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文献保障,在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的特色化、深度化、多维化和共享化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在收集、整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必然要走多维发展的道路。如果能把这个理论问题探讨清楚,将会对高校图书馆收集、分类、管理和利用这些民族艺术文献资料提供理论依据,为这些资料发挥最大作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类;作用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文献保障,代写论文 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怎样选择日益增多的文献资料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的特色化、深度化、多维化和共享化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必然要走多维发展的道路。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角度对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基本含义和分类方法及其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内涵
对于“民族”一词,在中国近代以前,没有形成真正科学的概念。一说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最初把这两个字合而为一,称为‘民族’⋯⋯是189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1]至此民族这个概念得以明确。另一说是1903年梁启超把瑞士一德国的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才产生了民族的概念。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民族”这个词缘起于梁启超。对于“民族艺术”一词,梁启超20世纪之初在1902年发表了《新民说》介绍了民族主义,肯定了美术、文学等看作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理论滥觞于此。关于民族艺术的系列概念的确切提出者是毛泽东,其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观点,主张“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认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作为民族艺术的理论研究则始于我国现代民族学创始人蔡元培先生在最早的民族学论文《说民族学》和1934年的《民族学上之进化观》中包括了美术、音乐这些艺术现象的民族学研究。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李心峰第一次在《民族艺术学试想》一文中提出了“民族艺术学”的概念,主张以“民族艺术”作为核心范畴建立一门民族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至此,这门分支学科的建立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究竟什么是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笔者认为,民族艺术文献资料是指承载有民族艺术的各类信息载体,狭义的文献资料主要指各类印刷文献和电子文献,广义的文献资料则指包含有各类民族艺术信息的载体,包括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除印刷文献和电子文献外,还有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民俗传统、手工技能、衣食住行等承载了民族艺术信息的载体。
二、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分类方法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写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数字化、特色化、信息化、多样化、人性化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图书馆呈现出了多维化发展的状态。数字化图书馆无疑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共识,由于高校图书馆一般是根据各自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学科研要求,依据各自的馆藏基础和地区条件来文献资源进行统筹布局,加上资金有限,使得各个高校图书馆更加注重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建设,从而导致了一些专业图书馆在专业化、深度化上有优势,随着信息化和信息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化共享服务使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范围扩大,图书馆也由信息的储藏者全面转变为信息的提供者,不同院校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建设中馆藏资料的多样性,不仅要有各种物质文献资料,也要有各类数字化资料和非物质文献资料。对于在民族众多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来说,面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如何收集、如何整理、如何加工这些文献资料,如何对其进行分类、如何建成特色艺术文献信息资料库,成为这些图书馆需要考虑的问题。
纵观中外对艺术的分类,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艺术本体分类,如音乐、美术、舞蹈等:二是艺术的存在形式分类,如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动态艺术、静态艺术等;三是人的感知方式分类,如知觉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四是功能作用分类,如实用性艺术、欣赏性艺术、表现性艺术、再现性艺术等。对于图书馆来说,对印刷文献一般可以按照《中图法》对艺术类印刷文献来进行分类,但是带来的问题的,有些艺术文献资料无法归类,比如乐器实物资料、多媒体艺术资料等就无法找到相应的分类。
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根据艺术文献资料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按照艺术文献资料不同的载体形式来分类,可以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为:物质资料和非物质文献资料,物质文献资料包括音像文献资料、印刷文献资料、数字文献资料、多媒体文献资料、影像文献资料等;非物质文献资料,可以根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而来,即“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可以“分列为以下五个领域: (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 这个分类方法,涵盖了民俗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类型学上、艺术阐释学等学科对艺术的分类。故此,笔者认为,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我们不仅要注意收集物质文献资料。同时也要注意收集非物质文献资料,特别是承载了民族艺术信息的非物质文献资料,所以,民族民间的带有艺术性质的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民俗传统、游乐竞技、手工技能、衣食住行、生态科技等文献资料均可以作为收集之列,并建立相应的文献资料库(室)。
2.按照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形成时间来分类,也就是按照艺术资料形成的年代进行分类,代写硕士论文 可以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为:史前艺术资料、古代艺术资料、近代艺术资料、现代艺术资料、当代艺术资料。
3.如果按照艺术文献资料的主题来分类,可以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为:族系艺术资料、器物艺术资料、地域艺术资料、民俗艺术资料、手工技艺艺术资料、民间美术资料、等。
4.按照艺术门类米划分的话,可以将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分为:音乐、舞蹈、戏曲、工艺、建筑、文学、石刻、美术、摄影、影视、书法、园林、建筑、曲艺、电影、电视、杂技等。如建立民族乐器陈列室、民间美术陈列馆、民族工艺品陈列室、民族舞蹈影像室、民族戏剧资料室等。
5.按照艺术出现的地域来分类,可以分为:西方艺术文献资料、东方艺术文献资料、中国艺术文献资料、西南地区艺术文献资料、省份艺术文献资料、州市县区艺术文献资料等。
6.综合分类法。各个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综合分类法(各种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民族艺术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管理和利用。例如:可以采取地域——时间——艺术门类相结合,建立中国当代美术陈列室。采用艺术门类——地域相结合的方法,如建立当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料室、民族戏曲资料室、民族工艺品资料室等;采取地域——主题——艺术门类相结合,建立云南彝族舞蹈资料室、白族建筑资料室等。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已经做了这些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如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建立了民间美术品陈列室,用于展览陕西省的民间美术品,他们将美术品4千余刊(幅):分为:“剪纸、民间绘画、刺绣、陶瓷、皮影、布玩具、泥塑、木雕、染织和壁挂、竹和草编、金属工艺品、石雕”等l2类民间美术品。沈阳音乐学院建立了按照地域——民族——主题——时间相结合的民族乐器陈列馆,分为汉族民族乐器展、东北少数民族乐器展、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展、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展4个展区,共展出民族乐器150多种200余件,其中既有春秋时期的编钟、商周时代的埙、东汉时期的箜篌,也有现代蒙古族的马头琴、汉族的三弦、傣族的葫芦丝、苗族人唢呐等等珍贵的民族乐器。笔者所在的云南艺术学院也在积极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艺术资料室。目前已经收集了部分文献资料。 还有一个数字化的建设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就是教育部从2001年专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一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重点支持l8个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其中清华大学建成了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已经“完成了3097件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包括历代陶瓷990件、历代刺绣802件、历代织锦592件、现代花边320件、历代家具30件、历代书画363件,”[4] 并利用interweb browser技术实现了网络演播平台。复旦大学建成了以典藏中国56个民族民俗文物为主的数字博物馆。四川大学正在积极建设人文数字博物馆,将其收藏的上起唐、宋,下迄明、清以至近代名家作品近2000幅,唐宋邛窑陶瓷,四川汉代画象砖、画象石以及圆雕器,藏族的“唐卡”(卷轴画)、藏文经书、寺院法器以及生活用器,羌族巫师的法器、彝族的漆器与武士盔甲、苗族的挑花与刺绣、景颇族的服饰、纳西族的“东巴经”,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铜鼓等转化为数字化信息提供给艺术爱好者。作为文献资料重要的储藏者和提供者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图书馆信息共享平台,使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各图书馆的专业特长、地理优势,这样可以合理地优化和整合各类艺术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艺术文献信息“公共目录查询、信息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络导航等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5]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共享的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学习研究的参考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综上所述,各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中应该根据现实的条件来考虑建设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室,根据收集的艺术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管理和利用。
三、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在文献建设中的作用
自2002年5月起,国家投资了9亿元建设“西部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工程”,代写职称论文 使西部152所大学受益,到今天全国各大学的网络都能实现互联,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也改变了过去的一校一馆孤立发展的模式,推进了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共享建设,使得各高校图书馆在特色化、专业化、多样化、数字化上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建设。有数据表明,我国1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高校图书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高校图l5馆拥有联机数据库的30%。但是我们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今年5月,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山:“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国家信息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这几年高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来,更加强调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更加注重对教学文献资源的建设。一些高校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收集上,有了一定的成果,不仅收集到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收集到了非实物资料,在数字转化上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怎么样对这些艺术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管理和利用?如何为教学、科研服务?这些问题成为各高校图书馆日益关心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内涵和外延已经确定的话,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教学科研具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一是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集中展示作用。对于收集到的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可以分门别类的集中建立相应的陈列展览室,如将乐器实物、绘画实物、民俗实物等集中陈列展示,使教师学生不仅有确实的感性认识,还可以丰富其对该艺术门类的全面认识。这种展示不仅可以使艺术院校的学生受益,也可以使其他院校的学生丰富艺术知识,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喜爱。
二是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专题研究作用。建设的专题文献资料室可以对专题教学科研产生重要作用,改变过去教学只是幻灯片或印刷品的弊端,使师生在真迹或仿真画卷前能近距离研究中国的国画。如西安美术学院建立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陈列室,将历代的绘画精品陈列于此,可以使美术史论专业和国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既可以欣赏,近观临摹,也可以加深教师学生对中国历代绘画各个方面的具体了解,乃至作品背后的画家艺术活动的坎坷经历,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对中国历代绘画的方方面面进行专题性研究。
三是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特色建设作用。在不同的高校由于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各不一样,各高校图书馆对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利用,可以依据各自院校的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进而构建与学科建设相适应的文献资料馆藏体系,使每个高校图书馆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馆藏建设。
四是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丰富翔实作用。如果图书馆一旦形成民族艺术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管理、利用的意识,那么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就会留心注意收集这些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包括物质资料和非物质资料,从而扩大收集范围。同时,还可以带动全院师生员工参与到艺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活动中,使这些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得以不断地丰富,展现民族艺术文献资料本来的面目。
五是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信息咨询作用。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不断推进,原先的实物文献资料进行数字转化,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信息实体虚拟化,扩大了艺术文献资料的“馆藏”含义,将非印刷信息载体资源整合起来发挥作用,为更多的艺术科研教学工作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六是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科学研究作用。对民族艺术文献资料的分类本身就是一个科研课题,怎么样分类更具科学性、层次性和合理性,都是每位艺术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管理、利用者值得研究的课题,从而促进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艺术文献资料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收集、分类和整理表面上,而是有力度的理论支持。同时,可以让图书馆工作者、专家学者、教师、学生认真思考如何对这些艺术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为图书馆分类法以及适合中国特点的艺术门类划分,为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越来越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要求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
总之,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文献资料,对其分类,既是一个理论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操作实践的问题。但是要真正发挥出这些艺术文献资料的核心价值,还需要图书馆学、文献学、艺术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全息演示技术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心峰.中国二十世纪学术视野中的“民族艺术”[J].民族艺术,2001,(1).
[2]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过程[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3]王沛.美术院校图书馆特藏建设与发展——我院图书馆民间美术品的收藏、管理及利用[A].美图文集:第二集[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尹彤云.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A].美图文集:第二集[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谭尧升.关于艺术类高等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走向的几个问题[A].美图文集:第二集[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