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奥林匹克文化通过近百年的传播,我们从接触、了解、认识到实践奥运的过程中,充实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交流和融合。该文通过对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提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必须改革,与时俱进,才能生存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奥林匹克;传统体育;文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然而,从古至今在持续的时间、规模、影响以及所追求的崇高思想方面,几乎没有一种活动可以同奥林匹克运动相媲美。尤其在当今社会,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成为人类社会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宏大社会文化现象,在全球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随着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传入中国,通过近百年的传播,我们由“被动”接受发展到逐渐“主动”接受。从接触、了解、认识到实践奥运的过程中,充实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交流和融合。本文探讨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加强竞争意识培养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几千年来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也深受其影响,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在射箭、投壶、蹴鞠、马球、捶丸这类竞技活动中,也倡导人们保持优雅的风度和揖让的礼仪。因此,在竞技比赛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是“礼让先行”,以及“揖让而升,下而饮”,也就是“礼”和“让”。
中国礼乐文化还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所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达到道德的升华。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目的不是取胜,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体现竞技者的神韵和品格,即“神形合一”,修身养性,藉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持两用中”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制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使得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地被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中国传统体育规则的制订,更多的是从礼仪修养的角度出发,对参赛者提出品德要求,人们重视的不是比赛的结果,而是谁更符合礼仪规范,谁更具有谦谦君子的风范,是所谓的“君子之争”。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视和谐。在和谐的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体育竞技演化成君子之争,具有自我修身的特点。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人类对于自然和自我命运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正是需要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思想必须改变。在竞争的环境中,传统的体育思想必然演变成为现代体育思想,才能与环境和谐,才能生存和流传。
而奥林匹克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竞争特点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竞争精神构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它通过竞争,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品格,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勇气;它通过竞争,让人们学会了面对挫折后的坚强,学会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而这正是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格言,她表达了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它所体现出的就是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挑战极限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录。这是百年奥运不断辉煌的精神所在,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人生如赛场,时代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只有不断的战胜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铲除封建的臣民意识,加强平等意识的培养
所谓平等观,是指人们彼此之间承认其权力和地位平等的一种理想化表现。它要求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种机会面前的平等,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更不承认那种由血统、门第、宗法关系所决定的封建等级差别和特权。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帝王统治的农业文明古国,其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古代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处不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尊下卑的阶级差异和男女的不平等。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种专制的、不平等的道德教化下,传统体育也只成为谦谦君子展示“温良恭俭让”人格魅力的场所。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抑制,独立人格往往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