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为川省门户,同治年间,川藏会剿对土司工布朗结后赏归西藏地方政府,成为西藏地方政府在四川境内的一块“飞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鹿传霖接掌四川总督,他在任上极力经营筹划,尝试收复对、在川边藏区实行改土归流,但因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现收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鹿传霖《筹办藏务收复对事略》文稿,对此事做了详细记述。

  • 标签: 鹿传霖 瞻对 藏务 清末
  • 简介: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依照周礼"改定内官",使北魏的嫔御制度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汉化。本文通过考察两种史料中"贵嫔"、"贵华"、"充华",发现前两者属于新体制的"夫人",后者则是其中的九嫔。同时,《魏书》中用来称呼帝王嫔妃的"夫人"、"嫔"是为了表明这位嫔妃的名号属于礼制中的夫人或九嫔,而不是嫔妃的泛称。结论认为新制度袭用了汉族王朝遗留下来的很多称号,北魏自己创制的名号也不背离嫔御名称方面的文化传统。

  • 标签: 北魏 嫔御 名号 改制
  • 简介:《洛阳伽蓝记》以地志为经,史事为纬,记录了北魏时代洛阳人民融合胡汉饮食精华,创造出食材多源、加工技法多样、重视食疗养生的河洛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北方草原饮食文化与南方水乡饮食文化熔融的过程,在更深层面上则反映出胡汉双方在生活习性和心理上的调适与沟通。

  • 标签: 《洛阳伽蓝记》 北魏洛阳 饮食文化
  • 简介:通过对富县博物馆藏北魏隋代造像碑研读,初步分析了图像,发愿文与图像的关系,并探讨、比较了其中雷氏家族造像碑图像的时代风格、特征,认为:尽管姓氏相同,只有将表现形式赋予的主体联系起来,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信仰关系才能合理的重构历史情境。

  • 标签: 富县 造像碑 雷氏
  • 简介:  2001年8月,包头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北魏延兴三年铜佛像.该件佛像为半浮雕背屏式,背屏呈舟形,佛为立式,下部残断,缺失底座.通体残高14,最宽8.1,厚0.3,足长0.7厘米.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于左腿上,跣足直立,只存一足.面相丰圆,高鼻小嘴,双眼微睁,平视前方,略带微笑.……

  • 标签: 包头博物馆 北魏铜 博物馆征集
  • 简介:河北邺城是北魏前期历代君主迁都的理想地点。随着北方的统一,北魏军事重心的转移,作为军事重镇的邺城相对洛阳的优势不再,因而,孝文帝在选择迁都地点时,选择了更靠近与南朝争夺前线的洛阳地区。荥阳郑氏由式微到崛起的过程,就是北魏军事重心转移的重要证据。

  • 标签: 孝文帝 迁都 邺城 洛阳 军事重心
  • 简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地区伽蓝纷立,佛教兴盛,成为新的南北朝佛教艺术发展中心。观察此时段内洛阳龙门石窟菩萨造像胸饰,可发现原处于南北两地不同衍传脉络的璎珞与帔帛,经古阳洞、宾阳中洞等石窟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出现两者组合庄严菩萨造像的胸饰新样,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吻合石窟营建背景与空间主次关系的菩萨造像等级规制。

  • 标签: 菩萨造像 璎珞 帔帛 等级规制
  • 简介:“秀骨清像”在佛教造像中指一种艺术风格,由南朝宋明帝时的皇家宫廷画师陆探微提出.在顾恺之“清赢示病”的维摩诘形象上发展而来的造像样式。这种艺术风格很快在北魏的佛教石窟和鎏金铜像作品中显现出来,成为那个时代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和风格——北魏时期的造像风格。麦积山建于北魏晚期与西魏时期的石窟造相普遍呈现出这种时代风格。

  • 标签: 佛教造像 北魏时期 风格成因 麦积山 西魏 艺术风格
  • 简介:1992年9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鄂尔多斯博物馆、鸟审旗文物管理所,对内蒙古鸟审旗郭家梁村周围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共计发掘5座墓葬,其中4座为北魏墓葬,墓葬均为带有墓道土洞墓。小型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大型墓葬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品数量不多,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料珠、泥钱等。对比墓葬形制和随葬品,这批发掘的四座墓葬是北魏占领大夏国首都统万城后遗留的墓葬。

  • 标签: 郭家梁村 北魏 带有墓道土洞墓 随葬品
  • 简介:北魏中期迁徙汉族到六镇戍守,减弱了六镇的鲜卑化趋势。孝文帝改革之后,六镇富豪学习汉文化,平民中也有学习汉族知识技能的趋势,因此,汉化成为孝文帝改革后六镇的文化趋势,不能简单以“鲜卑化”概括六镇的文化特征。深入探究六镇的社会特征,还可发现,六镇地区有普遍注重军事的传统,突出表现为对军事理论的总结、学习和研究,因而六镇成为最具潜力的军事集团。六镇的民众一般来说文化程度低,缺乏政治意识和战略眼光。六镇社会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移民社会,所以血缘在社会关系中作用不太明显,乡里、友情、婚姻是粘合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人际关系相对平等。以上社会特征对北朝后期、隋、唐初的历史有深远影响。

  • 标签: 北魏 六镇 地域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北魏前期魏故镇远将军凉州刺史皮使君墓志铭的书迹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认为该类墓志的书体大致分为三大类型:点画呈三角形的棱角俊挺型;复古庄重,结构开阔、宽大、严正型;笔画严谨,结构疏朗、温和型。书法以方笔为主,清晰雄浑,体现了魏碑书体特点,笔画斜式严正严谨,用笔时刚劲有力,落笔多取倾斜势态,于平稳之中又呈现一种峻险峭拔之态,其点画撇捺的笔势颇为干脆利落。

  • 标签: 魏碑体 皮演墓志 艺术特色
  • 简介: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北魏国都平城和洛阳城的城址、佛教寺院、石窟寺、帝陵和贵族官吏墓葬的建造形制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对比,清楚地表明两个城址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两个北魏国都的城址建设面貌、佛教文化和墓葬文化的认识。同时透过这些可以看出,两座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国际化都会的出现,始终是和开明政治家的改革、民族的大融合和接受世界先进文化分不开的。

  • 标签: 宫城 内城 外郭城 三城制国都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 简介:摘要:历史细节能点拨课堂教学重点,历史细节能阐释课堂教学难点,历史细节能探究课堂教学疑点,历史细节能品味课堂教学亮点。遴选孝文帝改革历史细节的研究,解决如何“选”的问题,运用孝文帝改革历史细节的策略研究,解决如何“用”的问题,运用孝文帝历史细节的效果研究,观察“效”的变化与提高。

  • 标签: 历史细节 史家神韵 孝文帝改革 
  • 简介:为用而写的文章能不能用,怎么用,用得如何等诸多问题存在于应用文章的各种文体之中,且不是每篇应用文章都解决得很好的。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怎样才能减弱或消除这种现象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

  • 标签: 应用写作 负面影响 文章
  • 简介:一提起“模式”,就会有人反驳曰,“世外人,法无定法。”并且将关注点集中在“法无定法”上面。选择性忽视了“世外人”三个字。

  • 标签: 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 简说 话题 选择性 外人
  • 简介:明清以来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绘画意识领域势必会出现彼此交集融合的"大同"探索现象."探索之路"漫长亦坎坷,而朱屺是一个在探索、创新上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他在国画色彩上融合西画.突破古人,汲取了西方绘画的滋养.又不失传统的"中国味",是中国画家汲取西画养分的光辉典范.

  • 标签: 中西 朱屺瞻 艺术 色彩
  • 简介:云冈石窟是北魏统治者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创造的文化传奇。早期的石窟造像既吸收了古印度佛教的造像艺术,又体现了鲜卑族的文化特色,是中西方的文化交融;中期在孝文帝汉化改革背景下,石窟造像呈现出了汉化的特点,是鲜卑族与汉族间的文化交融;晚期,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主要由中下层官吏及百姓修建、补刻,加之徐州僧匠北上,他们更多的是从民间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是南北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 标签: 云冈石窟 造像 乐舞石刻 北魏时期 文化交融
  • 简介:文章针对河北魏县方言中与“着”有关的两个问题:“淋着”“打着”等中“着”的两读及相关问题和“着”“子”同音相混及相关的问题进行详细描写分析。认为河北方言的“着”并不像以往人们所感觉的那样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而是无论在语音形式、分布特点还是在语法意义等方面,都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有许多细微而重要的差别。

  • 标签: 魏县方言 虚化 成分的同一性
  • 简介:洛阳出土唐代韩国人墓志,总数大约在10通以上,其中泉男生、泉献诚、泉隐、泉毖等人的墓志都已发现,可以列为专题研究。本文先将几种常见墓志作一简析。

  • 标签: 韩国人 唐代 洛阳 碑铭 北魏 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