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34岁,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13h”入院。患者于13h前休息中无诱因出现头疼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没有肢体力弱、发热、意识不清及二便失禁、消瘦等。既往体健。1月前曾行人流手术,术后愈合好。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T36.7℃,神志清楚,腰背及双下肢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皮下瘀斑,心肺腹(-),NS:双眼左侧同位性偏盲,颈稍抵抗,克氏征(+)。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首发 恶性肿瘤 DIC
  • 简介:目的探讨蝶窦脑膜脑膨出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4例蝶窦脑膜脑膨出病人的临床资料。表现为视力下降合并生长迟缓、多饮、多尿1例,视野缺损1例,脑脊液鼻漏1例,轻微头痛1例。采用内镜经鼻小柱-鼻中隔-蝶窦手术1例,经鼻-蝶窦手术1例,随访2例。结果手术病人分别随访6、30个月,临床症状均好转,脑脊液鼻漏无复发;未手术病人分别门诊随访16、20个月,症状无变化。结论对合并脑脊液鼻漏及明显视力下降、内分泌障碍的蝶窦脑膜脑膨出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内镜经鼻手术是首选外科治疗方法。无明显症状者可不予手术治疗。

  • 标签: 脑膜膨出 蝶窦 手术 内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8岁,因四肢末端麻木乏力5个月,于2006年5月入院。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缓慢进展性四肢末端麻木,伴乏力、肿胀,僵硬(晨起时明显,持续1h以上),最初为双手指末端麻木,渐进性出现全手、腕部、双足麻木及四肢末端怕凉、双手指及足趾皮肤变黑(以右端为重),伴有全身大关节疼痛及多个指(趾)关节疼痛肿胀,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治疗(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既往史:有“淋巴结结核”史,已行手术切除;有“美尼埃氏病”史;1982年曾因左肩关节外伤于当地医院手术治疗,术中有输血史;平素全身皮肤易出现瘀斑。入院查体:神志清,四肢末端皮肤稍黑、发凉,四肢肌力稍低于5级,双侧肱二头肌反射、双膝反射活跃,双侧桡骨膜反射、双侧踝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

  • 标签: 结缔组织病 重叠综合征 病因 多发性神经病 免疫功能紊乱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巨大床突旁动脉瘤合并脑膜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予以患者一次手术入路切除凸面脑膜瘤,并行左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双搭桥及左颈内动脉慢性阻断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疗效满意。结合文献复习,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膜瘤患者以女性多见,首发症状多由脑肿瘤引起,多数患者可以同期行脑膜瘤切除及动脉瘤夹闭术。结论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膜瘤属于偶发性,根据患者首发症状、两者相对位置、动脉瘤破裂风险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条件者争取同期一次手术入路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脑膜瘤 合并 治疗策略
  • 简介:患者女,60岁.反复性四肢抽搐50年,此次发作8d,于2004年5月5日入院.自10岁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性四肢抽搐,每次持续10min~1h,不伴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25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予口服"氯化钙"治疗,症状缓解.8d前再度出现上述症状,伴双手指端麻木,头部MRI检查可疑为"脑血管病"而入院.15年前双眼白内障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 标签: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颅内多发钙化灶 血钙 急性发作期
  • 简介: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评估Neuroform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2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术中将预装好的Neuroform支架引入载瘤动脉并释放覆盖动脉瘤颈,经支架网孔栓塞弹簧圈。结果19例支架植入成功,其中12例取得完全栓塞,3例瘤体仍显影,4例瘤颈残留。术中支架放置失败1例,异位放置1例,术中血栓形成1例。结论Neuroform支架是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NEUROFORM支架 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期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脑积水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出现腹腔源性感染及多发感染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4例术后晚期感染者均为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粘连性肠梗阻、1例患者为多发腹腔内脓肿,1例患者为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均合并颅内感染。经拔除脑室-腹腔分流管、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控制,后期行二次分流手术,疗效满意出院。随访6个月以上,4例患者均无感染复发。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期感染,尤其腹腔源性感染临床相对少见,并常合并颅内感染。其治疗过程复杂,持续引流及系统性抗生素治疗是关键。

  • 标签: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腹腔感染 颅内感染 粘连性肠梗阻
  • 简介: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四肢抽搐,意识不清3h,于2005年12月5入院。发病前20h曾因腰痛在某诊所行腰椎局部小针刀松解术,手术后无不适,自行开车回家。10h前臣床时双下肢麻木、无力,自以为姿势不当所致未予注意。3h前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持续2-3min自行缓解;

  • 标签: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 首发症状 癫痫发作 小针刀松解术 突然意识丧失 四肢抽搐
  • 简介:血管内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颅内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损失等。由于血流动力学作用、病变血管变化及栓塞材料的不稳定性,使病变与正常动脉之间的移行部分难于处理,常出现治疗不全,病变再通、复发等问题。覆膜支架是在裸支架上固定一层与组织相容的薄膜,置入血管内可以将血管病变隔绝于血流之外,建立一段人工的血流通道。利用覆膜这几家覆盖病变和相对不正常的移行部分,理论上可以即刻达到解剖学治愈的效果,但目前仅少量将覆膜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的报道。本文报道一例鞍区肿瘤神经内镜下切除,并发颈内动脉破裂,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治疗的病例。

  • 标签: 神经内窥镜 颈内动脉损伤 覆膜支架
  • 简介:本研究考察了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中国师范大学生中的试用情况。从内容上看该量表比较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的测量。该研究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较好:该量表的Cronbach’sAlpha系数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该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及其各纬度的信度系数低于测量学的要求: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各个因子的项目分布与原量表的项目分布有一定的差距: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构想效度不够理想。要想提高该量表在我国使用的科学性需要对该量表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 标签: 师范大学生 幸福感 验证性因素分析 项目分布 量表 心理健康
  • 简介:患者,女,72岁,因“突发意识丧失1h”于2016年4月8日入院,查体:血压193/112mmHg.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反应消失,鼾式呼吸,GCS评分4分。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行64排CT薄层扫描(层厚0.625mm)示脑干出血,考虑高血压病引起。入院1h患者自主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双侧瞳孔散大。患者家属要求积极治疗,考虑患者高龄,脑干出血量大,预后极差,开颅清除血肿创伤大,向患者家属讲明病情后其同意行微创穿刺外引流术。

  • 标签: 3D打印 脑干出血 微创穿刺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时间环节上对交通事故性罩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性,为我冈相关部门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制定的《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统计表》严格筛选出合格病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分析急救接报时间与到达现场时间差的不同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中不同时间段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救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段以及现场抢救时间段与患者预后均存存负相关关系(r_s=-0.10,P=0.002;r_s=-0.06,P=0.034),即随着接报到到达现场时间的增加及随着现场抢救时间的增力加,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逐渐增高,预后越差。结论通过建立和完善急性颅脑损伤预防和控制中心.科学制定院前急救、转运等各项救治制度,尽量缩短路途耽搁时间及现场抢救时间,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可提高救护质量,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 标签: 颅脑损伤 交通事故伤 院前急救 预后
  • 简介:1病例男,55岁、因车祸伤后意识不清3d,于2004年10月4日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昏迷,不睁眼,不发音,刺激肢体屈曲,GCS评分5分。双侧跟睑淤血,左外耳道有血性液体流出,光环试验阳性。左侧瞳孔直径4mm,右侧3mm,形状圆,对光反应均迟钝,四肢肌张力弱,右侧BabinskiSign(+)。颅脑CT报告:左额颞脑挫裂伤,左颞顶硬膜下血舯,左额颞骨骨折。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外伤大骨瓣 引流术 治疗 环池 GCS评分
  • 简介:目的:总结11例脑瘫病人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显露L2~S1脊神经根。应用隔离电刺激仪来确定需切断的脊神经根,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1例病人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痉挛解除,肌张力降低,步态改善,对感觉功能影响小。9例病人经2年以上随访疗效明显,2例病人失访。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疗效较好,其优点具有解除肢体痉挛.不影响运动和感觉功能,疗效确切。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治疗 痉挛性脑性瘫痪 光学显微镜
  • 简介:目的探讨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的病理学特征。方法1例右侧顶枕部和胼胝体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WHOⅡ~Ⅲ级)患者,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大体标本观察肿瘤为灰白色破碎组织块,质地柔软,约3.00cm×3.00cm×0.50cm大小。组织形态学观察,肿瘤细胞呈界限分明的两种排列,一种为部分细胞呈圆形和卵圆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部分细胞呈菊心团样结构,中心为神经毡岛样结构,肿瘤细胞呈广泛的“假栅栏状”排列,中心为神经毡岛样结构。另一种为肿瘤细胞呈“旋涡状”排列,伴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神经毡岛样结构区域巢蛋白强阳性表达,神经元核抗原表达阴性,神经毡岛样结构周围部分细胞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表达阳性,中心部位突触素强阳性表达;星形细胞瘤区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p53阳性细胞数目为25%~50%;神经毡岛样结构区域Ki-67抗原标记指数〈5%,星形细胞瘤区域约为10%。结论伴神经毡岛样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相似,但“假栅栏状”结构与文献报道略有不同,可能与多个神经毡岛样结构融合有关。肿瘤染色体检测与星形细胞瘤相似,均表现为染色体7q、9p缺失,提示其本质-生物学行为仍为星形细胞源性而非神经元源性肿瘤.

  • 标签: 肿瘤 神经上皮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 简介:目的结合文献探讨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头痛、左侧肢体无力,伴记忆力减退为首发症状的不典型性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女性患者,35岁。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及记忆力减退,但不伴发热、癫痫发作。病程进展过程中相继出现阵发性四肢抽动、右侧下肢无力、小便失禁、多食、体质量增加、停经、体温波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吧唑等抗炎药物治疗无效,随着颅内压逐渐升高,脑疝形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测仅蛋白定量显著升高。脑电图提示右侧前额颞区慢波。MRI呈以右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半卵圆中心及基底节为主的大片长T1、长T2信号,并不均匀疏松团状强化,病灶周围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并累及左侧大脑半球。病理学检查呈现大片状坏死,脑组织及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大量格子细胞渗出,胞质丰富,内含大量六胺银和PAS染色阳性的细小颗粒状物质。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脱髓鞘病变及炎性假瘤等疾病。结论中枢神经系统Whipple病极为罕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病理学检查仅能提示特殊感染,治疗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高。早期进行组织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可以明确诊断,经规范的抗生素治疗,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WHIPPLE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3例前颅窝底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2、56和23岁,头昏1例,额叶血肿1例,硬脑膜下出血1例,3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前颅窝底DAVF,3例均经开颅手术灼闭瘘口,全部治愈,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前颅窝底DAVF较为少见,手术灼闭瘘口安全、有效,是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前颅窝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