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正>红珊瑚之旅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多么有风情的城市啊选博斯普鲁斯海峡,像一条运河,穿城而过。我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无法不想到帕慕克,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土耳其作家。那些各种碎石铺就的道路,铺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在幽暗的光线下,仿佛印有帕慕克的脚印。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在这样的路上走着。他的脑子里,却翻卷

  • 标签: 帕慕克 凤眼菩提 诺贝尔文学奖 池莉 浅刻 小香炉
  • 简介:徐恕(1890-1959),字行可,号强侈,室名知论物斋等,武昌人,是近代著名藏书家。徐氏藏书后来全部捐献湖北省图书馆,箱数逾干,册近十万,包括明清善本、钞本、稿本、批校本近万册。其中有唐人集若干,重要的有五种,兹加叙录。

  • 标签: 叙录 唐人 湖北省图书馆 藏书家 善本 校本
  • 简介:在采访曹东之前,记者参观了以百马集团为主体投资的这座坐落于建国中路1号的壹号美术馆,近三千平方米的展馆.分一、二两层。在一楼设立了一个艺术会馆、一个小型展馆、及艺术书店,在二楼设立了常设展区和精品展馆、配置着与西方国家美术馆远程多媒体实时互动的数字系统的VIP厅及办公区域。

  • 标签: 艺术理想 城市中心 数字系统 实时互动 西方国家 美术馆
  • 简介:这首《诗经·风·伯兮》写卫国的女子因丈夫行役,自己辗转相思几至成疾,它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闺怨诗;“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素来脍炙人口,而其余的诗句也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而已。

  • 标签: “闺怨诗” 《诗经·卫风·伯兮》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已成为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广泛的阅读,则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阅读对促进语文教师和学生成长具有双重意义。可是从边远区的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阅读时间不够、阅读意识淡薄、阅读面狭窄、阅读功利性较强、阅读氛围不好等。针对这些现状进行了此次的调查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调查推动教师的阅读,也为进一步改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迪庆区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高中语文教师 课外阅读 原因 建议
  • 简介:<正>车到加吉博洛格,也不知是几点了。只看见天上的太阳被两朵彩云托着,露出它永恒灿烂的半个笑脸。我和崔毅把这辆密封不严,四处露风,整得我们土头灰脸的北京吉普送进了一个河北人开的修理厂。说是修理厂,其实规模小到只有一个车间,院内简易地沟的一面已坍塌。就像这位修车的师傅残缺的半只左耳一样,但他仍然自信地在上面夹了一支香烟,显得怪模怪样的。我们告诉他:此车三档严重跳档,并与他谈好了价位。在谈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他左手的拇指、食指、中指的关节处缠着被机油染得黑糊糊的创可贴,心说这是一

  • 标签: 河北人 北京吉普 创可贴 告诉我 狼王 独自一人
  • 简介: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的普世真理。正是这一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的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的时代话语丰林中的一枝秀株。

  • 标签: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