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公约指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还是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分布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人们说湿地是地球的肾脏,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而且在水文调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的今天,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要。
一、瓜州湿地情况
瓜州县,原名安西县。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县境东西长185千米,南北宽220千米,面积2.4万平方千米。现辖5镇10乡73个行政村,其中整建制移民乡6个(民族乡4个)、移民村33个;总人口14.2万,其中移民人口8.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7%;有汉、回、蒙、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07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享有“中国蜜瓜之乡”、“中国锁阳之乡”和甘肃“棉花基地”、“河西粮仓”的美誉。
同时,瓜州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流、戈壁、湿地、绿洲类型齐全,交错分布,是一个荒漠戈壁与湿地交汇的地区,尤其湿地是极旱荒漠中的宝贵绿洲。三十年前瓜州有湿地14.4万hm2,二十年后湿地减少到13.13万hm2,减少近1.3万hm2,而现在湿地萎缩至11.6万hm2,三十年湿地减少2.8万hm2。
二、湿地变迁
(一)湿地类型及形成
根据湿地类型的划分,瓜州县的湿地可化分为天然河流草丛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
河流草丛湿地由县境内的内陆河疏勒河、榆林河和芦草河组成。疏勒河源于祁连山南麓的托来南山,经玉门昌马大戈壁,从饮马农场流入位于瓜州县境内的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经西湖入敦煌,早期直达新疆罗布泊。
榆林河源于祁连山的大雪山,出山后全部渗入地下,在肃北石包城附近溢出,与泉水一同汇集成河,向北流入瓜州南部踏实盆地。
芦草河是踏实平原前缘溢出带的泉水汇集而成的河流,流量年变化较大,每年3-4月融冰季节,遍地皆水,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而7-8月蒸发强烈,河水经常断流,沟底龟裂。
沼泽湿地在瓜州主要包括地表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区域生长的沼生、湿生植物,土壤一般有泥炭或潜育。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河流出山后,河水大量渗入地下,储于沙砾层中,形成地下水丰富的含水层。随地势变低,地下水埋藏变浅,至冲积扇前平原溢出地表,构成宽阔的地下水溢出带,形成相当面积的沼泽,瓜州湿地大部分属此类。
人工湿地在瓜州主要是水库和人工塘坝,与沼泽并存,其中大型水库有2座(双塔水库和榆林水库),塘坝57座。
(二)三十年前湿地情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瓜州县天然河流草丛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湿地总面积达14.4万hm2,其中以沼泽湿地和河流草丛湿地为主。
1.天然河流草丛湿地
瓜州县河流草丛湿地有2.67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8.5%。其中疏勒河全流程242km,流域面积1.2×104km2,湿地面积2.36万hm2,疏勒河系总径流量11.38×108m3/a,37%来自降水,冰川及雪融水占34.3%,地下水占28.7%。榆林河全流程118km,流域面积6494km2,湿地面积0.307万hm2,年径流量0.57×108m3/a,5.1%由冰川融水补给。
2.沼泽湿地
沼泽湿地面积有9.53万hm2,占湿地面积的66.2%。沼泽湿地属瓜州露头泉水区,是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区域,主生乔木胡杨、灌木柽柳、白刺和低平地盐生草甸,整个区域植被生长良好,植物种类多,结构组成复杂。其特点一是由于此区露头泉水分布密集,冬季漫积成规模不等的片状冰滩,春季冰滩融化开始漫流没灌大部分盆地,形成地表径流;二是夏秋季节水位平均仍在0.5m;三是低洼、沼泽水分较多,土壤质地良好,湿地区域内有13种鱼类和一种两栖类(花背蟾蜍)。
3.人工湿地
瓜州人工湿地有2.2万hm2,占湿地面积的15.3%,主要集中在2座水库和57座塘坝,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三)十年前湿地变化
九十年代末,瓜州总面积成为13.13万hm2,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减少1.27万hm2,其中以沼泽湿地和河流草丛湿地减少为主。沼泽湿地由八十年代初的9.53万hm2缩减至8.27万hm2,湿地边缘线整个向内收缩约1km,整个区域内植被平均盖度明显下降,天然胡杨林面积锐减,由原来的0.33万hm2减少到0.2万hm2。
疏勒河、榆林河两大天然河流草丛湿地除径流量和平均宽度有减少趋势外,湿地面积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