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即“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是在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挑战,尤其是在将社会网络分析的观点和技术运用于经济生活的研究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虽然格兰诺雏特发现可能将这类研究纳入经济社会学的范畴,并且极力为这类新研究寻求其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但是其借用并发挥的社会“嵌入性”观念及其延展的社会结构视角和网络分析,仍然包含了束缚其“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若干严重限制。

  • 标签: 经济生活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帝国主义 发展 挑战 方法论基础
  • 简介:6月3日,四川省社科院迎来建院30周年纪念日。由于刚刚经历了“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灾难,举国上下正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院党委决定原定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典”从简举行,并将节余的全部经费捐赠给灾区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全体社科人表示,他们将化悲痛为力量,以服务社会、服务决策、服务民生的科研行动,为四川灾后重建和建设西部经济高地提供智力支持,并以此来告慰那些已故的亡灵。

  • 标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社科院 改革开放 同行 抗震救灾 服务社会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以人民美好生活为主题,基于美好生活在于创造的前提,可以看到需求满足与价值实现的辩证统一的逻辑理路。从理论维度看,需要满足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从目标维度看,价值实现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旨归;从实践维度看,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统一于需要满足和价值实现的社会实践。对人民美好生活创造的逻辑理路分析,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认识和落实践行。

  • 标签: 美好生活 逻辑理路 需要满足 价值实现 社会实践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是其大众化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更深层次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下中国,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逻辑转化成现实生活生活逻辑,才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生活化 实践
  • 简介:<正>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问题,是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实践中重大原则问题之一,也是美学和文论中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又是中外美学文论史上讨论最多而又歧见迭出的问题之一。西方文学史上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与俄国著名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美学论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我国古代美学文论史上虽无这个问题的系统理论阐释,但在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仍然常常受到这个难题的困扰。我国明代著名学者诗人杨慎(1488—1559)曾记述过这样一件颇耐人寻思的事:"慎少时,先太师与瑞虹、龙崖二叔父看画。因问二叔父日:‘景之美者,人日似画,画之佳者,人日似真,孰为

  • 标签: 毛泽东文艺思想 生活美 文艺创作 文论史 革命民主主义 社会生活实践
  • 简介:美学理论在列斐伏尔的思想体系中,既起到了承接其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的作用,又构成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解放性乌托邦思想的重要环节。列斐伏尔的美学研究,起到了引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列斐伏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日常生活和身体研究两种研究路向,号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和革命意义进行探索,扭转了文艺理论对日常生活、身体感官经验的偏见和蔑视。但国内外学界对其美学思想的解读尚有待深入,对美学理论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定位与评价尚待研究。

  • 标签: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 美学
  • 简介:列斐伏尔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性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因素等,是我们有效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条件。

  • 标签: 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 美好生活 生活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
  • 简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成熟之作,提出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科学论断。这一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60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梳理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及原则方法,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语境"下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变迁,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我国新时期建设的启示。

  • 标签: 建设语境 人民内部矛盾 国家政治生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