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的美学形象'巧云挑担'的讨论,阐发一种'缺陷'的美学形象,并讨论这种形象和指向具体历史情境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的内在关联。这种形象不同于完善性的'理念'形象,它揭露而不是掩盖理念体系和具体的物的世界之间的缺陷和距离,通过'缺陷'形象的'典型化'的努力,能发挥一种卢卡奇强调的总体化的批判功能。在对这个美学形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阐释乌托邦概念,借用本雅明的'微弱的弥赛亚'的提法,本文试图将这种在历史的具体中寻找希望的乌托邦和那种理念化的、绝对主义的、工具的乌托邦区分开来,并把它称为'缺陷'乌托邦。

  • 标签: “缺陷性” 典型 乌托邦 汪曾祺《大淖记事》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光辉历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及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条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本文仅就这两条道路在选择和形成过程中的相似性问题作以简要的分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社会生产力 理论创新
  • 简介:党的先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党执政后所面临的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保持党的先进的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研究和掌握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保持党的先进性 执政条件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先进性建设 新中国成立
  • 简介:<正>审美现代性问题是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还很少有学者从中英比较的角度来探讨审美现代与中国当下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2011年4月23日至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上海联合主办的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就吸引了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俄国圣彼得堡大学,以及《文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科研院所和学术机构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学者围绕着论坛主题"中英审美现代的差异"展开了深入讨论。上海交通大学郑成良副校长出席并致辞,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主持论坛。

  • 标签: 审美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美学 圣彼得堡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利兹大学 文学院院长
  • 简介:<正>在马克思思想的生成与创制过程中.施蒂纳的出现与影响似乎最为短暂.甚至几乎可以说是转瞬即逝的。在《惟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前,施蒂纳基本上默默无闻;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其显赫于一时的声名又戛然而止,复归于沉寂。仿佛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在极为短暂的闪烁之际.便已湮没到沉沉的夜幕中去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施蒂纳的出现与意义就被看得几乎纯粹是偶然的了,仿佛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完全多余的,也仍然是无关紧要的。这样一来,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特别是

  • 标签: 施蒂纳 形而上学 费尔巴哈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批判
  • 简介:"受动"概念是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受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按人的意义来理解的受动,就是人的"自我享受"。马克思为什么这样表达呢?这与费尔巴哈的受动概念是本质不同的,马克思的受动是包含着人的能动的一种发展自身、以自身为基础的自我享受,这种自我享受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在自我"激情"的驱使下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需要,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而得到的一种自我满足。因此,受动也是在人的享受过程中的感性需要。

  • 标签: 感性 对象性 自我享受 受动性
  • 简介:<正>整个20世纪,在具有激进思想传统的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自"二战"之后,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50年代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一代潮流,60年代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盛极一时,七、八十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解构策略也是大展风采,而八、九十年代以来,法国"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又以其独特的思想面目和理论创造力彪炳于世。在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现代性问题 元结构 资本主义 资本论 理论建构
  • 简介:2005年,由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中共浙江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在杭州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先进建设”理论研讨会,围绕党的先进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标签: “三个代表” 党的先进性 重要思想 研讨会综述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党员先进性教育
  • 简介: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理论置于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中进行分析,方可凸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解读,和其对待现代的辩证态度与现实取向。正是这样的理论旨趣,为正处于现代化进程攻坚阶段的我国所走的中国道路提供了可能的合理性与合法依据,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深化改革寻取更为广博多元的理论借鉴、问题导源和思想启示。但是,只有确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批判理论在理论气质上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意义,才能使之真正为我所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二者关系进行诠解,才能得以更加明晰。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批判理论 中国道路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在2013年的“一五”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及其前进方向,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的长期及其前进方向问题。同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清晰、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的认识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其前进的方向、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同时.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把握好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长期性 前进方向
  • 简介: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中国审美现代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的特殊。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 标签: 悲剧人文主义 中国审美现代性 现代悲剧 双螺旋结构 中国美学
  • 简介:公共领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极权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系统(经济子系统与政治子系统合一)与生活世界对立,是人民群众的被奴役和边缘化。权力的合法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拥护,没有人民群众支持的权力等于暴力。公共领域作为公共意识得以形成的领域,直接构成权力的合法基础,因而,维护还是压制公共领域成为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的分水岭。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理论,本质上是提出了一种超越西方议会制民主的新形式。不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具有建设的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公共领域 权力 合法性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反杜林论》第一编九、十、十一章,是恩格斯针对杜林提出的永恒真理观、永恒道德观和超阶级、超历史的平等观作出的科学批判,通过分析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道德观和平等观,论述了道德和法的社会历史。是恩格斯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文献,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具有重要地位。《反杜林论》第一编九、十、十一章在论述道德和法的历史部分,论述了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独断论,阐明人类思维的本质矛盾和发展动力;阐述了道德和法的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阐明了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恩格斯对杜林主义的批判和关于道德和法的社会历史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有重要启迪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道德 历史性 启示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表明,“道德原则的历史”意指道德原则的特殊和相对中蕴含着普遍和绝对,道德原则是普遍与特殊、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承认道德原则的普遍和绝对,是克服相对主义道德观唯一有效的路径。强调道德原则的历史,其要旨不在于否定道德原则的普遍和绝对,而在于反对空谈道德的道德主义。运用历史的道德原则“改变社会”,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探究社会现象的道德属性,揭示并消除非道德的根源。

  • 标签: 道德原则 历史性 历史主义
  • 简介:<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问题,是近来学术界论争的一个热点。国内许多学者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敏锐地觉察到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这个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深层理论问题。从学界目前的状态概括起来,这一问题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面对"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国际性理论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失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合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公共性 性问题 哈贝马斯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过程中,青年马克思对物质概念经过了一个从贬抑到接受再到深化的过程。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无生命的基质、实体被马克思理解为物质自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具体事物作为出发点,表明马克思站到了一般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到了《德法年鉴》时期人被确立为理解物质问题的关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立足于对象化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神圣家族》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做了清晰的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历史存在理解为物质的本质样态,标志着青年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完成。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物质概念 实体 关系 历史
  • 简介:洛克首次将财产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并通过自然法和自然理性来论证其合法。这一论证模式意味着,财产权是一种天赋权利,它的合法是不言自明的。与洛克不同,黑格尔从理性哲学的原则出发,将财产权看作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定在形式,因而,财产权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而且,因为财产权只是最初的一种定在形式,所以它必定在更高的定在中被扬弃掉。关于财产权的这一理解,既肯定了财产权的合法,又强调了这一合法的限度。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 财产权
  • 简介: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王世谊教授撰写、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业绩·思想·精髓》一书,最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34.6万字,分总论、党建篇、经济篇、政治篇等四个部分。收入该书的32篇论文,对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中的主要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人的思想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探索,阐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 标签: 第二代领导集体 省委 精髓 第一代领导集体 中共 行政学院
  • 简介:在齐美尔笔下,时尚建构了现代速度。时尚的生产机制背后存在着二律悖反:在新奇的追逐中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解构。时尚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头换面地利用传统,它通过周期的模式操作玩着'旧瓶装新酒'的游戏,这是今天时尚的生产隐秘。现代矛盾的解决客观上需要一种平衡的力量,而时尚恰恰具有对社会进行平衡的功能,同时也是对现代矛盾的一种温和的协调。在时尚的动态创新中,时尚通过与日常生活保持一种动态的距离来实现个体的审美救赎。沿着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阐释路径来审视时尚及其审美话语建构,可以为我们解剖现代的审美质态提供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 标签: 时尚 齐美尔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 审美话语
  • 简介:<正>多元的激进民主理论是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新"政治纲领和社会学说,而"articulation"范畴则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起着至为重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偶然性 链接 克劳 柏拉图 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