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平衡是合唱的基础,需要处理好各声部及各织体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掌握各声部在不同音区时音响幅度的差异及伸缩度。要正确处理合唱中和弦的平衡关系,处理好和弦音响平衡与力度关系等诸多关系。音响的平衡也是相对的,处理好以上的诸多关系,展现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指挥和合唱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的目的和任务。因此,它要求每个成员在独立唱好自己声部的基础上,能辨别出其他队员的音色、音量、力度等,使之与其他声部协调、均衡。这种调控是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这种平衡的实现是合唱集体的不同声响的“生克”而统一的结果。所以,合唱所训练的不仅是一种歌唱的技术,更是一种相互配合的和谐与平衡的意识。当这种意识内化为人的第二本能(即人们经过训练以后所形成的第二自然状态)时,人们就能把协调、平衡行为很自然地带入日常工作、生活中。
三、统一是合唱的关键
合唱的统一是相对的统一,是指完整、整齐,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这种统一是以“和谐”为指归的。合唱的统一,要求个人的演唱必须服从整体,服从于艺术效果。它包括演唱的姿势、呼吸、发声、音量、音色、表情、情绪等方面。任何一个人或任意一个方面不统一,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艺术效果。合唱就其本质而言,是让相关的各不相同的诸要素按照某种需要,统一为和谐乐音的艺术活动。要达到相对的统一,必须强调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一个群体共有的信念,是这一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为之奋斗的共同诺言。没有统一,就没有和谐,就没有平衡。团队精神强调通过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来完成共同的目标。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我们的国家要统一,社会要发展,人民要富裕,民族要强盛,要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观念的统一至关重要,一言以蔽之,是某一群体的共同的信念。信念的真正确立和对这一信念清楚的认知,以及确立信念并坚定为这一信念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就必须通过一定的群体性活动内化为个体思想的一部分,要成为根深蒂固的共同情感才得以完成。这些东西在个体身上能够外化为民族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意识等。确立共同的认知,并不是对个性的消灭,而是在确认个体主体性的基础上的类主体性的根本确立,这种确立的根本途径就是群体性的活动。通过活动将个体主体性统一到类主体性的平台上来,反之亦然。中华民族历来都是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华民族同时也是和平友爱团结协作的民族,强化团队意识,才能共创赢局。毋庸置疑,团队意识的强化,必须有一定的环境与方法作为支撑,而开展合唱活动,恰恰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四、简便易行是合唱的一大特点
合唱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相比,更易被人接受,也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参与,且不需要购买乐器,人人都可参与(除专业合唱团体外),因而容易开展与普及。人们在合唱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是任何形式的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其影响与作用是深远的。人们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接受美的教育,提高素质,理解和谐。因此普及合唱,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正因为如此,合唱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在人民群众中就没有衰落过。合唱集中反映了音乐的社会性意义,音乐的社会作用从古至今均被广泛关注。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就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它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手段,所谓“先王立乐之方”,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利用音乐的美感作用,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一致,这就是先王制定音乐的目的。因此《乐记》始终将礼、乐并列,指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以礼、乐的相互配合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基础,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等同看待。⑦如果把这里的“乐”言指“合唱”,或许更符合《乐记》此处的“内在语”,也就是通过“乐”让“民”能够学会“同唱一首歌”。
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要靠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同舟共济,就像“合唱”一样,这一群体里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各尽所能,相互配合与支撑,让不同音色的声响交汇成和谐、平衡、统一的乐音。
注释:
①杨豪良.略论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②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第23页.
③燕国材.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2期.
④孙文辉.戏剧哲学——人类的群体艺术. 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第34页.
⑤周玉明.论人获得自由的三种方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第3期.
⑥席勒.美育书简. 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中译本.第53页.
⑦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第113-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