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与内在动机的关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心理学界长期并存着表扬有益于内在动机和表扬削弱内在动机的两种对立的观点。最新研究表明,表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表扬者是否有真诚的态度;表扬能否增强受表扬者的胜任感和自主感,能否促进受表扬者正确的归因方式的形成;表扬者传达的行为标准或期望是否恰当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对表扬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实施表扬需遵循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1.重视过程取向的表扬,慎用个人取向表扬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老师对儿童所实施的表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个人取向的表扬。个人取向的表扬是对孩子做出的一种整体性判断,指向于儿童自身。如“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等。第二种是过程取向的表扬。它是对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或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行表扬,指向行为的过程。如“这种方法很好,你还能想出其他可行的方法吗”,“你能认真思考”,“经过努力你就能做得很好,是吧”等。第三种是结果取向的表扬,它反映的是行为的客观结果,指向于具体行为的适宜性。如“你画的画很好看”,“你的数学题全做对了”等。
美国的Kamins和Dweck考察了成人的不同表扬类型对儿童的影响。他们选取幼儿园的儿童为测试对象。以玩偶为道具利用角色扮演(分别用玩偶代表儿童和教师)在4种情境中分别让儿童完成一种任务,保证儿童在每项任务中都完成得非常好,教师在儿童完成每项任务后接着给予儿童表扬。在连续完成4项成功任务之后,让所有的儿童完成一个诊断性(失败)任务考察先前的成功经验和表扬对儿童反应的影响。
他们发现在成功完成任务之后不管是个人表扬组、过程表扬组还是结果表扬组的儿童,都表现出了比较积极的自我评价、较高的任务满意度和积极的情绪。然而,在遭遇挫折以后各组儿童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个人表扬组的儿童在遇到挫折或失败后表现出了高度自责的不高兴,并且放弃了任务的执行;过程表扬组的儿童在挫折或失败后则没有改变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仍然继续坚持执行任务;结果表扬组的儿童居于中间。
由此可以看出在成功的情境中,不管何种类型的表扬都能够激发儿童的自信、坚持性和快乐的情感,然而在儿童遇到挫折之后不同类型的表扬则表现出不同的效应。老师对孩子的所进行的不同类型的表扬,实际上教会了儿童一些归因的方式。以“你很聪明!”这一表扬为例,在孩子成功时接受了这一表扬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聪明。然而在失败之后这一表扬的效应依然延续,不过已经变成了一种消极效应:我的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笨”。在发现自己“笨”之后,孩子可能就会放弃努力听天由命了。但是,如果老师对儿童进行的过程取向的表扬如“你能够认真思考,学习很积极”。孩子在成功之后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认真思考,积极学习了。在失败之后,这种表扬的效应则延续为:我这次的失败是由于自己没有认真思考、学习不积极的原因导致的,只要我认真学习了就可能成功。这样,孩子就能够继续完成任务,直到成功。
在认识到了表扬给予孩子的延续效应之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就能够很容易地运用科学的表扬,使欣赏孩子这一理念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即多运用过程取向的表扬,表扬孩子的努力和使用的策略。2.重视及时表扬,慎用“迟到”表扬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强化理论学说里提到,对所想要的行为进行及时强化是学习的关键(这里的强化当然也包括表扬)。所以,表扬要及时。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这样,不仅能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积极性,而且还能以此教育其他学生,促进大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特别是对于在集体中缺少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当众表扬,满足这类学生渴望友谊、渴望被人尊重等心理需要。当然,表扬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分钟”,点到为止。时间太长会让学生飘飘然,产生骄傲情绪,甚至减弱表扬的效力。
表扬如果时过境迁,即“迟到”的表扬错过了该生对表扬渴盼的最佳时期,其心里应有的那分激动已经淡然;也使其他同学觉得时过境迁,甚至觉得莫名其妙,表扬所产生的效应自然就会大大降低,这样的表扬不会有好的效果,更谈不上有优化品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心动机的作用了。
3.重视积极鼓励,慎用随意袁扬
表扬与鼓励是两个褒义词,它们总是和良好的行为表现联系在一起。在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它们更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法宝。鼓励之“鼓”乃发动、振奋的意思,“励”乃劝勉、振作的意思。因此,“鼓励”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让被教育者感觉到自己对他的肯定和期待,使之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以迎接新的挑战。表扬之“表”乃讲述、显现的意思,“扬”乃传播出去的意思。“表扬”就是教育者在公开场合,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对被教育者的某种行为表现予以赞扬,以树立典范,目的是激励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所以,表扬具有更鲜明的工具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