者排便次数较手指法扩肛组和对照组都无差异(P〉0.05)。结论我们的人工肛门扩张器较之手法扩肛,更能改善患者的大便性状和排便困难程度,并且不增加排便次数。作为符合人性化的器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人工肛门 人工肛门扩张器 排便
  • 简介:目的观察PCM人工颈椎间盘(artificalcervicalporouscoatedmotiondisc)置换术7年随访结果,评价中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2月开展PCM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以来,术后超过7年的患者共23例,其中19例获得84~98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男11例,女8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5例,3节段置换2例。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和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中或术后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JOA评分术前为(12.3±2.2)分,末次随访时(15.9±1.2)分;平均改善率76.5%。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6±1.5)分,末次随访时(1.8±1.1)分;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6.4±2.5)分,末次随访时(1.7±1.2)分;NDI术前评分为(25.7±12.5)分,末次随访时(7.7±3.5)分。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7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5.7±2.8)°,末次随访时为(3.8±2.5)°。末次随访时,28个手术节段中7个(25%)出现异位骨化,其中1个(7%)节段丧失活动度。19例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5例,轻度退变12例,重度退变2例。无翻修病例。结论PCM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以上的中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保留。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移位 全椎间盘置换 颈椎病 颈椎
  • 简介:目的:初步探索利用RP技术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人工活性骨替代物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RP技术SL法制作具有特定外形的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法复合BMP,制成定制化人工活性骨。以多孔β-TCP/BMP支架为实验组,单纯多孔β-TCP支架为对照组,进行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分别在植入后2周、1月、3月、6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检测分析和组织学观察,Lane—SandhuX线和组织学评分分析。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3月,均出现牢固的骨连接。植入后6月,实验组可见骨改建。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定制化人工活性骨的构建是可行的。多孔β-TCP支架和多孔β-TCP/BMP复合支架均可以最终完成骨替代,达到临床骨修复的目的。

  • 标签: 下颌骨缺损 磷酸三钙 骨形成蛋白 快速成型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长度的平衡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2例,其中男59例,女43例,年龄30-68岁,平均(55±5)岁。股骨头坏死54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CroweⅠ、Ⅱ型)32例,原发性骨关节炎6例,类风湿关节炎6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术前Harris评分20-66分,平均(43.8±10.7)分。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异0.4-2.3cm,患肢短缩〈2cm70例,短缩≥2cm32例,平均短缩(1.5±0.5)cm。术前通过直接测量及影像学测量评估患者双下肢长度,模板测量预估假体型号及假体安放位置,术中通过测量大转子尖与股骨头中心在股骨长轴线上的垂直距离,关节复位后用手触摸坐骨结节与小转子尖的位置关系,保证双下肢间隙与身体纵轴平行的情况下,用手触摸双侧胫骨结节看是否在同一垂直面等多种综合方法确定肢体长度。结果术后98例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7.6±7.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0-94分,平均(88±3.3)分,术后双下肢等长38例,患肢缩短20例,延长40例,双下肢不等长范围0.1-0.4cm,平均0.2cm。结论翔实的术前测量评估和精细的术中再评估等综合调整肢体长度的方法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肢体长度平衡。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 下肢 髋脱位 先天性
  • 简介:目的探讨髋臼周围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研究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的169例病例。为预防髋关节脱位,初次手术中即术中应用防脱位人工全髋关节,尽可能重建恢复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功能锻炼。早期脱位定义为术后6个月以内发生的髋关节脱位。脱位患者腰麻下先行小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失败者切开复位。定义人工髋臼杯外展角30°-55°为正常,超过此范围者即为异常。应用卡方检验比较非脱位组与脱位组在人工髋臼外翻角度异常发生率方面是否存在区别。结果14例出现早期人工髋关节脱位。脱位距离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6(范围0~94)天。5例闭合复位成功,9例切开复位。所有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均未出现人工半骨盆松动及坐骨神经损伤。2例闭合复位患者出现再次脱位。本研究中所有病例的人工髋臼外展角均未〈30°。脱位组中,5例患者髋臼外展角〉55°,155例中有50例患者髋臼外展角〉55°(Fisher精确概率P=0.773)。结论尽管采用了各种预防措施,髋臼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依然具有较高的髋关节脱位率。这与人工髋关节周围肌肉张力低下和不正确的体位变化有关。大部分脱位患者需要切开复位。

  • 标签: 骨盆骨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人工关节 骨盆 人工
  • 简介:对于髋关节与膝关节非感染性的晚期病变来说,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清除病灶,缓解疼痛和保留改善关节功能的最佳选择。《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本期围绕人工髋关节与膝关节置换术之主题刊登了数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目前关节外科医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非常值得阅读和讨论。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关并发症 膝关节置换术 人工髋关节 防治 晚期病变
  • 简介: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首例应用是1940年Moore等[1]为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植入的股骨上端金属假体。直到植入后2年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该假体一直未发生无菌性松动。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2],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也较少。20世纪下半叶,放化疗的进步为原发骨肉瘤及转移瘤的保肢治疗创造了条件[3-5]。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应用才逐渐广泛。

  • 标签: 假体无菌性松动 人工关节假体 肿瘤型 相关因素 原发恶性骨肿瘤 保肢治疗
  • 简介:核桃,北方人称为胡桃,有补脑和滑润皮肤的功效。《食疗本草》中说,核桃“令人骨肉细腻”,《本草纲目》中说,核桃“补肾通脑,有益智能”。凡患有长期失眠症或是神经衰弱的人,皆可常食。

  • 标签: 益智能 核桃 补脑 补肾 《食疗本草》 《本草纲目》
  • 简介:目的评价一期人工肱骨头置换在高龄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1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病例19例,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71.3岁,其中Neer三部分骨折8例,Neer四部分骨折11例,合并肱骨头脱位7例、臂丛神经损伤3例、同侧桡骨远端骨折2例、同侧股骨颈骨折1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II型糖尿病13例、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6例。手术于伤后3~7天内进行,全部采用Zimmer公司Bigliani/Flatow水泥型人工肱骨头假体。术后根据Neer康复原则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6.3个月,记录疼痛等级、关节活动度,以及有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关节周围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5例无痛,4例轻微疼痛;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关节周围感染等术后并发症。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平均70.1分;满意程度:主观满意率78.9%。结论在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人工肱骨头置换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它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手术技巧和功能锻炼等是不可忽视的关键。

  • 标签: 肩骨折 肱骨骨折 假体植入 骨折 粉碎性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气胸辅助单孔或多孔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人工气胸辅助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常规胸腔镜手术的41例患者比较,分析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胸管引流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人工气胸辅助胸腔镜手术组与常规胸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是(79.3±20.7)min、(82.6±31.5)min,胸管引流时间分别是(1.5±0.7)d、(1.2±0.9)d,胸管引流量分别是(138.2±26.5)ml、(150.6±38.2)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是(7.5±2.6)d、(8.2±3.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胸辅助手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次,较常规胸腔镜手术组的12例次显著减少(P〈0.05);合并肌无力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人工气胸辅助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是可行有效的,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胸腺切除术 胸腔镜手术 人工气胸 纵隔肿瘤
  • 简介: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一种减轻病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术式,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已越来越普及,而关节感染则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的并发症。尽管随着手术技术和手术室无菌条件的改善,假体周围感染发病率在逐渐下降,现在初次髋关节置换中为1.7%,在初次膝关节中为2.5%[1]。然而在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关节感染的数量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健康负担,因此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已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了给人工关节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br〉细菌学的依据,现对近年我国学者在国内发表的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总、归纳和分析,以了解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原菌谱,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人工关节 置换 感染 微生物 抗生素
  • 简介:慢性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病,其主要病因是腰椎间盘退变。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称为"金标准"的腰椎融合术,但融合后的腰椎丧失了活动度,不能达到正常腰椎的功能,相邻节段退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34%[1]。而腰椎间盘置换术是将病变的椎间盘切除,代之以人工椎间盘,其突出的优点是术后能保留椎间活动度,短期随访显示能减少甚至消除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2]。人工椎间盘置换在去除引起下腰痛的椎间盘的同时,也保留和恢复了椎间盘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从理论上来说是更好的治疗方法。大量关于腰椎人工椎间盘的临床试验研究[3-6]和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实验[7-9]证实了人工椎间盘技术的发展前景。

  • 标签: 脊柱 椎间盘退化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degradationproduct,FDP)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和各自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totalhipartbroplastic,THA)的168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3、7天进行血浆DD、FIB、FDP的检测;术前和术后第3、7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检测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形成。按照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DVT阳性组和DVT阴性组,分析DD、FIB、FDP对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诊断价值和各自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术后32例患者发生DVT,占19.1%。在检测的3个指标中,DD、FD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分别为81.8%(P=0.002)和68.4%(P=0.009oFIB曲线下的面积仅为56.3%(P=0.31o结论DD和FDP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中有诊断意义。FIB对于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中的诊断意义较低。术后及时检测DD和FDP可以及时发现DVT,避免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vthromboembolism,PTE)的发生。

  • 标签: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诊断 低分子肝素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骨水泥股骨假体取出的影响。方法患者入选标准:年龄45—79岁,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5—20年;无菌性骨水泥假体松动;单侧翻修;初次手术用国产假体及骨水泥;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患者按简单数字随机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干预组术前5天开始,每日1次(2000次脉冲),每次30min,共5次f10000次脉冲)的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术前不行体外冲击波治疗。由同一人按完整拔除标准(一次性完全拔除)、开骨取出标准(无法拔除或仅部分拔除)、耗时计算标准(自开始取时始至全部取出时止)、出血量计算标准(自切皮始至缝皮止)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数据,并从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关节畸形4个方面行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结果干预组假体完整拔出者(16例中8例,50.00%)较对照组(16例中2例,12.50%)多(P〈0.05),非完整拔除者干预组开骨者(8例中2例,25.00%)较对照组(14例中10例,71.43%)少(P〈0.05);干预组取出植入物耗时(310.1±129.5)S较对照组(978.9±110.2)s短(P〈0.01);干预组术中出血量(610.9±126.5)ml较对照组(1110.1±140.4)ml少(P〈0.01)。Harris评分术前1周干预组(69.1±4.5)与对照组(70.2±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干预组(94.1±3.5)较对照组(90.9±4.2)高(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利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骨水泥股骨假体取出。

  • 标签: 冲击波 人工髋关节置换 翻修 骨水泥股骨假体
  • 简介:目的比较电钻驱动法和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在腰椎椎弓根(lumbarpediclescrew,LPS)螺钉置入中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技术治疗的腰椎结构性脊柱侧凸患者157例,其中男48例,女109例;年龄9~19岁,平均(14.6±5.8)岁。其中采用克氏针加叩击法技术置钉85例(徒手组),电钻驱动法置钉72例(电钻组)。两组患者术后均行CT扫描,记录螺钉穿透骨皮质的数目、位置和距离,以比较两组置钉精确性及凸侧与凹侧置钉精确性的差异。结果两组共置入LPS螺钉1118枚,总皮质穿破率为9.3%。徒手组共置入642枚螺钉,其中64枚穿破皮质(穿破率10.0%);电钻组共置入476枚螺钉,其中40枚发生皮质穿破(穿破率8.4%)。两组皮质穿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钻组凸侧穿破率9.7%(23/236),凹侧7.1%(17/240),徒手组凸侧穿破率8.8%(28/317),凹侧11.1%(36/325),两种方法凸、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应用电钻驱动辅助行LPS螺钉置入与传统徒手克氏针加叩击法相比,同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骨螺丝 矫形外科手术 置钉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预防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反流的价值。方法食管胃连接部癌根治术中利用人工胃底折叠重建His角,使其接近恢复食管胃连接部的生理解剖。术后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实验组51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瘘,上下切缘均无癌残留。其中6例有反流症状,反流发生率11.8%;对照组51例,有反流者22例,反流发生率43.1%。两组反流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该术式具有较好的抗反流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

  • 标签: 食管胃连接部癌 人工His角 抗胃食管反流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三部分与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6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组29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HHR)组3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Neer评分、VAS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Constant平均总分,LCP组:(74.7±14.1)分,HHR组:(81.6±8.67)分;LCP组:优良率为62.07%,HHR组:优良率为70.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er平均总分,LCP组:(80.0±11.8)分,HHR组:(83.8±9.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3个月及1年VAS评分,LCP组:(4.30±1.54)分、(4.10±1.44)分、(3.92±1.47)分,HHR组:(3.50±1.43)分、(3.10±1.29)分、(2.85±1.26)分,3次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R组术后缓解肩部疼痛效果优于LCP组。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三部分与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LC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两者疗效相似。最终选择何种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肱骨近端血运破坏程度、骨质情况以及手术医生的经验等。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肩骨折 肩关节 肱骨头 肩假体
  • 简介:国际关节重建外科协会(ICJR)、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承办的第三届"ICJR暨华夏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基本理论与手术技术研讨会"将于2015年4月在北京召开。届时邀请美国麻省总院、梅奥诊所及北京地区多位知名关节外科领域专家授课。参加学习者可获得国家医学继续教育I类学分。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ICJR 梅奥诊所 医学继续教育 关节外科 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