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用意识和模糊限制语(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2
模糊限制语的元语用意识分析
在Verschueren看来,模糊限制语就是从态度、认知或者证据方面对命题内容进行直接修饰的语言成分。(1999:193)例如:
3.He’ssortof/kindofcrazy.
4.Inasense,universitiesarejustfactories.
他还认为,语言使用者总是监督着自己产出或者解释话语的方式,并同时都意识到意义协商的永恒必要性,也意识到这种协商的障碍之所在。(1999:198)我们不妨结合E.F.Princeetal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来逐类举例看看元语用意识是如何通过模糊限制语对话语的产出或者解释进行监督和协商的。
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5.Arobinisabirdparexcellence.
6.Looselyspeaking,awhaleisafish.
7.Hiswifeisarealspinster.
8.Strictlyspeaking,abatisnotabird.
例5中,parexcellence显示出的说话者意识是这样一种认知态度,即BIRD是由范畴隶属度不等的成员构成的范畴。ROBIN(知更鸟)在范畴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典型范畴成员。例6中,looselyspeaking(不严格地说)模糊了范畴边界,使得鲸鱼可以归入鱼类范畴(尽管从严格的生物学角度讲,鲸鱼不属于鱼类)。而例7中的real则起到了一种隐喻功能,通过隐喻延伸了范畴范围,突显了spinster(老处女)行为古板、缺乏女性魅力等特征。例8中的strictlyspeaking(严格地讲)则起到了区别非范畴成员的作用。这一类模糊限制语反映了说话者的认知态度,即对范畴范围的修饰,话语行为体现了说话者的自返意识,通过这些模糊限制语受话者可以清楚看出说话人的意识过程。
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9.Hisdiscriptionoftheeventapproximatedtothetruthbuttherewereafewinaccuracies.
10.Mysalaryisaround/about2,000dollarspermonth.
11.Therewereroughly400peopleinthehall.
这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起着对话题范围进行限制的作用,有些类似何自然与陈新仁(2004:153-155)归纳的随意言谈(loosetalk)。何自然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除了很少的一部分言谈是可以按原意去理解之外,日常会话里的言谈大部分是比较随意的,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约略”(approximation)、“模糊”(fuzziness)、“笼统”(generality)、“模棱两可”(ambiguity)、“含混”(ambivalence)等语用含糊的现象。使用精确的表达不一定就是表达精确的思想。有时候说话人不愿意或者认为没有必要说得很具体,或者在其它情况下说话人自己也说不清具体的情况,这时候使用模糊限制语就不失为一种语用策略,使得说话者不必为失语承担责任,也不用为回避问题而显得不礼貌。
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12.Jim’slate—he’sprobablystuckinatrafficjam.
13.AsfarasIcansay,youwon’tbewelcomethereatthistime.
14.Itseemsthatthehumidweatherwilllastforseveraldays.
此类模糊限制语表明了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直接猜测或者评价。说话者作出陈述,但是对所陈述的信息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话语选择行为直接反观说话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如何自然与陈新仁(2004)所总结的那样,这类模糊限制语也正好能体现Grice的合作原则:把很可能正确但又不能或者不便明确的话语说得不那么确定,从而可以避免胡说、乱说、瞎猜。受话者通过此类模糊限制语,或者话语标记手段可以探寻到说话者的意识轨迹,并与周围语境取得联系,对命题内容及发话人态度得到恰当理解。
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15.Itissaidthatanewpresidentwillbeappointedtotheuniversitysoon.
16.Accordingtoanonymoussource,thenewpresidentwillbeelectedfrominsidetheuniversity.
此类模糊限制语通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表明了说话人对话题内容的间接猜测或者评价,类似于Verschueren(1999)所提到的凭证语。说话者通过语言选择交代出信息来源,强化或者弱化命题内容的断言程度,或者避免直接承担陈述行为的后果责任。受话者循此类模糊限制语可以作出对命题内容信任程度的判断,并藉此判断发话人对命题内容的态度。
何自然与陈新仁(2004)还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作出了总结,根据他的看法,模糊限制语有以下语用或者元语用功能:

首先,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巧妙掩饰说话人在某一方面的无知或者知识的不足。其次,使用模糊限制语有时是会话合作的表现。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我们在会话时应该讲真话,不讲无足够证据的话。模糊限制语可以把很可能正确但又不能或者不便明确的话语说得不那么确定,从而可以避免胡说、乱说、瞎猜。此外,人们经常处于礼貌而使用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经常充当一种缓和手段,出现在威胁对方积极面子的拒绝语或者威胁对方消极面子的请求语中。作为礼貌的另一表现,我们使用模糊限制语表示谦虚。
结语
元语用意识及其语言标示对语言使用过程中意义的生成与协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元语用意识的语言标示,模糊限制语具有其独特的元语用功能。一方面,它们能够折射出语境中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特殊的语境因素,以及说话者的认知态度和能力,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说话者的语言选择和交际策略选择。另一方面,模糊限制语还为受话者理解话语字面意义之外的语用含意提供了推理线索,使受话者得以建构起话语的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何自然、陈新仁,2004,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侯国金,元语用意识与策划[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李健雪,话语标记语与元语用策略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04(6)。
苏远连,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1)。
吴亚欣、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3(7)。
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Lakoff,G.1972.Hedges:AStudyinMeaningCriteriaandtheLogicofFuzzyConcepts[A].ChicagoLinguisticSocietyPapers[C].
Verschueren,J.1999.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