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产业绩效与宏观调控(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4
/ 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交通和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国际经济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而任何一种国际经济关系的进行,都离不开货币流通和信贷活动,换句话说,都离不开国际金融交易。正因为如此,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几乎所有其他与国际经济有关的各部门的增长速度。举例来说,改革开放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我国生产的增长速度,而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国际金融业务的空前发展,必然有由国际贸易和非贸易资金往来所产生的国际收支问题。前面所提到金融产业的投资会带动出口从而产生正的外部性,而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加大金融风险,从而带来负的外部性。因此其外部性是正是负责也很难下一定论。
    由上分析可知,金融产业以其特殊的产业背景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外部性,即金融产业与宏观调控四大目标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殊因果关系。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与我国金融产业的完善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具体方法或途径。一般来说由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面我将分别讨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与金融产业的联系,以及执行中的问题及改进。
  (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改变货币供给量。虽然央行频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意图予以收缩信贷。但货币、信贷的增长势头仍不减。”首先,在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缺乏必要的条件,以至收效甚微。央行只能采取贴现率、窗口指导、利率管制等其他调控工具,这就使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效力具有更大的作用。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其次,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二)改变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再贴现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使年末余额达500亿,增长51%。
  商业银行在资金短缺是可以向中央银行提出借款要求或贴现要求。中央银行按一定的利息率可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再看我国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在我看来从我国央行成立以来,几乎很少运用或正确运用这项政策工具。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的商业银行利率控制。
  直接利率控制的情况,央行从1996~2002年的7年间,连续八次降息。其目的很清楚,通过降息适度放松货币、信贷的供应。但执行的结果,除第8次降息外,其他一些年份的货币、信贷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下降,一些年份则表现很不规则。其根源依然是金融产业的非市场性太强。所以我们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机制,实现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而缺乏弹性和灵活度的官定利率的国内金融机构,必将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现在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既是过去货币政策的延续,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它将对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和增加就业都有积极的影响。
  (三)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为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央行再次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宣布提高一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坦白地说,如此的调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政银不分,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制约。地方热衷于追求速度和政绩,银行为了取悦地方长官,便盲目支持这些没有经济效益的投资,既浪费了资金,又增加了呆账。商业银行这种不正确的盈利模式及行政行为使得准备金率形同虚设。
  总之,金融产业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有着极其紧密地联系,而导致宏观调控的手段失灵的根本原因又是我国金融产业不健全,所以要重视金融产业的市场化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1、杨学兵,张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SCP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2、何德旭.中国证券公司考察报告[J].经济学家,2003(2).
  3、姚秦.中国证券业的集中度:现状、成因及趋势[J].改革,2003(1).

  4、王亚民,朱荣林.欧洲风险投资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基于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5、夏斌.六大因素影响货币政策有效传导[N].上海证券报200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