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0
/ 2
当代艺术大师王肇民说:“形就是神,神就是形,形就是一切”。而素描就是在形的世界里进行创造表现的基础性科目,不仅是画法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而且还是贯穿于整个造型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最本质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形通常指的是物体的形状,素描研究纯粹的单色形体问题,表达对形体的看法,所以素描教学应该始终围绕着形展开,而如何使学生对形进行正确的观察,可以说是素描课的最大难点。
  学生一旦着手素描,面对的就是观察,包括画前的观察和整个素描过程中的观察,如何去“看”成为素描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而对于初学素描的学生,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观察是一种散漫的、效率低下的零碎的“看”。因为他们对形的概念往往是平面的,仅仅把物体边缘轮廓看成物体的形,而且这个轮廓还只是外轮廓。大部分轮廓实际上是物体内轮廓的起伏变化,因为任何物体的客观存在并不是以平面形式,而是由不同的体积以复杂的形态构成于空间中,因而在造型艺术范畴里,常以“形体”这个概念来概括物象造型特征。实际上,学生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而且形状清晰,所以视觉可以直接把握住,这只是对于一些边线组织简单的物体,如几何形体、水果、日常生活用品等形状呈凸现的特征而言,这些物象有明确的外轮廓可以将其形状显示出来。而对另一种凹进或成曲线状的物体则很难确切把握其边线外轮廓,因为这些物体结构的形状并不都是由该物体实际边线呈现出来,其主要特征是迂回的轴心线,这一特征又并不存在于物体的外观,更多的物体是综合性的,由凹和凸的起伏变化共同构成,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物体真正的形状是以它的基本空间即基本体积所构成。
  对形的观察,同时还包含了在绘画过程中对画面的“看”,对画面本身的审视。这种看与对物象的观察是很自然的相互交错,同时又在比较中进行的,在这种分析对比的观察中,理性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如果学生学习素描完全以感觉为主,效果往往并不好,特别是初学的学生,感觉只能作为辅助,因为素描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抛开色彩因素集中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关系。通常意义上“结构”属于比较刚性、比较内在的东西,所有的外形起伏变化都取决于结构,而相对于色彩,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色彩更加感性一些,更依赖光线的变化,所以,学生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也慢慢体会到这一点。对结构关系的分析和理解成为完成素描过程的先决条件,这样的观察是理性的观察,达·芬奇说过:“那些作画时单凭实践和肉眼的判断,而不是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在面前的一切,却对它们一无所知。”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对形的观念,让他们学会利用透视规律和形体结构来理解形。要使学生明白平行、成角等透视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对几何体的大量训练加以理解。为了清晰地把握物体的透视,并准确地掌握角度、比例,应该把看不见的部分结构也画出来,让学生明白再复杂的形状也可以看成由不同几何体组合而成。所以课堂训练中必须穿插对物体的结构分析,因为结构是构成形体的各种体块的组合连接关系。素描学习中重视引导学生从物体结构方面去认识,从构造上去把握,本质地认识其内在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掌握素描表现的深刻性。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再次阐明所谓的观察不是完全凭感觉的“看”,而是对物体的结构和透视关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判断,对于画面的有序组织,即画面的构成因素运用归纳法,整体地去观察和认识形体。这样,在素描教学中把观察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让学生加深理解观察的内涵,要求学生从物象中的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以及物象之间的组合关系,物象与背景的关系,对画面进行有意味的主观取舍,使画面产生一个有序的整体。虽然观察很重要,但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应该在学生掌握正确观察方法的前提下,加深对要刻画的物象各个层面的理解。如何表现要依靠方法,轻视表现方法也是无法塑造完整素描的。首先,要注重体积和空间的表现,体积及其间隔也是视觉因素,它们在其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内的安排是重要的构图条件,体积通过其比例、明暗、方向、位置和重量彼此联系和对比。只有更有力地表现了一个体积的结构与坚实才能实现上述要素,空间表现是物象的体积和物象互相之间的距离感,使形体纵向延伸。不同的形式表现不同的内容,或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相同内容,或用相同的形式表现不同的内容,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关键是如何用恰当的形式更好地表现“形”,使所有与“形”有关的要素产生意义。
  另一个层面是引导学生如何真实地表现。真实是一种感受,每个人理解的真实都不一样,有细节的真实、明暗的真实、观察的真实、心理的真实和体验的真实。过于简单明了的东西缺乏内涵,学生初学阶段的那些大而直的轮廓线,虽然概括,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东西,显得简单。更为理想的应该是明确、强烈,带有点涩涩的线条,为了加强轮廓的清晰度,利用两个面相邻边缘产生的“边缘对比”的现象,形成深浅的对比,用来塑造物体凸凹起伏的明暗被主观截取,明暗调子更多的是表现物象的固有色,而且在物象较重的暗调子里,在表现上借助了复杂的光影效果,这种调子形成的黑白色块、特有形状和面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例如,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尝试不按照光影的真实分布,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主观需要,通过反复擦拭,不厌其烦地琢磨每个色块中更小色块的明暗层次,让它们互相穿插。这样,画面就会显得比较丰富,产生虚实的复杂变化,达到浑厚的视觉效果,同时,由工具、明暗造成的肌理效果更充分地表现了形体的质感。

  以上是笔者对形的观察和表现的粗浅看法,主要是从教学经验中解读对素描方法的认识。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素描的基础阶段,要以分析和理解为主来解决对形的观察和表现,注重整体观察,局部的表现可以尝试用多种技法作一些质感、肌理上的突破,这也是长期以来笔者所实践和认同的相对比较稳妥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
  [1]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三联出版社.1997年第1版.
  [3]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4]斯图瓦特·珀塞.现代素描技法.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