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注意转移法”是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应加强实践利用。
【关键词】注意 互动 教学
课堂互动在教学中可以启发、诱导学生思维,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沟通,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大多数课堂都有互动,可是有许多互动的效果却差强人意,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持他们思维活动的延续性,就要研究人的生理规律,在课堂上紧密结合教学艺术与生理科学,使思维活动经久不衰,教学互动连续持久。“注意转移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一、“注意转移法”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通过有关测验得到的成人注意衰减函数显示,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从20~35分钟后开始衰减,最初几分钟注意下降,是最后下降水平的50%左右。通过注意转移,就可有效阻止或减少衰减。例如,第一节课上数学,第二节课上外语,根据新的任务,注意从这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这就是注意转移。依此延伸出 “注意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实现学生注意的转移,使其注意在适时转移中得以集中和延续,从而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根据人的生理规律,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长于一体,利用和改变人的生理状态,增强注意稳定性,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科学方法。
注意转移的目的是通过适时的转移,使注意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强调的是,注意稳定性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它并不是指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学生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是短暂的,“注意转移法”的目的就是通过注意在多个对象中的转移,把这些短暂的注意集中的时间叠加在一起,以增强注意在授课这一活动中的稳定性,提高授课效率。
由此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注意较长时间停留在课堂中,注意的转移是必须的,并且转移的时间间隔应在20分钟以内。在一节课中,也可以通过注意转移。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转移注意,使学生保持旺盛精力,课堂气氛充满活力。
二、实现注意转移的主要做法
“注意转移法”的核心是适时为学生提供注意转移的条件,促成注意的转移,在动态中保持注意的相对稳定,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嵌套法”。“嵌套式”问题,就是大问题套小问题,小问题再套更小的问题,旧问题引出新问题,新问题再引出更新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人,悬念不断。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充满兴趣,思考完一个问题后,立即转移到另一个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转移,从而实现学生注意的转移。在教学中,能不能提出问题,尤其是能不能提出一连串“嵌套式”问题,是实现“注意转移”的关键所在。要为学生适时提供注意转移条件,就要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拓宽上下功夫。一是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二是根据问题连贯性的需要,相应地拓宽和延伸教学内容,形成“内容成串,问题成链,思维不断线”的教学方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吃透教材,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大胆整合和拓宽教学内容,实行问题大串连,把问题由众所周知的概念层层递进的联系到课堂之中,不断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激起学生认识的冲突,引发出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注意得到多次转移,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使课堂气氛保持持久活跃。
2.情境法。情境教学是注意转移的又一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注意转移的条件,一是通过听觉与视觉的转换,实现注意的转移;二是通过情境变化后思考问题角度的转换,实现注意的转移。
3.穿插生活实例法。纯知识的学习,往往缺少吸引力,也容易使注意衰减。如能把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例相联系,则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注意转移,保持注意稳定性。在教学中,可以以设问的手法,将学生的注意转移到具体生活当中去。如讲到“经、纬度”时设问:“当大家收听我国的天气、海浪预报时,有时会听到,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却未曾听到过西经多少度,南纬多少度,这是怎么回事?”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问题解答的渴望,将学生的注意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事例之中,有效地保持了注意的稳定性。
4.类比联想法。运用类比联想得出来的结论、结果是独特的,理解问题的方法也是新颖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他们乐于模仿与尝试,利用这种模仿与听课之间的转换就能实现注意的转移。在教学中要力求能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启发、疏通开拓学生的联想思路。比如英语单词较为难记,教师可通过类比联想,把相近相似的单词编成口歌,这就使单词由抽象变得形象起来,通过这一抽象和形象的转换,注意得到转移。5.讨论法。讨论法通常要经过设疑、提出教学要求、提示或自学、思考、讨论、点拨、解疑,总结、归纳等多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转换都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得到转移。如在讲解“我国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势”时,设问:“假设要搞‘西水北调’,把雅鲁藏布江水引向西北缺水区,对其形成巨大障碍的山有哪几座?请按阶梯的形式排列出来。可以有多少种方案?”在设问和提出要求之后,借助地图,给学生讲解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与学的充分准备后,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在相互启发中开阔思路,促使正确答案的产生。讨论中,教师抓住学生对问题的主要分歧,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师对这一分歧点加以点拨、解疑,使学生接受教师的反馈信息而继续保持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并在提高中产生新的学习动力。随着多个教学环节的转换,学生的注意也在不断地转移之中,使得学生的注意在动态中得到稳定,良好的学习状态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