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分对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截点。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方法,纳入2006年4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始透析的患者,收集患者进入研究时的临床资料。随访终点定义为死亡或截至2019年12月1日。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评估BDI评分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探索BDI评分对全因死亡产生正性效应的截点,并根据该截点将患者分为高BDI评分组和低BDI评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BDI评分对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分析BDI评分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09例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年龄(50.2±12.5)岁,女性52例(47.7%),随访(69.1±29.9)个月,发生全因死亡21例(19.3%)。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显示10分是BDI评分对透析患者死亡产生正性效应的截点。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BDI评分组(BDI评分>10分,n=52)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低BDI评分组(BDI评分≤10分,n=57,Log-rank检验χ2=6.548,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DI评分增加(HR=1.06,95%CI 1.02~1.11,P=0.007)和BDI评分>10分(HR=2.97,95%CI 1.13~7.80,P=0.027)是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BDI评分预测透析患者3年和5年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2(95%CI 0.629~0.914,P=0.021)和0.741(95%CI 0.589~0.894,P=0.006)。结论10分是BDI评分对透析患者全因死亡产生正性效应的截点。BDI评分>10分是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服罗沙司他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透析肾性贫血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罗沙司他组和促红素组,每组20例。罗沙司他组:每周相对固定时间口服罗沙司他胶囊100 mg(体重45~60 kg)或120 mg(体重≥60 kg),每周3次,根据血红蛋白值调整剂量。促红素组:促红细胞生成素100~180 IU/(kg·周),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皮下注射。总疗程共12周。每两周检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体重、维持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肝肾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罗沙司他组与促红素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10周期间,罗沙司他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升高的水平比促红素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高。结论罗沙司他口服治疗肾性贫血比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更方便、更快速达标,可显著纠正贫血症状,有较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质量改进(CQI)在预防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患者112例作为干预组,给予CQI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以及病原菌检出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4.3%(14/98)和4.5%(5/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7,P<0.05);CRBSI发生率分别为2.05‰(49/23927)和1.13‰(2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6,P<0.05)。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21株,干预组培养出病原菌11株,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主,两组病原菌检出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P<0.05)。结论CQI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且病原菌检出率较常规护理组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运动疗法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MHD患者174例,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90例)不进行运动干预,观察组(84例)应用多学科合作的运动疗法,借助智能运动车开展个性化的渐进式运动干预,3次/w,连续不断进行12 w,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微炎症状态、生活质量的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干预12 w后,与对照组比较,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SF-36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HD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运动疗法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但可以使其微炎症状态得到改善,而且还可以使其生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用腹膜透析(PD)治疗并脱离透析的急进性肾炎(RPG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8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诊断并接受PD治疗的RPGN患者临床资料,入选者原发病因包括狼疮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及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所有入选者均脱离透析及肾功能恢复。按照脱离透析时间分为早期脱离透析组(维持PD时间≤183 d)和晚期脱离透析组(维持PD时间>183 d)。比较两组患者进入透析时和脱离透析时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累积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48例RPGN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患者维持透析时间中位数为178(76,378)d。与晚期脱离透析组比较,早期脱离透析组患者进入透析时的尿量、血清白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低;肉眼血尿及合并高血压占比亦较低(均P<0.05)。早期脱离透析组患者脱离透析时血肌酐、血钙、血白蛋白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低于晚期脱离透析组,采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及用血液透析过渡等治疗措施的占比高于晚期脱离透析组(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累积不良预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3.485,P=0.06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脱离透析时血肌酐≥209 μmol/L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5.253,95%CI 1.757~15.702,P=0.003)。结论PD可用于狼疮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所致RPGN患者的治疗。脱离透析时血肌酐≥209 μmol/L是RPGN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并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本院肾内科的1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18 375例为对照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与健康人群HP感染率的差别。然后根据是否感染HP,将血液透析患者分为HP阴性组(163例)和HP阳性组(27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P的高危因素。结果血液透析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感染HP的发生率分别为14.21%(27/190)和22.20%(4072/1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球蛋白、总胆汁酸、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比值较HP阴性组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HP阴性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总胆汁酸(OR=1.057,95%CI:1.001~1.115,P=0.045)、ALT/AST比值(OR=3.950,95%CI:1.149~13.581,P=0.029)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P的发生率较健康普通人群低。总胆汁酸、ALT/AST比值是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P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135例,年龄(70.6±7.7)岁,女性46例(34.1%),透析龄(3.2±2.9)年。通过测定握力、步行速度及电阻抗法评估四肢肌肉量,探讨其肌少症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5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患病率为62.9%(85例),其中重度肌少症占44.4%(60例)。与非肌少症患者比较,肌少症患者年龄更大,体质指数和握力更低,步行速度偏慢,四肢肌肉量少。高龄、低体质指数及长透析龄与老年透析患者肌少症高患病率相关,年龄每增加1岁肌少症患病比值比(OR)增加12%,体质指数每增加1.0 kg/m2患病OR值下降32%。高龄(OR=1.12,95%CI:1.05~1.18)、低体质指数(OR=0.84,95%CI:0.74~0.95)亦与重度肌少症高患病率相关(均P<0.01)。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肌少症患病率高,高龄和低体重与其高患病率相关。改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避免低体重有助于减少肌少症的发生和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烟台山医院透析中心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进行规律透析的患者共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透析安排时间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除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外,还接受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生存质量以及临床生化指标调查并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生存质量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血磷及促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钙水平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血磷、血钙以及甲状旁腺激素较干预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降低其血磷和促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从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角度,探索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可能的不同分型,有针对性地提出疾病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对307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一般特征及自我管理水平。结果307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分为3种类型:Ⅰ类消极不作为型,患者掌握疾病知识,缺乏健康管理自主性,存在消极情绪;Ⅱ类乐观自主型,患者疾病知识储备充分,能够进行有效心理调适,主动参与疾病管理;Ⅲ类盲目实践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缺乏相关疾病知识来指导正确的自我管理行为。三类患者的透析龄、健教次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聚类分析,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明确不同亚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特征,甄别不同类型患者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支持与指导,进一步完善患者自我管理的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过程中的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sycInfo、Scopus、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谷歌学术等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4月6日的关于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08)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章质量进行评价,汇集结果进行Meta整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提炼26个完整的研究结果,归纳出10个新的类别,得到3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患者认知及行为管理。患者试图通过直面肾功能衰竭和适应透析治疗,努力维持腹膜透析管理的独立性和信心。整合结果2:并发症等危机识别及管理。患者通过不断学习透析治疗相关知识、技能和识别及处理恶化症状等,以提高危机识别及管理能力。整合结果3:患者角色及社会关系管理。患者不断进行个人角色和情绪的调整来适应日常生活变化和保持社会功能,并努力加强与医护、家庭和社会等沟通交流以获得社会关系支持,增加对自我管理的信心。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医护人员应联合家庭和社会等针对患者自我管理、自我护理过程中的不足和欠缺,给予理解、指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质量改进(CQI)在预防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血液透析患者112例作为干预组,给予CQI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以及病原菌检出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4.3%(14/98)和4.5%(5/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7,P<0.05);CRBSI发生率分别为2.05‰(49/23927)和1.13‰(2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6,P<0.05)。对照组培养出病原菌21株,干预组培养出病原菌11株,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主,两组病原菌检出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P<0.05)。结论CQI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且病原菌检出率较常规护理组低。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是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其中真菌性腹膜炎(fungal peritonitis, FP)虽然在PDAP中占比少,但其治愈率低,由其导致的技术失败率及PDAP相关死亡率高。然而,至今尚缺乏统一的FP预防及治疗方案。预防FP的药物主要包括制霉菌素与氟康唑,但其用药时机尚未确定。治疗FP主要包括拔除导管和抗真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然而,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拔除导管,但拔除导管的最佳时间仍然未知。本文结合近年来的重要临床研究,对腹膜透析相关性FP的预防及治疗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