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秦妇吟〉校笺》是陈寅恪先生“以史证诗”释诗方法的代表名篇之一,文章一经问世就在学界掀起了《秦妇吟》研究之风潮。其中不乏学者对陈先生“颇疑‘杨震关’实为‘杨仆关’之讹写”的猜测提出质疑,认为这一猜测与实际地望和行程相矛盾。鉴于此,笔者试图回归《秦妇吟》长诗文本本身,并结合史料,从“秦妇”东奔的时间节点和路线行程两个角度出发来佐证陈寅恪先生猜测的合理性。另外,笔者通过反复吟读《秦妇吟》一诗,较深地感受到这首长诗音韵之和谐、旋律之优美,而诗作诞生的当时,民间就广有流传,并被制为幛子悬挂,作者则被呼为“秦妇吟秀才”,与被称为“长恨歌主”的白居易并称佳话。一首诗歌竟能够产生如此深广的影响,笔者大胆猜测《秦妇吟》或作为歌诗被歌者广为传唱,遂逐渐风靡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