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改良Soave与改良Swenson术治疗儿童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hieschsprung disease,H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短段型HD患儿63例临床资料,并以手术方式为依据分为A组(28例)与B组(35例)。A组行改良Soave术治疗,B组行改良Swenson术治疗,对此分析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术中、术后临床指标以及术后排便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137.22±25.63)min、(11.32±6.84)ml,均低于A组(182.64±47.82)min、(26.56±12.4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切除肠管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尿管留置时间、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24±2.96)d,明显短于A组(13.53±3.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排便频率、便秘、污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自主大便率为88.57%,明显高于A组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A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儿童短段型HD而言,改良Swenson术总体临床疗效优于改良Soave术,具体表现为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简介:金沙江上游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环境演化相对复杂。为研究堰塞湖溃坝后堆积物的来源与坝体物质、沉积环境的关系,以金沙江上游雪隆囊古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粒度筛分试验,对雪隆囊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粒度进行测试,并分别对滑坡堰塞湖溃坝堆积物的上、中、下游3段的粒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溃坝堆积体的上游到下游,粒度分布曲线分别为单峰、多峰、双峰;上游粒度组成主要以砾石为主,中游和下游主要以细砂和极细砂为主,粒度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明显的细化趋势,平均粒度由粗变细,分选性整体上较差和差。以上这些特点综合反映出溃坝堆积体的上游段到下游段的水动力条件在逐渐减弱,其中堆积体上游段砾石部分来自坝体物质,而中、下游段细粒部分既可能来自坝体,又可能来自堰塞湖溃坝前的上游湖相沉积层。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益气愈溃汤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 2017年上半年收治的 92例 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n=46)采用美沙拉嗪治疗,实验组( n=46)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愈溃汤治疗。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95.65%>78.26%) ,实验组的 Mayo评分(疾病活动指数)、 TNF-α含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 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为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益气愈溃汤治疗,对减轻炎性反应、提高疗效均有积极帮助,可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粘膜超微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UC大鼠模型采用TN-BS法,比较3、7、14天各组肠质量指数变化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结肠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溃结灵组及柳氮磺吡啶(SASP)组大鼠一般情况较模型组好,恢复较快。电镜下观察,3天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上皮表面微绒毛减少,变短,扭曲,线粒体肿胀,内容物丢失,细胞器减少,细胞质液化溶解,腺上皮细胞间连接稍松散,肠腺杯状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内颗粒稀少,呈排空状态;7天超微结构有所改善,肠腺杯状细胞排列较整齐,细胞内颗粒有所增加;14天杯状细胞颗粒较丰富,胞吐较活跃;3、7、14天大鼠肠质量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组。3天溃结灵组及SASP组大鼠结肠粘膜上皮表面微绒毛稍减少,腺上皮相互连接紧密,肠腺杯状细胞排列整齐,胞内颗粒丰富,胞吐正常;7天杯状细胞胞吐渐变活跃;14天肠腺几乎全由杯状细胞组成,胞吐十分活跃;3、7、14天大鼠肠质量指数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降低。结论: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粘膜超微结构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