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36例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置管引流、脑室内灌注尿激酶、生理盐水间断交替冲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手术病人进行随访.结果36例血肿消失时间分别为2d7例,3d15例,4d10例,5d4例.3个月~2年随访(ADL分级法),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9例,Ⅳ级5例.结论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穿刺引流治疗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立体定向技术 侧脑室 脑室内出血 治疗
  • 简介:1对象与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对2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其中男220例,女60例;年龄≥50岁206例,〈50岁74例。出血部位:基底核198例,丘脑69例,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立体定位技术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本文简要地回顾立体(3D)成像发展历史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对产生立体感觉的所有诱因进行了重新分类。对诱导立体、跟随聚焦、自由视觉进行了较仔细的分析,并说明了它们的应用。最后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立体成像器的设计。使每个具有数码相机的人均可自行拍摄立体像对,并用此装置观看放大的立体像,其彩色、保真度与彩色照片相当。

  • 标签: 诱导立体 跟随聚焦 自由视觉 立体成像器
  • 简介: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慢性进行性舞蹈病(HD).方法选择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内侧(Gpi)及Forel-H区为毁损靶点,治疗7例(8侧)HD患者.结果双侧手术后的患者,经随访34个月表明,患者除有一侧颈部肌群偶发不自主运动外,恢复了独立生活能力.其余单侧手术治疗后患者中,除1例外,治疗对侧肢体症状基本消失,躯干和面部症状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提高.结论HDγ-氨基丁酸(GABA)传递功能降低,破坏基底节-皮质环路.毁损VL和Forel-H区,主要针对舞蹈样动作治疗.而毁损Gpi对患者出现的肢体活动笨拙,肌张力改变治疗有效.术中微电极检测是重要的环节,在VL检测中,发现了同患者异常运动一致的间歇性脉冲样高频神经放电,对这些点标记并毁损,疗效很好.Gpi毁损范围靠近苍白球外侧.对于HD术前和术后判定量性指标,提出了我们的标准.

  • 标签: 微电极导向 立体定向手术 舞蹈病 HDγ-氨基丁酸 苍白球内侧 丘脑腹外侧核
  • 简介:而CT定位是脑立体定向术脑内靶点最常用的方法,脑立体定向术脑内靶点CT定位,立体定向仪头架安装方法对于脑内功能靶点定位是否准确非常关键

  • 标签: 术脑 脑术 脑靶点
  • 简介:2013年省卫生计生委将石首市列为全省健康管理试点地区。一年多以来,石首市深入研究健康管理服务理念,在疾控机构健康管理中心的内部设置、县级健康管理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 标签: 健康管理 服务理念 网络平台 立体 试点地区 内部设置
  • 简介: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arsLeksell提出了放射外科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和许多实践方面研究和论证了不同放射源的优缺点,利用自己研制的立体定向头架进行了第1例放射外科手术,放射源为200kV的X线管。Leksell将这种技术称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radiosurgery)并沿用至今。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神经外科 放射外科手术 立体定向头架 外科医生 放射源
  • 简介:调查黑素细胞痣BRAF的基因突变频率(V-raf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系物B1)是否与日光暴露方式相关,作者检查了120例从不同解剖部位,包括平滑皮肤切取的获得性黑素细胞痣以及62例先天性痣,作者应用一种名为Mutector的新型突变检测系统,该系统可行终点移动鉴定,能够检测样本中仅有5%的杂合突变细胞,作者检测到的突变在获得性痣中为105/120(87.5%),在先天性痣为43/62(69.4%),特别是作者发现标本中获得性痣的突变中有35/43(81.4%)来自于从平滑皮肤和外生殖器处采集的标本这些结果强烈提示UV光并不是BRAF突变高发的必要因素,UV非诱导机体黑素细胞瘤细胞突变的效果在痣发生中可能更重要,另外作者通过激光解剖法结合直接测序证明在小的先天性痣皮损内存在BRAF突变细胞的异质性分布,最后,作者发现在中等大小先天性痣中存在低频BRAF突变(6/20,30.0%),多数有野生型BRAF痣者存在痣母细胞ras病毒癌基因同系物突变(9/14,64.3%),提示中等大小的先天性痣与获得性痣和小的先天性痣发病机制不同。获得性痣和小的先天性痣显示BRAFV600E高频突变而中等大小先天性痣显示低频突变@...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超声断层显像技术(TUI)应用于胎儿心脏产前检查能否合格显示标准切面,取得与传统二维超声(2D)相同的效果,了解该技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总结实践中得出的操作经验。方法由一名超声医师检查217例中孕期的正常胎儿心脏,并分别存储二维超声和三维容积超声采集的相关图像信息;再由另外两名超声医师将同一胎儿心脏的9个二维标准切面图像与TUI重建的心脏各标准切面图像进行质量评分。结果217例正常胎儿心脏有211例获得满意容积数据。TUI重建图像与二维超声显像的一致性比较,在4VC、5VC、LVOT、RVOT和SAV切面,一致性极好,在LAV—AOA、IJAV—DA、SVC+IVC和SVV切面,一致性极好;在大动脉短轴切面TUI与2D的合格显示率分别为80.1%和9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8个切面TUI合格显示率高于2D,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断层显像技术(TUI)应用于中孕期的胎儿心脏检查能简便快捷地获得与传统二维超声同样效果的标准切面的图像,降低了心脏筛查的难度,提高了筛查效率,有助于胎儿心脏检查的推广应用。对于大动脉短轴切面,TuI的合格显示率明显高于传统二维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个切面的显示在筛查流出道膜部的室缺、右室流出道狭窄和主动脉瓣畸形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超声断层成像 TUI 胎儿心脏
  • 简介:目的总结中孕期及晚孕期胎儿腭部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孕21~36周产前二维超声和产后检查证实腭部声像正常的1885例胎儿(中孕组1023例,晚孕组862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检查中采用经胎儿颌下、口裂、耳前连续区域显示腭冠状切面,经口裂显示腭纵切面,连续完整显示胎儿正常腭部并统计显示率。结果产前超声经胎儿颌下、口裂至耳前区域腭冠状切面扫查两组胎儿正常硬腭显示为横带状强回声,正常软腭显示为横带状低回声;中孕组、晚孕组胎儿腭部超声显示率分别为76%(777/1023)、53%(458/862);经口裂腭纵切面扫查胎儿正常腭部显示为连续弧形带状回声:中孕组、晚孕组胎儿腭部超声显示率分别为49%(501/1023)、13%(113/862)。冠状切面与纵切面联合扫查中孕组胎儿腭部超声显示率为94%(961/1023),晚孕组胎儿腭部超声显示率为56%(483/862)。结论中孕期胎儿存在明显的下颌骨软骨间隙,经胎儿颌下、口裂、耳前区域腭冠状切面及经口裂腭纵切面扫查不受胎头屈曲位置影响,二维超声可较完整显示胎儿腭部声像,有助于检出单纯性继发腭裂。但由于成像过程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和手法,尚不能作为常规筛查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唇裂 腭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Giemsa染色法以及中性红染色法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科室胃镜活检诊断为慢性胃炎(活动性)的蜡块60个,将每个蜡块分别切片2张,分为两组,每组60张,分别实施改良Giemsa染色以及中性红染色。比较结果。结果中性红染色的样本形状为弯曲状或短杆状,鲜红色,分布胃小凹以及腺腔内。改良Giemsa染色的样本形状为短杆状,S型,蓝色,分布为胃小凹中,一般呈现为聚集样或者鱼群样排列。改良Giemsa染色阳性率为86.67%,中性红染色阳性率为80.00%。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χ2=5.284)。结论和中性红染色法相比,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查HP的特异性更高,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推荐使用改良Giemsa染色法进行HP检测。

  • 标签: Giemsa染色法 中性红染色法 幽门螺杆菌 特异性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站立式与卧式腰椎动力位(过伸过屈位)对腰椎滑脱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行站立式与卧式腰椎过伸过屈位检查,分别测量不同体位腰5椎体位移距离和腰骶角及过伸、过屈状态下的差值,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立式和卧式过伸过屈位腰5椎体位移距离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立式的过伸过屈位移差值与卧式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Z=1.993,P=0.046);立式过屈位时腰骶角较卧式增大(Z=2.074,P=0.038),过伸位时差别不明显,立式的过伸过屈位腰骶角差值与卧式的差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别(Z=3.180,P=0.001)。结论两种不同体位过伸过屈位所测得的腰5位移和腰骶角参数值不尽相同,站立位在判定腰椎滑脱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腰椎动力位,腰椎滑脱,DR摄片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液晶显示器的特点为体积小,重量轻,耗能低。因此,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测控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液晶显示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用于各种仪器以及显示设备之中,成为连接人和机器之间的重要工具。本文笔者介绍了液晶显示器及其原理,并分析了微控技术的接口及其相对应的抗干扰措施,希望能够提供参考。

  • 标签: 液晶显示器 接口技术 抗干扰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在动物模型中验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创伤-烧伤-跟腱切开术后早期异位骨化。方法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2只。实验组为脑创伤-烧伤-跟腱切开异位骨化模型组,对照组仅切开跟腱处皮肤不予其他干预。建模后第2、3、4、6、8、10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并行组织学检查确定骨的形成,以第10周X线和HE染色最终确定异位骨化。结果第2周实验组跟腱超声表现为结构紊乱,内部回声不均匀,中间可见低回声区。第3周实验组跟腱处可见细小点状强回声。第4周点状强回声增多。以上各时期X线检查两组跟腱变化未发现异常。于第6周后实验组跟腱处超声可见强回声相互融合成环状。X线检查实验组跟腱处见异位骨化,对照组跟腱处无异位骨化。第10周X线及HE染色最终确定实验组跟腱处异位骨化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受伤后可以早期发现异位骨化,并可用来连续观察异位骨组织的成熟过程。

  • 标签: 超声检查 异位骨化 动物模型 X线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