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2
/ 2
   [摘 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只有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只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才能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就业
  
  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上海师大心理学教授燕国材从众多名人材料的分析中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A=(I,N)。其中 A代表成功,I代表智力因素,N代表非智力因素。”即是说,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的。9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经大量调查研究更加明确指出:“20%IQ+80%EQ=1OO%成功。”即是说,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智商(IQ)只有20%的作用,其余80%是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等因素[总称情商(EQ)]决定。我们习惯称之非智力因素。显然,非智力因素是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它的高低是成功者与平庸者的重要区别。
  中外知名学者新的见解与论断,为我们认识人成功的基础与重要条件注入了新的思维与动力。为保证人成才(成长为21世纪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事成功,职业技术学院更应强调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二)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素质就是学生身体的、心理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专业的一系列基本特点和品质的综合。学生素质的高低,主要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因素来决定。智力因素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认识、信心、感情、稳定性和承受力等。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性格、情感、意志和毅力等。由此可见,缺少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在同龄的青少年中,智力水平的差距很小,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非智力因素决定,譬如:学生缺乏兴趣,学习就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缺乏信心,就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意志薄弱,抗干扰能力就差等等。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的改变,将改变学生的学校生活,他们将发现,学校正在努力的适应着他们,而不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去适应学校。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都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能顺利就业的目的。因此,职业学院的素质教育过程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于社会;才能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能顺利就业,满足社会需求。
  (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作用。
  1.动机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器”。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走向成功的“系统软件”。“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一旦由需要引起,个体的行为(如:吃、玩、学习、工作等)就表现出对追求某一事物或从事某一活动的兴趣。兴趣是力求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对事物的感觉、喜好的情绪。对事物的爱好和兴趣,则是求知的动力,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动机的发展和升华,能促进这种内在动力的持久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转化为精神的需要和学习的动力。2.性格和情感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兴奋剂”。“性格”指人在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人的性格和他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在类似的情景下不断的出现,逐渐的得到巩固,并且使相应的行为方式习惯化,那么这种较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动方式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我们就可以预测到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将会做什么和怎么做。“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们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是对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等。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愤怒、憎恨等等。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包含教师要通过语言和情感的引导,使学生之一主体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要在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学生性格特征、情感变化、培养目标、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来有的放矢的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3.意志和毅力使学生成才的“持久剂”和“自制剂”。“意志”是人为了使羡慕得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毅力”是指坚强持久的意志,它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意志过程的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意志以随意运动为基础,随意运动受意志的支配,运动过程中,体现毅力的强弱,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力大毅力强的学生在实现某种计划和目的是常常表现为满腔热情、信心百倍、勇往直前,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英勇气概。意志力小毅力弱的学生在实现某种计划和目的是常常表现为缺乏坚定的信心、畏缩不前、自暴自弃、怕困难、半途而废的心理障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学生的特征、意志毅力的不同、生活目的不同等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各种活动来磨练其意志和锻炼其毅力,使他们乐于学习和敢于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不同的目的。
  总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认真研究和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性格、情感、意志和毅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有利于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有利于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思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