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在《铸剑》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形象:作为复仇精神化身的宴之敖“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有着“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他只身入皇宫,砍下国王的头,完成了最为壮烈的复仇。参照这一形象,我们看《孤独》中的魏连殳,“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这简直是宴之敖的翻版。本文正是认为,

  • 标签: “孤独者” 魏连殳 “复仇”悲剧 《铸剑》 鲁迅小说研究
  • 简介:《随想录》是巴金对一个时代的困惑、苦闷与感悟的记录。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巴金自以为生活中的悲剧会永久地终结了,他在“文革”前的散文中,是以歌颂的话语赞美新的生命,因而当“文革”到来的时候,他也像无数人一样,把牛棚生活和批斗折磨当作知识分子少不了的考验。相信倘若度过此关,就可步人光明,“有个短时期我偷偷地练习低头弯腰、接受批斗的姿势,这说明我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批斗,而且想在台上表现得好。”(《怀念丰先生》)这是一个悲剧式的心灵历程——“奴在心”。

  • 标签: 《随想录》 巴金 “文革” 新中国成立 知识分子 心灵历程
  • 简介:中国百年来,出了两位蜚声九州的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琴南,他俩都是福州人,而林琴南则显得更为传奇,甚至怪异.林琴南,单名纾,他是近代史上绝无仅有的不懂外文的大翻译家.

  • 标签: 文化终结者 旧文化 林琴旧
  • 简介:尼采1900年谢世,1902年中国即出现梁启超的介绍文章,王国维、鲁迅、谢无量、陈独秀、蔡元培、傅斯年、沈雁冰等随后都有论列,于是乎这个在本国也刚刚走出冷宫不久的恶魔诗哲孤独的灵魂,竞远涉重洋,到中国广收门徒、"铁锥布道"来了.

  • 标签: 沈雁冰 鲁迅 孤独 谢无量 王国维 尼采
  • 简介:一这个地方太偏僻,偏僻得乡干部一年到头难得来两次。这地方叫月牙村,方圆不过五里,四周都是刀削般的高山,外出的路只有一条绕着山腰盘旋而上的石阶小路。石阶小路的尽头有座月牙形的山洞,穿过山洞算是出了村,其实出了村也还得走三四十里的山

  • 标签: 母系氏族 竹片 幸存者 孙媳妇 计划生育 花格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我所知道的除胡风以外的《七月》、《希望》上各位著(译)的简要情况:他们在《七月》、《希望》上发表作品的篇目,他们与胡风的交往情况以及胡风对他们作品的看法等等。按他们在刊物目录上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括弧内则为他们在刊物中另外用的笔名。由于这些撰稿人数较多,有的人在发表时又用的是化名,也有一些人早已去

  • 标签: 胡风 《七月》 《希望》 撰稿者 第七连 鲁迅逝世
  • 简介: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82年写的《领导》一书中,有一论点值得我们深思。全书之中最引起我共鸣的却是这句话:"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几乎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全部都是伟大的读书。""伟大的读书",以较熟悉的名词来表达,就是——"爱读书的人"。书是先人智慧与现代知识的累积,一卷在手,既可以分享先人的遗产,又可以面对当代的人物。书也是记载历史教训与传播进步观念的工具,读书少的人就会在历史的遂道中迷失,同时也会孤立于进步观念之外。

  • 标签: 领导者 进步观念 读书 历史教训 尼克松 现代知识
  • 简介:  乞讨是南非最不鲜见的一类人群.  或者用另一种说法:乞讨是这里最常见的举动和最普遍的人际交往形式之一.有经验的旅行者都知道,任何一个向你走来的人都可能向你伸手乞讨,不管他或她的穿着是褴褛还是体面.穿着一身好衣服的乞讨一开始是让人惊讶的,但很快你就会适应这样的南非特色.……

  • 标签: 乞讨者外 开普敦乞讨者
  • 简介:  "许燎原是中国现代包装和新品牌运动的拓荒人物,作为一个极具反叛精神的思想,他深信工业化批量产品无法完成创造的精神特质.从1993年涉足包装领域以来,一直倾力于民间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的融合,寻求艺术的未来.为了抵制'没有灵魂'的工业世界,他背离了古典主义,用伟大的和谐与禅,解放自己."  --……

  • 标签: 中国酒文化 拓荒者许燎原 现代拓荒者
  • 简介:鲁迅《彷徨》中的两篇小说《在酒楼上》、《孤独》分别创作于1924年2月和1925年10月,其内容是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穷困落魄的情形。同时,它也集中反映了鲁迅在那个时期徘徊游离于“明暗之间”的复杂心理。对这两篇小说细心品嚼,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 标签: 《孤独者》 《在酒楼上》 鲁迅 小说 《彷徨》 描写
  • 简介: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长期并存,乃中国叙事文学的一大特征。清末民初知识界争论不休的言、文分离,其实在汉代已经相当突出。可两千年来,中国文人仍然倾向于使用文言写作。除了表意文字无法追随当世口语变迁外,更因古典文化的无穷魁力,以及社会形态的相当稳定。上法三代,不时成为变革政治乃至文学现状

  • 标签: 话本小说 公案小说 说书人 白话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 叙事者
  • 简介: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人生是艰苦的。对于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止境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

  • 标签: 获奖者演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
  • 简介:西文中有interculturaldialogue这么一个概念,常被人译成"跨文化对话",而我则倾向于把它理解成"文化间际对话"。文化间际对话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对话双方互为自我,各有自己的他。这是事情的复杂性所在。只要发话的一方从自我出发设定一个对话的对象即他,假如受话的一方作出反应,也必定会反过来从自我出发把发话的一方设定为他。两

  • 标签: 文化间际 他者 道家思想 跨文化对话 从自我出发 中国大陆
  • 简介:主持人王干闻树国的小说可以说不是小说,在国外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非小说,亦叫反小说。他的另外一篇《孤独的温柔之乡》最初在《钟山》发表时,在编辑部也曾引起小小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便是这种作品到底是不是小说。《孤独的温柔之乡》确实有很多地方不像小说,它的副标题叫“罗兰·巴尔特《恋人絮语》解读”,显然是一个理论著作的标题,至少也是一篇论文的题目。且不论罗兰·巴尔特的《恋人絮语》之难解读已令人却步,而闻树国把这种解读做成了小说。可以说出了奇兵。奇则奇矣,难煞了编辑,难煞了评论家。其实还是编辑们老实地囿于既有的小说规范,小说可以诗化、散文经,为什么不能评论“化”一下?米兰·昆德兰的长篇《不朽》就几乎是以理论的面貌出现的,纳波科夫的一些小说也常常充满学术性,当然他们的小说不再像冰淇淋那般可口好读了,可小说的空间却比过去开阔了。小说是什么永远是个谜,那些自称懂得小说而认为别人不懂小说的蠢夫,往往像毛主席说的小脚女人一样抱守教条裹足不前,在新的小说面前只能哀叹时间无情青春易逝。

  • 标签: 孤独温柔 恋人絮语 温柔罗兰·巴尔特
  • 简介:鲁迅在一九二四年九月译《苦闷的象征》时,曾总结其书的总旨是“生命力受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话仿佛是为鲁迅自己的创作而说的。社会的黑暗、个人的苦痛,种种因素造成其精神世界的累累伤痕,使其情感因子色泽鲜明,勃壮有力,其理性思维复杂多变,游移不定;常常既包括此,又排斥此;既包括彼,又排斥彼。

  • 标签: 《孤独者》 小说 作品研究 鲁迅 创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