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PET方法研究下颌第磨牙拔除4h后疼痛状态下的脑激活区分布,并推测不同分区的参与状况及其作用。方法:筛选口颌系统功能及形态正常的志愿者6例,设拔牙前一天利多卡因阻滞麻醉4h后的PET检查为对照组。设拔牙4h后感到明显疼痛时(VAS≥5)的PET检查为实验组。SPM2分析。结果:左侧大脑豆状核、BA7、BA8、BA9、BA10、BA18、BA19、BA43、BA47区域,有明显的代谢升高。结论:豆状核、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后回、楔前叶、枕叶楔叶、枕中回等是被拔牙活动所激活的脑区。

  • 标签: 皮层 疼痛 拔牙
  • 简介: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拔除低位阻生下颌第磨牙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8~30岁未萌出的双侧低位水平阻生下颌第磨牙患者35例,随机选取患者的一侧磨牙列,采用信封切口的手术方案(A组),另一侧采用角形切口(B组)。采用同种拔牙方法拔除阻生下颌第磨牙。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的反应(局部肿胀、疼痛和术后开口受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第2天,B组术后重度肿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开口受限程度及术后疼痛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手术切口设计与术后肿胀程度相关,信封切口术后肿胀发生程度较轻。

  • 标签: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低位阻生 信封切口 角形切口
  • 简介:水肿、疼痛和张口受限是下颌阻生第磨牙拔除术后患者必然产生的症状,受到包括手术难易程度、术者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全身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如何减轻术后反应获得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广泛关注.根据文献资料,减轻下颌阻生第磨牙术后反应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技术的改进等.其中,寻找更好的手术策略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近3年来关于不同手术策略影响术后反应程度的文献,其中的手术策略主要包括不同的翻瓣方式、新辅助手术技术和不同的缝合方法等个方面.

  • 标签: 磨牙 第三 阻生 拔牙 术后反应 翻瓣 缝合
  • 简介: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在新疆医科大学汉青年人中的患病情况。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812名在读汉医学生(年龄17~28岁)进行了TMD患病状况及咬合情况调查。按照Helkimo指数进行分析,包括既往功能紊乱指数和临床检查功能紊乱指数。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无既往功能紊乱者(Ai0)占73.40%,既往功能紊乱者(AiⅠ+Ⅱ)占26.60%,无临床检查功能紊乱者(DiO)占60.50%,临床检查功能紊乱者(DiⅠ~Ⅲ)占39.50%。结论:TMD的患病率为39.50%,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异常猞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袷组,TMD的发生与夜磨牙、偏侧咀嚼有关。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流行病学 患病率
  • 简介:目的:经过5年随访研究证实.在后牙缺失种植修复的应用中,氧化锆基台与钛基台的成功率相似。材料和方法:采用两段式种植方案。最终修复体戴入后.对每位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每年通过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来进行评估,记录修复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数据分析(Wilcoxonsignedranktest)来观察比较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与对侧同名牙之间在生物学及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描述·性数据用于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基准到最后一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参数的变化。结果:85名患者均存在单颗后牙缺失.植入85颗种植体,其中38颗氧化锆基台和47颗钛基台,分别安装38个全瓷冠及47个金属烤瓷冠。其中4名患者中途退出试验。81颗种植体分别支持44颗钛基台、37颗氧化锆基台.完成了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均未发现种植体失败,骨组织改建失败及基台失败。因此.5年随访的所有基台及修复体的成功率为100%。并且通过对比种植牙与对侧天然牙.发现钛基台及氧化锆基台之间在生物学及影像学参数指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随访记录中还发现,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不会引起明显的边缘骨吸收。结论:通过中期随访研究发现,氧化锆基台在单颗后牙缺失中的应用类似于钛基台。但仍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来证实。

  • 标签: 氧化锆基台 钛基台 单牙缺失固定修复 存活率
  • 简介:目的:评估近年来口腔临床常用的修复体类型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郑州市3家大型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收集样本单位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修复体制作、加工数据,按义齿制作类型和材料分类,进行描述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固定修复体占比59.1%,但活动修复体仍有较大需求。5年间氧化锆全瓷增长4.9倍,铸瓷增长2.7倍,金属烤瓷修复体数量逐渐降低,金属全冠(尤其是非贵金属)的数量大幅减少或降低为0。活动修复体中铸造支架可摘义齿为主要应用形式。结论:固定修复成为主流,无金属修复成为发展趋势。

  • 标签: 固定修复体 活动修复体 义齿 调查
  • 简介:目的评价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对第磨牙萌出角度和萌出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行直丝弓正畸治疗的41例安氏I类错牙争青少年患者,所有患者第二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完全萌出,第磨牙牙冠已形成但均未萌出。按治疗方法分为拔牙组(21例,均拔除4个第二前磨牙)和非拔牙组(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第磨牙的倾斜角度和萌出间隙。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第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第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第磨牙萌出角度的增加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可以增加上、下颌第磨牙的萌出间隙,并使上颌第磨牙萌出角度更加直立。

  • 标签: 第三磨牙 牙萌出 第二前磨牙 正畸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冠修复前后龈沟液内毒素含量的变化,评价3种冠边缘设计对牙龈状况与龈沟液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要求烤瓷熔附金属全冠修复的就诊患者,随机分为A:肩台组、B:浅凹型肩台组、C:刃状边缘组,每组各10例。分别将修复前、修复后1个月、6个月的龈沟液样本内毒素量,龈沟液量及牙龈指数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3组患牙冠修复后1个月各项指标明显上升。冠修复后6个月A,B两组各项指标下降至接近牙体预备前水平;C组内毒素水平无下降,牙龈指数、龈沟液量与修复后1月相比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只要按要求制作,A、B组龈边缘形式的修复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修复效果明显优于C组。

  • 标签: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冠边缘 龈沟液 内毒素
  • 简介:目的:第磨牙拔除是口腔很常见的一个手术操作。和第磨牙手术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已经广为认识.并且经常作为知情同意内容向患者解释。口腔全科医师以及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也必须熟悉所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本次系统文献回顾可以对这一常规手术可能产生的不常见的并发症作一提示。方法和材料:这次研究的文献来自Medline和theCochraneLibrary电子数据库系统检索.也对关键文章、参考文献和该领域相关综述进行手动检索。关键字包括第磨牙、智齿、并发症、不常见以及罕见。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也经过重复地核对.综述限定于近18年来发表的英文和德文文章。结果:经常被提及、为人所熟知的并发症.包括永久性神经损伤和即发或迟发的下颌骨骨折。22篇文章中又确认了24种其他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中包括炎症、脓肿形成、牙齿移位和器械脱位。另有单一病例报告有拔牙后血肿窒息性死亡、危及生命的失血、脑脓肿、硬膜外脓肿.良性突发性体位性眩晕、皮下和组织间隙气肿、硬膜下积脓和带状疱疹综合征。结论:要做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认识到各种可能的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必须要提前认识到少见的并发症,这样才能保证及时准确治疗。

  • 标签: 不良反应 并发症 拔除 罕见 拔除 第三磨牙
  • 简介:一个初期的拉伸试验用于评价种新型技术(包括金属铣削、软金属铣削和快速成型技术)(n=6)制备钴铬合金的机械性能.铸造方法制备出3种不同金属材料作为对照组。所有组别的极限强度均高于500MPa.延展率均高于2%。软金属铣削组的延展率最大.而快速成型组的极限强度最高。

  • 标签: 机械性能 钴铬合金 制备 快速成型技术 金属材料 极限强度
  • 简介:目的:通过与粘接系统粘接纤维桩的临床操作时间、3年内的临床存留率进行比较,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00个前牙纤维桩核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个修复体,实验组采用自酸蚀自粘接树脂(EMBRACECORE)粘结纤维桩并形成树脂核,对照组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DCBond和DCCore)进行树脂粘接并形成树脂核,记录两组的临床操作时间,并追踪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操作时间为87.38±8.21sec,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5.56±10.04sec;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粘接树脂用于纤维桩粘接临床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临床存留率与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相似,可成为临床常规应用的操作方法。

  • 标签: 纤维桩 自酸蚀自粘接树脂 自粘接粘结系统
  • 简介:目的:比较种方式修复严重缺损的上颌中切牙的抗折性能,探讨保存残根残冠更合理的修复方式。方法:36颗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3组,根管治疗后平齐唇侧釉牙本质界垂直与牙体长轴截冠。分别行铸造镍铬合金桩核、铸造镍铬合金桩树脂核及玻璃纤维桩树脂核+金属全冠修复。在万能测试机进行力学测试,记录最大载荷和断裂模式。结果:3组的抗折强度分别为292.06±155.51N、439.89±89.55N和284.98±133.56N,铸造镍铬合金桩树脂核组明显高于另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铸造镍铬合金桩均导致牙根垂直折裂,玻璃纤维桩10颗桩折,2颗桩折合并唇侧颈1/3折裂。结论:无箍作用时应充分利用树脂与牙体的粘结作用,高强度的铸造镍铬合金桩较玻璃纤维桩能更好地抵抗外力,结合高强度的树脂核强度更大。

  • 标签: 桩核技术 玻璃纤维 残根 残冠
  • 简介: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叉神经节中前速激肽原A(PPTA)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咬合创伤模型,采用分子杂交方法,观察咬合创伤后7、15、30天时,叉神经节中PPT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持续性咬合创伤后PPTAmRNA表达高于对照侧.咬合创伤7天,PPTAmRNA表达增高趋势明显高于15天和30天组.15天和30天两组间PPTAmRNA的表达增高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咬合创伤后,叉神经节PPTAmRNA表达增加,初级感觉神经元合成SP前体增加.

  • 标签: 咬合创伤 三叉神经节 前速激肽原A mRNA 分子杂交法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3种应急治疗方法对急性牙髓炎的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首诊就诊于泉州市石狮市医院口腔科的急性牙髓炎(包括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患者189例(患牙189颗,均为前磨牙或磨牙),分别采取开髓失活法(A组)、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B组)及牙髓摘除术(C组)进行应急治疗.5~7d后复诊,评价各组的止痛效果并进行根管治疗.结果3种急性牙髓炎应急治疗方法止痛有效率:A组为71.4%(40/56);B组为89.2%(58/65);C组为92.6%(63/68).B、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急治疗后A组有3例发生急性根尖周炎,B组和C组各有1例.结论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与牙髓摘除术的止痛效果较好,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牙髓炎 应急治疗 止痛效果
  • 简介:2005年10月9日下午,华西口腔医学院“个规划”汇报会在科教楼举行,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副校长魏于全院士、副校长李光宪教授、副校长步宏教授以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

  • 标签: 华西口腔医学院 四川大学 职能部门 校长 魏于全 院士
  • 简介:在金桂飘香的8月,四川大学将迎来110周年华诞,值此校庆之际,特向全体师生员工、全体校董、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公告如下:

  • 标签: 四川大学 公告 校庆
  • 简介:目的:提供在方向上清晰显示半月神经节的MRI成像方法。方法:对10例临床明确诊断并排除颅内占位的叉神经痛患者的20侧半月神经节区进行增强T1加权像的快速自旋回波(FSET1)、T2加权像的快速自旋回波(FRFSET2)、时间飞越法血管造影(3D-TOF)、快速静-动稳态采集序列(3DFiesta)4种序列的MRI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读片、测量,并利用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分割半月神经节(TGG)。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不同序列间存在显著差异,边缘清晰度依次为增强FRFSET2、增强3-DFiesta、增强3-DTOF、增强FSET1,内部清晰度依次为增强3-DFiesta、增强FRFSET2、增强3-DTOF、增强FSET1。在增强FRFSET2轴向位上测得的TGG大小为长度平均值20.5mm,宽度平均值9.3mm,厚度平均值12.5mm;在增强3-DFiesta轴向位上测得的TGG大小为长度平均值20.45mm,宽度平均值9.45mm,厚度平均值11.65mm,两者无显著差异。图像分割成功率增强FSET1为0,增强FRFSET2为85%(17/20),增强3-DTOF为60%(12/20),增强3-DFiesta为90%(18/20)。增强3-DFiesta与增强FSET1、增强3-DTOF有显著差异,增强FRFSET2与增强3-DFiesta无显著差异。结论:TGG的MRI最佳显示方法为增强3-DFiesta,为导航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过程中TGG的图像分割和CT/MRI配准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开展叉神经痛TGG水平的X刀或γ刀治疗提供影像学上的指示。

  • 标签: 半月神经节 MRI 增强3-DFiesta 增强FRFSET2 图像分割
  • 简介:牙间食物嵌塞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下颌第二、第磨牙间又是好发部位.治疗一般采用拔除第磨牙的方法.但对于成年人,食物嵌塞已经造成第二磨牙龋坏,根尖周炎,松动等,拔除第磨牙后不久,第二磨牙亦难以保存,造成游离缺失.现将我院5年来治疗下颌第二、第磨牙间食物嵌塞的情况作一介绍.

  • 标签: 食物嵌塞 调HE 修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