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相,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选取了地层厚度、较深水沉积岩含量、砂岩厚度、砂地比、自生绿泥石分布、古生物化石分布和沉积构造分布等单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上下2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以发育多水系、多物源注入的环湖分布的多个三角洲为特色,东北部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中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较为发育。长92沉积期,半深湖沉积在盆地内较为局限,长91沉积期湖盆初始扩张达到最大范围,湖岸线向陆推移,湖域面积扩大,半深湖沉积较发育。由长92沉积期到长91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的过程,由此在长92的顶部沉积了一套具有生烃潜力的油页岩。
简介: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永宁油田任山区块延长组长2油藏的富集规律,利用岩心分析测试、测井曲线以及试油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的沉积微相、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长2油层组发育曲流河沉积体系,由河道砂坝、天然堤及泛滥平原微相构成,其中河道砂坝微相由灰白色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组成。河道砂坝微相砂岩以长213小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为11.6%,渗透率变化较大,发育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较为强烈的成岩作用有绿泥石薄膜胶结,自生高岭石胶结及长石、岩屑颗粒的溶解作用,自生伊利石结晶度为0.57~0.88,表明砂岩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长2油藏的分布受局部构造和供烃条件的控制,充足的油源供应是长2油气成藏的最关键因素,本区西南部靠近长2—长7暗色泥岩发育区,是长2油气最有利富集区。
简介:基于岩心观察、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葡萄花油层的区域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提出葡萄花油层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以三角洲前缘相带为主,与经典三角洲前缘相带模式不同,主要表现在:①前缘相带延伸较宽,直接覆盖整个湖盆,并表现为频繁暴露水面的特征,深湖、半深湖相对不发育;②分流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依次划分为弱席状化、中等席状化、强席状化等3种类型:③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模式不具备Gilbert典型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的三元沉积模式。建立了浅水湖泊三角洲前缘相带在LST、TST、HST不同体系域的平面分布模式,分别为朵状、辫状以及枝状模式。
简介:对研究区葡萄花油层源-圈空间配置、油运移输导形式和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可知:葡萄花油层源-圈空间配置有源下圈正上方和源下圈侧上方2种配置关系,油运移输导形式有直线型、反“L”型和“U”型3种形式,直线型运移输导形式由过T2-T06断裂构成;反“L”型运移输导形式由过T2-T06断裂和过T1-T06断裂沟通砂体构成;“U”型运移输导形式由过T2-T06断裂、被T2-T06断裂沟通砂体和过T2-T06断裂构成。3种运移输导形式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过T2-T06断裂控制着源下圈正上方空间配置油藏的形成与分布;②过T2-T06断裂越发育,源下圈侧上方空间配置油供给越充足;(3)源下圈侧上方空间配置反“L”型运移输导形成的油藏均分布在过T2-T06断裂沟通砂体输导通道上或附近;④源下圈侧上方空间配置“U”型运移输导形成的油藏均分布在过T2-T06断裂附近。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集层是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的典型低孔低渗储集层。长6油层组储集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盆地北部砂体具有长石含量高和石英含量低的特点,西南地区具有长石含量低、石英含量高和杂基含量高的特点。储集空间以剩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其中绿泥石胶结和长石、浊沸石溶蚀是有利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使原生孔隙减小和储集层致密的重要因素。成岩相平面分布有安塞地区与华池地区两种不同的模式。影响成岩作用的因素有物源成分、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生烃作用以及大气水淋滤作用等,其中沉积环境控制了砂体的分布,并进一步影响到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物性特征。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低孔特低渗储集层,研究该区相对优质储集层展布特征以及形成条件,并进行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和预测,对于油气挖潜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砂岩物性、砂岩薄片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研究,探讨了储集层的岩石学类型、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及其对有利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铁方解石等胶结物普遍发育,储集层物性整体较差,非均质性强,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沉积、成岩及构造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姬塬地区有利储集层的分布。
简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浊积岩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浊积岩主要为长石砂岩,以棱角状—次棱角状为主,粒度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沉积构造可见泥底构造、同生变形构造、粒序递变层、鲍玛序列等。最常见的鲍玛序列有ABC型、AB型、ADE型、AE型、CDE型和A段叠置型,具备浊积岩的典型特点。识别出薄层浊积岩和中厚层浊积岩,其属于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可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浊流砂体是半深湖—深湖区发育的良好储集体,其分布区可作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盆地内中生界最重要的含油层段之一。长6油层组以储集砂体发育、成因类型多样为特征。其中,位于湖盆中部的华池—庆阳地区在长6油层组沉积演化过程中广泛发育了一套与古地震事件有关的液化变形构造砂体。该地区长6油层组砂体中所发育的液化变形构造类型主要包括:负荷及砂球构造、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沙侵蘑菇、液化岩脉、液化摆动构造等。地震事件与重力滑塌所形成的变形构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变形构造的优势方位、是否存在滑动面和是否存在均一化层。与古地震事件有关的液化变形构造砂体和其他成因类型砂体的叠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为地震事件成因砂体与正常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叠置;二为地震事件成因砂体与由地震作用导致的三角洲前缘滑塌再搬运而形成的浊积砂体的叠置。最后,建立了不同沉积作用所形成砂体的成因模式。
简介:储集层是控制油层分布的重要因素,储集层特征研究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GB区块沙三^3亚段Ⅴ油层组的储集层特征分析以及G32-19井岩心实验孔隙度与渗透率分析数据的剖析可以看出,沙三^3亚段Ⅴ油层组的储集层沉积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砂坝与席状砂微相,以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为主。碎屑分选、磨圆程度差,搬运距离短,岩石结构、成分成熟度低,呈现近物源、快速沉积的特点。此外,储集层物性研究不仅是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的单一因素分析,而是搬运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评价。综合分析储集层物性影响因素认为,该储集层埋深大(〉4000m),泥质含量偏高,压实、胺结等成岩作用发育,是导致原生孔隙减少、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溶蚀作用又使粒间溶孔发育,是使该储集层物性相对变好的因素,导致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因此,对单一储集层,评价其物性的优劣,必须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带、岩石类型、成岩阶段、黏土矿物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长百和碳酸盐岩颗粒的溶蚀等多方面进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主要受西北沉积体系控制,沉积期构造背景稳定,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大量的岩心观察表明,煤线、植物叶片、根系、虫孔、沉积构造等浅水环境标志广泛分布,反映了沉积时水体较浅(数米至十余米)。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沉积微相。与典型的河控三角洲不同,其沉积相带分布范围宽广,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在平面上平缓相接,无明显的转折。其中,三角洲前缘可进一步细分为三角洲内前缘和三角洲外前缘。长8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延伸较远,规模较大,具有顺河道方向局部厚层砂体呈坨状分布、垂直河道方向坨状砂体围绕湖盆呈环带状展布的特征,这种砂体展布特征主要受湖岸线位置控制,即湖岸线控砂,与拗陷湖盆坡折带控砂特征明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