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系统是一种用于短期辅助心脏和肺脏的装置,通过体外循环为患者心脏提供短时间辅助,使患者的血液得以通过体外膜肺得到氧合。然而,目前的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存在医院转运困难且缺乏移动性的问题,从而限制了其在应急情况下的灵活运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设计一种移动装置,将体外膜肺氧合系统安装在其上,实现系统的便捷移动。在移动装置上设置多个承托部,用以安装体外膜肺氧合系统的各个部件,确保其在移动过程中稳定可靠。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体外膜肺氧合系统的应急能力,同时也使得系统更加灵活、易于移动,为应对不同临床环境和应急场景提供了更好的适应性。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可以为危重患者提供暂时性呼吸和循环支持,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近年来,ECMO在非产科人群中的应用渐趋成熟。然而,由于ECMO应用于危重孕产妇仅为单中心的病例报告和系统评价,尚无相关指南或共识,其在危重产科领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ECMO在危重孕产妇中的应用现状,认为当常规支持治疗无效时,早期使用ECMO可以显著改善孕产妇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膜氧合(ECMO)在不同原发疾病受者行双肺移植(BLTx)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无锡人民医院行BLTx的139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是否采用ECMO支持将受者分成非ECMO组和ECMO组,对两组受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受者BLTx手术均顺利完成,与非ECMO组相比,ECMO组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院内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原发病方面,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受者术中均采用ECMO辅助,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受者ECMO应用比例较高(P<0.05),但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受者未使用ECMO比例较高(P<0.05);心功能方面,ECMO应用比例随肺动脉压力、三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和肺血管阻力增高而增加(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LTx术中应用ECMO辅助安全可行。对于原发疾病为IPAH、IPF及术前合并重度PAP、三尖瓣反流和肺血管阻力(PVR)的受者,BLTx期间可优先考虑ECMO支持,对于COPD受者可作为备选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优化导管管理策略对减少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院际转运过程中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ECMO院际转运至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患者。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优化导管管理策略转运的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18年1月至12月采用常规导管管理方法转运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带管数、转运时间、转运距离、ECMO运转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岁):58.26±10.38比54.00±16.61,带管数(根):6.03±1.32比5.51±1.37,转运时间(h):2.48±0.30比2.51±0.39,转运距离(km):155.27±20.45比165.56±25.62,ECMO运转时间(d):8.47±1.28比9.11±1.99,均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67%(8/30),其中2例患者过床后出现ECMO导管打折,导致流量监测报警;1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未呈"U"型摆放,导致导管扭曲,血管活性药物未及时输入体内,造成患者低血压;3例患者导管穿刺点渗血较多,贴膜卷边;2例患者上车后尿管夹闭,未及时开放。而观察组实施优化导管管理策略后,ECMO患者转运途中均未发生导管相关不良事件。两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4,P<0.05)。结论对ECMO患者院际转运途中实施优化导管管理策略,很大程度减少了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为ECMO患者院际转运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区域救治模式在重症心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在联盟医院行ECMO治疗后转诊至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重症心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采用ECMO救治常规转诊方式转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行ECMO区域救治模式转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区域救治模式主要通过组建ECMO区域协同救治网、成立ECMO转诊团队、制定ECMO转诊管理规范、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4项措施,对基层医院重症患者实施转诊方案。比较两组患者ECMO上机时间、ECMO区域救治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纳入27例患者,观察组纳入64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ECMO模式、是否有高血压史或冠心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CMO上机时间明显缩短(min:38.10±17.19比54.67±41.30,t=2.715,P=0.008),ECMO救治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98.4%比88.9%,χ2=4.120,P=0.042),而且ECMO转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25%比25.93%,χ2=6.918,P=0.009)。结论采用ECOM区域救治模式可明显缩短重症心肺疾病患者的ECMO上机时间,提升救治满意度,降低转诊不良事件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医护成组责任制模式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ECMO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ECMO患者为观察组,接受医护成组责任制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ECOM辅助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ECOM辅助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ECMO治疗患者采取医护成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可缩短ECOM辅助时间、ICU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总结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患儿的临床预后及死亡原因,拟进一步提高ECMO治疗存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CHD术后进行VA-ECMO辅助的10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05例ECMO患儿,平均年龄110(38,341)d,体重5.30(3.75,8.45)kg,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调整评分3(2~3)分。存活组(n=51)与死亡组(n=54)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调整评分、手术室安装ECMO例数、经心肺复苏后安装ECMO例数及ECMO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51)比38.9%(21/54),P<0.001]。ECMO撤离后死亡主要发生在撤离后1周(83.3%,45/54)。ECMO安置以1月龄~1岁患儿最多(52.4%,55/105),2017至2019年存活率从31.6%(6/19)上升至65.0%(13/20)。ECMO安置时3~5 kg患儿最多(39.0%,41/105),2017至2019年存活率从28.6%(4/14)上升至75.0%(9/12)。死亡原因以心力衰竭为主(48.1%,26/54),其次为出血(18.5%,10/54)和肺动脉高压(13.0%,7/54)。结论随着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以及术后监护能力的提高,近3年我院CHD患儿ECMO后病死率逐年下降,但ECMO期间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辅助的患儿病死率较高。因此,临床工作中仍需加强ECMO期间各脏器功能的维护。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结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及转运核查单构建体外膜肺氧合支持(ECMO)患者院际标准化转运方案,并评价实施效果。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根据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际情况将MEWS评分与转运核查单有效结合,构建ECMO患者院际标准化转运方案,并根据院际标准化转运方案对转运小组医护人员进行ECMO患者转运知识培训与考核。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进行转运的223例ECMO患者为对照组,将2020年1—12月收治的采用ECMO院际标准化转运方案进行转运的222例ECMO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培训前后转运小组医护人员ECMO患者转运知识得分。结果培训后医护人员ECMO患者转运知识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MO患者院际标准化转运方案能够形成高效、安全地标准化转运流程,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ECMO患者转运安全性。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可以替代肺脏和心脏功能的生命支持技术,在各种危重症呼吸、循环衰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由于自身严重疾病及介入性导管的使用,接受ECMO生命支持的患者常使用广谱抗微生物药物,进而增加了真菌感染的风险。ECMO期间发生真菌感染可导致病死率增加,如何有效控制真菌感染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及ECMO的氧合膜、循环管路等因素均有可能改变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而影响药物临床疗效。本文对ECMO支持期间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综述,以期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CMO(体外膜肺氧合)急救车的设计及规范化管理要点,缩短备物时间,提高抢救效率。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23例ECMO急救车未参与救治病例为对照组,另外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行ECMO急救车参与抢救的23例病例为观察组,对两组病例的备物准确例数、备物不准确例数和节约备物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备物完整例数10例,备物不完整13例,备物平均时间38.7 min。观察组备物完整例数23例,备物不完整0例,备物平均时间5.0 min。观察组在备物完整率及备物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熟练的ECMO急救技术和先进的急救设备,科学的ECMO急救物品管理常规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是ECMO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取得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心脏外科术后危重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院内转运的护理经验。 方法 选取我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2019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术后危重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需进行院内转运的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转运前制定完善的转运计划,包括病情风险评估及预处理,组建训练有素的专业转运团队并明确职责;转运途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ECMO各项参数和管路运转情况以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转运后有效的交接,确保转运安全。结果 24 例心脏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转运途中均未发生意外和不良事件,均安全有效转运。 结论 在ECMO辅助下转运心脏外科术后的危重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同时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了时间。转运前的充分评估与准备,转运途中良好的团队合作及目标化管理,转运后的妥善处理是提高ECMO支持下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保障。
简介:摘要2岁9月龄患儿因“发热2 d、咳嗽、气促、腹痛1 d”入河南省儿童医院治疗,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给予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心功能未恢复,左心扩张明显,于ECMO运行第9天放置左心引流,仍反复心律失常,对症处理效差。于ECMO运行第15天经ECMO转运至外院行心脏移植手术。随访患儿发育同同龄儿,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总结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患儿的临床预后及死亡原因,拟进一步提高ECMO治疗存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CHD术后进行VA-ECMO辅助的10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05例ECMO患儿,平均年龄110(38,341)d,体重5.30(3.75,8.45)kg,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调整评分3(2~3)分。存活组(n=51)与死亡组(n=54)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调整评分、手术室安装ECMO例数、经心肺复苏后安装ECMO例数及ECMO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51)比38.9%(21/54),P<0.001]。ECMO撤离后死亡主要发生在撤离后1周(83.3%,45/54)。ECMO安置以1月龄~1岁患儿最多(52.4%,55/105),2017至2019年存活率从31.6%(6/19)上升至65.0%(13/20)。ECMO安置时3~5 kg患儿最多(39.0%,41/105),2017至2019年存活率从28.6%(4/14)上升至75.0%(9/12)。死亡原因以心力衰竭为主(48.1%,26/54),其次为出血(18.5%,10/54)和肺动脉高压(13.0%,7/54)。结论随着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技术的进步以及术后监护能力的提高,近3年我院CHD患儿ECMO后病死率逐年下降,但ECMO期间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辅助的患儿病死率较高。因此,临床工作中仍需加强ECMO期间各脏器功能的维护。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53岁冠心病男性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行冠脉经皮介入支架植入术(PCI)的护理体会,从围术期护理及并发症观察和处理等方面总结护理经验,经过8天的治疗,患者好转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无缝隙护理对体外膜肺氧合患者并发症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6例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血气指标、ECMO术后监测指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PaCO2、PaO2、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O2、OI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ECMO辅助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给予无缝隙护理,可有效降低ECMO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ECMO辅助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暴发性心肌炎(AFM)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后左心收缩功能评估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收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的7例AFM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静脉-动脉(V-AECMO)辅助治疗,观察V-AECMO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出院存活情况。所有患者出院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放射性核素静息心肌灌注显像(SPECT)和心脏磁共振(CMR)等影像学检查,比较TTE及CMR对左心收缩功能(LVEF)的评价价值。结果7例AFM患者均成功撤机,2例发生膜氧合器血浆渗漏,4例股动脉置管部位渗血,2例股动脉置管处拔管后形成假性动脉瘤。TTE与CMR测量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4±6.8)% vs (58.9±8.2)%, P >0.05]。在评估心肌病理改变及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方面,CMR及SPECT优于TTE。结论ECMO是抢救AFM的一种有效的机械治疗手段,TTE简便易行,在单纯评估左室收缩功能方面,TTE不劣于CMR,CMR从细胞水平反应心肌细胞病理改变,SPECT反应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