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联合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11月青岛市中心医院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1.0±5.6)岁]经穿刺病理证实的HEH患者的影像学表现。6例均行18F-FDG PET/CT双时相及同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患者肝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特点和CT强化特征。结果6例HEH患者均为多发病灶,共30个病灶,其中16.7%(5/30)有包膜回缩征,33.3%(10/30)有靶征,13.3%(4/30)有"棒棒糖征"。CT增强扫描时病灶呈3种强化方式:轻度渐进性强化、延迟明显强化以及门脉期出现黑靶征、白靶征。30个病灶中20个(66.7%)表现为18F-FDG摄取程度高于肝实质,常规显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4.18±0.64,延迟显像SUVmax为4.23±0.70,滞留指数为0.65(-1.88,4.60);10个(33.3%)表现为18F-FDG摄取与肝实质相似,常规显像SUVmax为2.75±0.52,延迟显像SUVmax为2.78±0.55。延迟显像后22个病灶SUVmax升高,8个病灶SUVmax降低。在18F-FDG代谢不均匀的病灶中,代谢相对较高的部位也是CT增强峰值较高的部位;代谢较均匀病灶的CT增强方式也比较均匀。2例患者同时伴有双肺转移。结论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联合同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HEH的准确诊断,同时可显示肝外转移灶。

  • 标签: 血管内皮瘤,上皮样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使用CT增强CT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对比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CT增强CT的作用。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将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62例疑似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予以常规CT扫描,观察组予以增强CT扫描,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对比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对微小种植灶的检测结果。结果:62例疑似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中,经病理诊断显示阳性患者55例,阴性患者7例,其中观察组检出25例真阳,2例真阴;对照组检出21例真阳,2例真阴。观察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6.15%、40.00%、87.10%;对照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7.50%、28.57%、67.65%,两组对比(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种植灶长度、种植灶宽度均较短,最小种植灶面积较小(P<0.05)。结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应用增强CT扫描,不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还能进一步明确微小病灶。

  • 标签: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CT 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64例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及CT检查方法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CT检查,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1)观察组的诊断准确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78.13%的诊断准确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患者采取增强CT检查检出的种植灶长、宽度以及最小种植灶均比对照组要更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增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二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三期CT增强扫描,将三期图像同二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二期和三期图像显示病灶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期扫描图像血管显示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期图像肿块定性诊断中,三期诊断效能显著优于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中,同二期扫描相比,三期扫面虽然在病灶和血管显示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是有效提升了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因此需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 标签: CT增强扫描 肝脏占位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增强CT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癌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确诊收治的20例肝癌患者选作研究对象,针对所有入选患者均依次实施增强CT影像学检查,以及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测算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以及不同直径肝癌病理组织检出率。结果 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影像学检查方法(P<0.05)。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直径肝癌病理组织检出率显著高于增强CT影像学检查方法(P<0.05)。结论 针对肝癌患者运用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展开诊断干预,能获取良好结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癌增强CT 肝癌增强MRI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病理检查证实8例血肝脏血管肉瘤和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检查情况和影像学特征。结果肝血管瘤和肝血管肉瘤的瘤周动静脉短路、CT值和早期强化位置出现几率比较,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期肝血管肉瘤与肝血管瘤可见明显等密度或是高密度患者比例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均存在明确的CT影像特征,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血管肉瘤 血管瘤 CT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在血管内团注对比剂以后,在碘对比剂的首次循环过程中使血管内的密度明显升高,大大高于周围非血管结构的软组织。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血管内外结构的明显密度差别,利用CT后处理技术选择性显示高密度的血管结构,即CT血管成像。由于人体中骨组织CT上始终呈高密度,所以在CT血管成像过程中,仅采用密度差别的选择性显示技术并不能去除骨骼结构,这是CT血管成像不同于MR血管成像的特点。在血管与骨结构重叠的部位,可能会影响血管的显示,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调整与去除。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参考周围的骨骼结构,方便对血管的定位。随着多层螺旋CT设备的进展,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力高的特点,已能够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血管,乃至冠状动脉检查。对于腹部肝脏血管的检查也是CT血管成像的一个重要部分,可在患者一次屏气条件下快速完成对腹部的大范围扫描,同时也可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更精细的期相设置与检查,因此临床检查应用的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在肝脏CT血管成像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内容。

  • 标签: CT血管造影 肝脏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例烟雾病的CT血管造影(CTA)特征,旨在提高对烟雾病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行CTA检查确诊为烟雾病患者20例,在ADW4.5工作站上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结果本组病例CTA均可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影。结论CTA可显示烟雾病患者脑血管的病理特点,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影像检查。

  • 标签: 烟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了解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临床诊断中施以CT平扫技术、CT增强扫描技术的价值。方法此次抽选79例因腹部肿瘤而于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入院检查的确诊患者,均存在腹腔转移现象,以CT扫查技术的差异分组39例甲组施以CT平扫技术,40例乙组则施以CT增强扫描技术,并将病理结果视作诊断工作金标准,分别统计两组病例检出结果及其符合率。结果39例甲组病例符合率69.23%(27/39),40例乙组病例为95.00%(38/40),(P<0.05)。结论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时,通过展开CT增强扫描技术,可提升临床诊断工作符合率,推荐选用。

  • 标签: 临床诊断 腹部肿瘤 CT平扫技术 腹腔转移 CT增强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CT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n=35)和乙组(n=35),甲组采用CT诊断,乙组采用增强CT诊断,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乙组,乙组最小种植病灶及其宽度、长度高于甲组(P<0.05)。结论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临床诊断中,增强CT诊断准确率较CT诊断更高,定性更准确,可有效诊断出微小种植灶。

  • 标签: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CT CT增强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