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克思主义打破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神话,创立了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人民主体思想是历史唯物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唯物史观的精髓与核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概括提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我们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主体观犹如一根红线和精髓,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贯彻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简介: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继续加以多层面综合推进:第一,在创新和发展主体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并由后继者日益完善的理论体系;第二,在学术内涵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学术思想体系;第三,在社会功能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指导思想体系;第四,在人民福祉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改善民生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则思想体系;第五,在价值观念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和价值观的文化思想体系;第六,在国际交往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思想体系。
简介:<正>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突出贡献之一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人民的范畴作了科学的界说,为划分人民与敌人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对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态作了科学分析,指出这些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知识分子相互间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特殊化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党内党外的矛盾,先进与落后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无疑都非常重视理论的大众化,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发明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确,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探索、提炼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是其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是其明确提出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其不断深化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是其创新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机理。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形成了科学的邓小平理论体系。新形势下,为了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要讲透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间的承继关系,要突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要明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邓小平理论的最新发展,方能最大化地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简介:国家哲学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附’。“国家哲学”作为在一个国家内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它是这个国家统治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维护国家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最高的或最核心的意识形态,是哲学的抽象概念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现,它是一个按辩证的必然规律运行的整体。在中国,“国家哲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奉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国家哲学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儒学作为其国家哲学,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处于量的演变过程中,二是1949年,毛泽东在建国初就明确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国家哲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