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习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三个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差,很多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研究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找出导致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对策1不良行为习惯成因自身因素对不良行为认识模糊首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缺失,缺乏经验,对不良行为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其次,农村的小学生大部分隔代养,都被长辈们宠着惯着,这些学生很少去思考他们自身的行为对错。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与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有关。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自觉了解和控制。相关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元认知水平越高,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越容易形成。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善于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着较强的自觉监控,因而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小学生缺乏持久的自律性和自制力。再次,小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学校因素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来,“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并未得到完全落实。“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教师认知缺失有的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教育应该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没有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在学科教学中。甚至有的教师没有做到表率作用。校领导对不良行为不够重视大部分校领导只是注重学生的在校安全,教学成绩。看见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了,只是口头教育一下;几乎没有开展实践活动。家庭因素家长教育观念偏差很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父母缺少时间管理学生现在,很多农村的小学生都是隔代养,父母外出打工,平时很少回家,对孩子疏于管理,同时,也很少和教师沟通,甚至有的家长对市区的教师比较尊重,看不起乡村的教师,觉得乡村的教师没能力。方法不当有部分家长的教育思想比较传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分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么责骂,要么就是动手打学生,很少去引导说服教育,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同伴影响儿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同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遇到困难或烦恼时,他们更愿意向同伴倾诉。他们也会模仿同伴身上的行为。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现象屡见不鲜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帮助摔倒在地的老人之后反被讹诈,看见这样的现象发生时,我们教师,家长该如何教育学生?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误人子弟,很多学生家里都有智能手机,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一些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的学生甚至把手机带到学校,课间和同学们一起玩。影响自己影响他人。玩手机还会导致视力下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学校方面扭转重成绩,轻不良行为习惯的观念第一,校领导要转变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看的同等重要。第二,学校应该制订一套适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案,具体到各班,进行量化打分、评比,对表现突出的班级以及学生进行奖励。第三,学校定期开家长会,讲解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提出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并希望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学习上不良行为的出现。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具体可行的行为习惯养成方案,并且进行监督落实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具体可行的方案,比如以周为单位,从生活方面、学习方面、饮食方面列出具体的问题、选项,如有四个选项,对应固定的分值。分值越高,越优秀。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教师要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不一样,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家庭方面家长要有意识地注重自己的言行家长自身要对不良行为习惯有正确的认识,努力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面前说某个教师不好,这样学生也会认为这个老师不好,降低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家长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在小时候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是正常的,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遇事要先问清为什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责打。加强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及时处理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可以建微信群等。同时,学校要定期开家长会,讲解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提出让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并希望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社会方面优化社会环境第一,要树立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在街道、乡村张贴、书写一些有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标识语。第二,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家长和孩子都要诵读经典,如《三字经》。第三,加强网络监管,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网吧。加强学生所在乡村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政府要发挥自身的职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乡镇建立公益图书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要改善乡村环境,引导发展本地特色,招商引资,在乡镇建厂,留住学生家长,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子女。小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完全改掉的,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努力,长期齐抓共管。因此,家长要转变思想认识,多花时间陪伴、教育学生;学校方面,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让他们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社会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多传播一些积极的正能量信息。参考文献1汤圆圆.论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品德形成的影响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2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谢文悦(1991),女,汉族,河南信阳,教师,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
简介:买壳上市,指上市公司发生股权转让,法人(买方)通过购买己上市公司流通股份或尚未流通的国家股或法人股,取得对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自1993年“宝延风波”及1995年“恒通”收购“棱光”事件至今,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共发生4100余起,转让总股权120亿股,涉及金额130亿元。1998年以来的买壳上市行为,可谓是风起云涌,无论其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下至中小股民、上市公司,上至整个市场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都起到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经过实证考察,笔者发现许多新的特点,现综述如下。一、规模特点通过对1998年至1999年6月被实施买壳上市方案的70家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往年数据,
简介:法律与信访都是底层环境抗争的基本工具,但中国民众更青睐于后者,甚至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格局。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源自无讼社会的文化基因,也受司法困境的现实驱动。而蓬莱19-3溢油事件后,渔民的行为逻辑具有鲜明的“信法不信访”特征。这种格局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机制,一是普通渔民不懂信访,二是农村精英对信访困境具有深度反思,三是源自对参照群体的比较,四是依法抗争保证了抗争维权的合法性。研究表明,“信法不信访”的格局并非因为渔民法律意识高,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青天思想的淡化与消弭,有利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当前,需要创造适宜的社会机制,引导“信访不信法”向“信法不信访”转型。在此,推进司法改革与司法独立尤为迫切。
简介:行为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教师要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是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它可视为主体得以持续发展的过程。本文介绍它在《电气控制与PLC》教学中的应用。
简介:理解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形成机理,是确保果蔬供应链源头质量安全、保护果蔬产地生态环境、促进果蔬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意愿研究模型,在广州市采集了239个有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技术实证分析了价值认同、社会信念和能力认知对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受到价值认同、社会信念和能力认知的正向影响。其中,能力认知对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提升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意识和技能,创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大政府资金和技术扶持,有助于激励果蔬农户实施质量安全控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