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近年来,“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成功举办,使纤维艺术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通过纤维艺术双年展,我们看到了现今纤维艺术呈现的材料综合性、内涵深刻性以及技术复杂性等几大趋向。
关 键 词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形式语言 主题 高比林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2000年到2006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纤维艺术家相约携手来到中国,在这个展示才华的国际艺术舞台上,东西方艺术不断交流与互动,国际纤维艺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向特点,探索纤维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广泛关注的课题。
一、纤维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综合材料展示、装置展示与平面展示三大特点
当今的纤维艺术创作,已经不仅仅是纤维材料的编织和绘画的复制,而演变为对纤维材料的表现张力进行深入的挖掘,似乎纤维艺术家已经不再满足将绘画形态直接转化为纤维织物语言,而是更钟情于对不同纤维材料流露出的情感进行表达,对如何把握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思考。在这几届双年展上,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作品不断涌现,带有巨大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纤维艺术呈现更大的表现空间。
任光辉的作品《水墨时光》,以装置形式展示纤维材料的空间形态。将中国传统水墨意向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染色毛线精致的缠绕,形成一道虚实浓淡变化的人造风景。这件作品自然、质朴、纯粹,强调了纤维材料的特征,表现出艺术家善于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材料美感,与观众共同分享材料所带来的快乐。
《清晨的浮游物》《水墨时光》是作为综合材料与装置形式的典型,日本艺术家福本潮子的《夏夜》则是在平面形式上超越传统的作品。作品采用经染色处理的天然麻布为材料,用铁梳处理成疏密有致、变化微妙的层次。由于布料的双层垂挂结构,在不同角度光线下,使其表面产生不规则的波动,随着人目光的转移,给人变幻动荡之感,仿佛在时空中穿梭。作者将日本民族传统染色技艺与现代创作观念相融合,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韵味。
这些作品反应了当今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向:综合材料的使用,立体装置形态的展示以及对平面语言的研究和超越,成为纤维艺术创作的三大特点。
二、纤维艺术创作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提升,注重情感的表达
传统编织工艺与现代纤维艺术的距离在于两者创作观念和思想内涵的差异,纤维艺术家通过借助一定技艺的展示,来反映一定的思想性和观念性。韩国纤维艺术家宋繁树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象征性。从第一届的《信仰的宿命》《从那日起》到第二届的《逻辑的推理》,以娴熟的编织技巧创造新的符号语言,讲述着一个关于现实与理想的哲学命题;第三届和第四届的《来自伊拉克的来信》系列,更是直面当今战争与和平这一现实问题,作品产生的象征意义发人深省。
在2006年的第四届双年展中,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创意新颖、内涵丰富。覃大力、余佩佳的作品《涟漪》,采用绳网结合抽纱结构,制作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网状立体造型,利用光影投射出影像效果,给人以水波荡漾的联想。刘辉、王建的作品《往事如烟》和肖军的作品《裂变》将技术与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往事如烟》虽然采用传统“高比林”技法,但是通过作者细腻的编织,展示了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产生了新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曾经逝去的古老文明的追忆,升华了主题。《裂变》突破了传统纤维材料的表现形式,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管状材料缠线染色,进行排列组构,并将中心部分开裂、变异,形成丰富的层次,从而揭示了宇宙间潜能积蓄到某一极限,必将释放出不可遏制的力量这一永恒的定律。李大鹏、周骥的作品《思想者Ⅲ》通过细腻的“高比林”技艺表现,将其与雕塑、装置、三维动画多媒体巧妙结合,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王琳的作品《盲人的色彩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爱的永恒主题,在印染透叠而成的织物面料中加入凹凸变化的点状盲文元素,通过手指的触摸能够解读出诗的大意。作者用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弱势人群的关注和爱心。 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对人性的关爱,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对人文精神的讴歌,和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存空间、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
三、纤维艺术编织技术呈现细腻、创新的特点
长期以来,运用“高比林”“缂织”“栽绒”等传统编织技法,一直作为众多纤维艺术家主要的创作手段。在第一二届双年展中,编织技法型作品成为参展作品的主流样式,如:栽绒壁毯。相当一部分中国纤维艺术家是从壁毯才认识、走进现代纤维艺术的。然而,从第三届双年展开始,运用综合技法的参展作品开始增多,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传统编织技法型作品占主导之势被打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届双年展中传统的毛织、丝织栽绒壁毯作品几乎难觅踪迹,而出现了大量以综合手段、立体装置甚至多媒体技术形式的作品。在许多艺术家看来,运用综合手段表现似乎比传统编织语言更能方便快捷地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而且材料特点体现得更为直接,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部分坚持运用传统编织技术创作的作品中呈现出精致、细腻、复杂、丰富的特点,羊毛、真丝等材料不再是唯一,金属线、纱、棉、麻、纸、化纤、尼龙等新的编织材料被运用进来,丰富了表现力。可以说,传统编织技术以及新材料融合将是纤维艺术的又一趋势。
坚持运用精湛的编织技艺创作,是刚刚故去的国际著名纤维艺术家基维的不懈的追求。他的遗作《春夏秋冬》用“高比林”技法,描绘了美丽的高加索山春秋寒暑的更迭,色线交织的自由、奔放,如同流动的音符,讲述着春的复苏、夏的浓郁、秋的热情、冬的萧寂。
双年展策展人林乐成的作品《双年展之旅》,作品以举办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三座城市北京——上海——苏州的地理图形为元素,通过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的表现,来歌颂这三个地方所成功举办的四届双年展。北京古长城的沧桑、上海黄浦江的韵味和苏州江南水乡的温润通过“高比林”细腻的肌理与微妙的颜色过渡来加以诠释。
结语
两年一度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给我们留下许多启迪,从作品中探究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体会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上所呈现的不同艺术形态和文化观念。近年来中国纤维艺术发展的可喜成绩,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日臻成熟,呈现上升之势。正如日本著名国际纤维艺术家福本繁树所讲的:“在两年一届的纤维艺术双年展舞台上,中国纤维艺术家的成长会如此之快,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水平之高,令人赞叹。“
参考文献 :
[1]林乐成,刘芳.“从洛桑到北京”第三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海展年)[J].装饰,2005,1.
[2]林乐成,尼跃红.国际纤维艺术——“从洛桑到北京”第四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苏州展年)作品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