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篇  社会主义原理原创揭密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3
/ 9
三  农业工业化原理


历史学家把人类种植谷物,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上一个阶段性标志。
由于农业是受自然力支配最大的产业,人类不容易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它进行产业革命,对它进行的革命需要的科技含量更高。工业是受自然力支配最小的产业,人类比较容易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它进行产业革命,而更重要的是,农业的工业化必须建立在工业的现代化基础之上,所以它后于工业完成自己的革命化。而农业的工业化的完成,意味着进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门类结构、社会人员成份结构和生产力水准上的完成。
所以,农业的工业化,应该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最后一道历史“工序”,一个历史阶段性的标志──由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资本主义)过渡到先进的社会主义经济状况的历史进程最后终点的里程碑。马克思曾经说到过这个意思:

……我愈研究这种垃圾,便愈相信:农业的改革,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所有权这种龌龊的东西改革,是将来革命中的起点和终点。

(马克思《致恩格斯》1957年中国三联书店
《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第1卷第276页)
列宁从他的社会主义实践上也接近到了这个标准的层面:
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列宁选集》第4卷第549页)
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农业工业化,从社会形态区分,大概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资本主义农业在没有受到封建势力重大阻碍便迅速发展。一种是“普鲁士模式”,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上逐步改良发展的资本主义农业。而从自然土地特征上区分,大概可以分为平原和山地两种。平原有实现机械化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山地实现机械化就难度较大。
资本主义的农业工业化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生产的科学化、机械化、程序化。二是生产关系的资本化(社会化),即出现了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占有者,与之相应地也出现了失去了土地或者是放弃了土地或者根本就没有土地的农业雇佣工人。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后一特征出现了变化,出现了自己拥有资本租赁土地机器进行耕种,或者自己拥有土地机器,自己进行耕作,农忙时雇请短工的农业工人。工人的科技水平也很高,较之马克思时代有了巨大的变化。在本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农民就可以养活五六十个人,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出现了马克思曾预言过的那种理想的、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差别的城市型的工业化农民。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到东北进行免耕法试验的美国农民韩丁也是一个典型代表。70年代中国《知识就是力量》就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他在美国从事农业种植的详细过程,介绍了他怎样从土地管理部门租来一大片土地,又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飞机等农机出租者那里租来机器,又如何付钱请化肥商人直接雇人用飞机将种子、化肥和除草剂施到地里,又介绍了他自己如何开着机器,采用他著名的“免耕法”从冬到秋在他租种的那片土地上播种、收获,他一个人便可耕作几百公顷地,打下十几万公斤的粮食。韩丁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化了的现代农业工人的典型。他的耕作方式也可作为农业工业化的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1978年10月13日中国《参考消息》登载了他谈中国的农业与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的文章。他介绍了美国的机械化发展情况。他说:

农业是美国的最大工业。
美国从1830年开始有马拉农具。以后,有捆麦机,剥(棉)花机。1900年以后,拖拉机把原来的马拉农具带上了。美国是先有农具(指半机械化的。本作者注),后有拖拉机。象中国现在这样光有拖拉机,没有农具,美国没有这样一个阶段。我小的时候,还有马拉农具。我家有两匹马。1937、1938年我上大学时,出现了悬挂农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淘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油压和电子技术用于农业机械,飞机用于农业也比较普遍。我现在已和直升飞机公司签了合同,他们将在两个星期后在我的地里撒黑麦。下一场雨后,就会出芽。
机械化的程序,先是小麦,后来是大豆,玉米,最后是棉花。总是先易后难。摘棉花,现在完全机械化了。第一次摘80%,第二次摘20%。摘苹果也机械化了,苹果必须同一个高度,成熟期相近。摘西红柿也用机械了,有的还没有机械化,比如采磨菇。干手工劳动用墨西哥人,波多黎各人,不用美国人。外来人工资低,一般是美国工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高的也有每小时三美元的,相当于美国工人的最低工资。这是帝国主义的办法。

(原载中国1978年10月13日《参考消息》)
这是美国70年代的发展情况。 到了8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1982年中国新华社记者谢文清去美国访问,回来写了本《美国一月游》的书。他去了美国伊利诺斯州和蒙大拿州的农村,在乡村兽医博士荻·劳森先生家住了5天,并随劳森先生到附近的农村牧场巡回出诊参观,对美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了解很具体,他在书中写道:
“事先,我还设想过要同农民来一个‘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但是,一则,因为我是一个洋人,是个宾客,主人很客气,不让我干活,再则,许多活我其实是不大会干的,如操作各种机器,除拖拉机我可以驾驶外,其它都不行。而这里的农场和牧场的农活几乎全部都机械化了、手工劳动是很少的。”“每户农民一般都有六、七万英亩土地,多者可过一千多英亩。农舍就建在自己土地的高坡上。”“但这些农舍也不是我们中国印象中的房屋加树荫,而是相当机械化,具有各种机械设备、电器设备和卫生设备的农舍。最典型的‘农舍’景象,就是一栋别墅式的住房,几间养牛房、养猪房和机房(停放拖拉机、汽车、收割机机、饲料加工机等)而最高、最突出的则是圆筒形的仓库,远远望去好似发射火箭的装置,高耸空中,金属结构,圆简和顶端都闪闪发光,……有的农户却建了两个这样仓库,使他们并排而立,相距只有一、二米,仓中一个装的是玉米,另一个装的是牧草,两仓之间建一个小棚,安装饲料制作机和传送带,把搅拌好的饲料送到牛槽或牛栏。一般一家只有二到三个劳动力,但平均每户都种六、七万英亩土地,还养七、八十头奶牛……从耕田、播种、中耕施肥、收割脱粒到烘干入仓,一律由机器执行任务。……给牛供水,挤牛奶、贮牛奶、运牛奶直到卖出牛奶,全由机器执行……” “由于所有的劳动几乎全靠电力和机器,所以在美国农村农民和工人的工作已相差不大了。就产品来说农民生产的是农产品,但就每天的工作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却是同机器打交道。驾驶机器的汽车是不必说了,比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饲料粉碎机和混合搅拌机、输送机、挤奶机等,农民都必须熟悉。还必须会修理。……把他们称为‘农业工人’或‘种田工人’,倒更能反映他们职业的概貌。因为他们日常使用的已全部是机器了,而且有的人很有创造性。比如,有一家农民自行设计一种装置,能把牛奶冷却贮存时放出的余热收集起来给水加温,供自己一家人洗澡、洗衣。他们可以说都是些机器迷,整天在改进机器上打算盘。这使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农民和农业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农民主要在机器上打主意来提高生产效率,而中国农民却只想多生儿女来增加劳动力?他们为什么不象美国农民那样,想办法多采用机器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困难?难道中国农民就不知道机械比多生娃娃的效能要高得多吗?我想其中必有原因。首先,用机器得有钱、买得起。中国的工业品太贵,使农民心有余而钱不足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和科学常识的多少也很重要的。美国农民一般都是高中毕业,有些科学常识。第三,美国燃料、电力便宜,农民用得起这些能源……”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美国的农业又是什么样子了呢?不用说,比上面所列举的要更先进。
于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标准:
农业工业化,即农业的科学化,机械化和程序化,是一个国家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施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其根本原因是个体农民都成为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农业工人,成为了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生产力。
在当代,美国等少数先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这一标准。
那么,作为落后贫穷的国家,怎样来实施这一战略步骤,马克思主义又有何高论呢?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体制下由落后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时期的农业发展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写出了象《法德农民问题》等很多著作。一般说,他们对大农,即封建地主和农业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什么的担心,他们担心的反而是人数众多的落后的小农的改造,他们对小农的改造的政策做出了科学的论述: 我们对待小农(恩格斯在文章中定义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本作者注)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在我们夺国家政权的那一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第一,法国纲领的论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预见到小农必须灭亡,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 第二,同样明显的是,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象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 我们永远也不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
恩格斯1894年《法德农民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98-500页)
恩格斯对待小农的态度,针对的是象法国这样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所存在的小农,而不是落后贫穷国家的小农。对待象法国这样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小农,尚且必须“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在“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占有”时,“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作为远远落后于法国的贫穷落后国家,当代社会主义者在对待小农的态度上,不仅教条主义地搬用了先进国家的标准,而且还错上加错地违犯了恩格斯“无论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的教诲,在“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占有”时,没有用历史成果向农民示范(历史上也曾有过示范,但都是短期内急功近利的示范),绝大部分农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合作社的好处而自觉自愿地要求加入情况下,虽然没有采用暴力,但却采用了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强行组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和合作社,“以自己的干预去加速其灭亡”,企图一夜之间把小农从历史上消灭,把农业推进到社会主义以致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发表的《大难临时头,出路何在?》表明了他对小农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这一情况必须再三强调,因为资产阶级报纸经常“恐吓”中小业主,说什么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布尔什维克想“剥夺”他们;这种说法显然是捏造出来的,因为社会主义者就是在完全的社会主义变革时也不想剥夺、不能剥夺并且不会剥夺小农的。

(《列宁选集》第3卷第150页)
可是,事实上,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代社会主义者并没有遵照列宁的指示,甚至在社会还没有进入到在完全的社会主义变革时,就迫不及待地剥夺了小农。
列宁在对错误进入共产主义的实践进行反省和总结后,于1921年4月14日在给阿捷尔拜疆等国的共产党员同志们的信中明确告诫各国共产党:
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农民,要更加缓和、更加谨慎、更加让步。应当广泛地、坚持地,巧妙地,谨慎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极力利用这方面的工作来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和吸引知识分子参加经济建设。要利用同意大利、美国等国的商品交换,来尽力发展物产丰富的边疆的生产力,发展水力和灌溉。为了尽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灌溉是特别重要的。
更加缓慢、更加谨慎、更加有步骤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选集》第4卷第501页)
“应当广泛地、坚持地,巧妙地,谨慎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极力利用这方面的工作来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和吸引知识分子参加经济建设。要利用同意大利、美国等国的商品交换,来尽力发展物产丰富的边疆的生产力,发展水力和灌溉。为了尽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灌溉是特别重要的”这就是列宁从阿捷尔拜疆等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恩格斯的科学论述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给小农提供的“社会帮助”。
“更加缓慢、更加谨慎、更加有步骤地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列宁从阿捷尔拜疆等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恩格斯的科学论述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小农的总原则。这也是今天中国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和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化的一系列正确改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依据。 为什么导师们在小农问题上都是这样地小心谨慎?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十分清楚,社会主义必须由高度发达的物质作为基础,由有高度思想觉悟和高度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从事的事业,从落后的小农到先进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一个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更需要在这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使小农的思想意识得以演化。经济的发展可以人为地加速,但人的思想意识的演化却远远滞后于环境物质的发展变化,必须假以它一定的历史时间。因此,列宁在《论合作制》中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是适合最普通农民的水平,它没有向他们提出什么更高的要求,但是,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渡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列宁选集》中文1994年版第4卷第770页)



四  国家原理


社会主义的国家原理,就是包含无产阶级专政,司法、警察、军队等专政工具,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以及国家、政党和阶级的最后消亡等问题的国家原理。这个原理,在过来的理论中,已经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论述,已经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不打算进行详尽的论述。这里只对与无产阶级专政相关的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里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
这段论述,因为点明和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就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强调,它成了一段时间内每论必及的经典名言。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人们矫枉而过正,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渡时期理论,就没有人再提了。其实,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重新认识和建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 认真学习和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仔细琢磨恩格斯的这段话的含意,可以发现,对恩格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理解上,从列宁开始,我们犯了两个根本性的错误。
(1)、恩格斯说的过渡时期,是指已经具备了物质条件的先进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们却用来做了还没有具备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条件的贫穷落后的小农国家的“过渡”指导。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教条主义错误;
(2)、细心看就会发现,恩格斯在原话中用了一个很关键的概念: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如果以这个概念来推理,就可以得出与之相对的辩证概念──经济上的过渡时期。
于是,我们应该做出这么个结论,马克思实际上提出了过渡时期的两大任务:
经济上的过渡
政治上的过渡
但是,我们却只理解了其中一个意思,即;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因此,在阶级斗争年代,我们就只拿了它作了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依据。而把它辩证的一面:经济过渡给忽视了,以致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错误地把恩格斯的过渡理论当作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放置到了一边。
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不仅提出了先进富裕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时存在的过渡时期,而且还在他和马克思对俄国革命的论述中,提出了落后贫穷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他还明确地指出了过渡时期“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主要历史任务:

由此可见,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趋于解体。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只要它能够保留到条件已经成熟到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只要它显示出能够在农民不再分开而是集体耕作的方式下向前发展:就是说,有可能实现这种向高级形式的过渡,而俄国农民无须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然而这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发生,即西欧在这种公社所有制解体以前就胜利地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并给俄国农民提供实现这种过渡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1994年版第3卷第282页)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过渡时期的政治形式无产阶级专政,不是过渡时期的目的,只是实现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手段。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给落后和贫穷的国家提供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物质条件,特别是整个农业制度中实行必然与此相联的变革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在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也曾出现过同样片面的理解。他以为恩格斯的论述讲的就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没有别的含意。他在《国家与革命》中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这段话进行阐述时说:
现在,问题的提法已有些不同了:
从向着共产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非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不可,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选集》第3卷第244页)
正是这个片面的理解,导致他在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内单纯地强调和重视共产主义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单纯地强调和重视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强调消灭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忽视了经济和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为了消灭阶级,第一就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这一部分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但这只是一部分任务,而且不是最困难的任务。……第二就是要消灭工农差别……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渡必然是非常长久的。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立法手段,只会延缓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

(《列宁选集》第4卷第89页)
在自觉和不自觉地错误实施共产主义政纲的三年后,他立即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坦诚地承认:


到了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列宁全集》第33卷第70页)
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只去完成一些比较轻易的任务,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我觉得危机是从1921年2月开始的。就在这年春天,我们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关于这一点,我没有看见我们有什么重大的意见分歧。到现在,即过了一年半以后,在1921年底,我们已经能够作一些比较了,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这一年半多的时间,我们是怎样度过的呢?结果如何呢?这次退却对我们是不是有利,是不是真正挽救了我们,或者结果还是不肯定的呢?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于各国共产党也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大家就注定要灭亡了。

 《俄国革命五周年与世界革命的前途》
(《列宁选集》第4卷第720页)
列宁认识到,苏联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列宁立即以新经济政策,从实质上实践了恩格斯的过渡理论,并丰富和深化了这一理论,使这一理论更加具体化格具有操作性。

新经济政策是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转向新经济政策,这是上一次党的代表大会致通过的,而且比我们党解决其他问题时更加一致。这种一致表明: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要了。在许多问题上有分歧、用各种不同观点来估计情况的人们,都一致地、非常迅速地、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选集》第4卷第617页)
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中对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形式,一再进行肯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选集》第3卷第550页)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4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分析了苏联在过渡时期只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和物质基础:

可见,我在1918年认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苏维埃共和国当时的经济状况,是一个进步,而且我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思想,还简单地列举了俄国经济制中的几种成分。这些成分依我看来有以下几种:(1)宗法式的,即最原始形式的农业;(2)小商品生产(包括出卖粮食的大多数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这几种经济成分当时在俄国都存在。那时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任务;说明这些成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是否应当把国家资本主义这一落后无产阶级专政成分看得高于社会主义。我再说一遍:在一个宣布为共产主义的共和国里,竟把落后无产阶级专政的成分看得比社会主义还要高,还要优越,这在大家看来是非常奇怪的。但是如果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决没有把俄国的经济制度看成是一种单一的和高度发达的东西,而是充分认识到,俄国除了社会主义形式的农业之外,还有宗法式的,即最原始形式的农业,那末,问题也就很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国家资本主义能起什么作用呢?
……国家资本主义虽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形式,但对我们和俄国来说,却是一种比现有形式更为有利的形式。

(《列宁选集》第4卷第658页) “在一个宣布为共产主义的共和国里,竟把落后无产阶级专政的成分看得比社会主义还要高,还要优越,这在大家看来是非常奇怪的”。列宁的话难道还说得不够明白吗? 这就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理论和过渡形式的特征最精彩的表述。这就是列宁主义的真正精髓所在。
我们现在可以对过渡时期的定义进行这么一个概括了: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在国家和阶级消亡之前,不管是先进富裕国家还是落后贫穷国家,都存在着一个经济上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原有社会经济,最后达到国家垄断,以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物质准备。这个时期历史任务完成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物质高度丰富,开始出现涌流,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和生产形式已经无法把经济再推向前进,实行全面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社会成员共同一致的自觉要求。从落后和贫穷的经济物质状况出发,落后贫穷国家的过渡时期比先进富裕国家的过渡时期要长。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过渡时期历史任务完成的有力政治手段。
回顾当代社会主义七十年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科学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看清落后国家过渡时期时间上的历史长期性,理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血肉渊源,重新恢复和建立过渡时期理论。


五  商品货币和资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明白无误地论定,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没有金钱货币和以货币计量的资本。

它基于以下理由:
社会主义实行全面的公有制,一切为公共所有,私有财产不存在,人所需的生活消费物品均为计划分配供给,所以就没有商品。没有商品,也就没有了作为特殊商品的金钱和货币,没有了金钱和货币,也就没有了以金钱和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资本。
社会主义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一切经济生产活动,均由科学的计划安排,各生产部门所需物资原料,均由计划安排调拨供应,不需要商品来进行交换和调剂,也就没有了与此相关而产生出来的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和货币,也就没有了资本和资本的运作。有高度思想觉悟的人民自觉地抵制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人与人之间只存在义务和奉献,没有了报酬和索取。因此,社会也就没有了价值和价格的取向和定义。
但是,两种情形,社会主义将存在商品、金钱货币和以货币计量的资本。
一、恩格斯所提出的先进国家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种情形又将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在单一国家内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型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时期作体制和经济生产的调整和改造。人的思想同私有制转向公有制,也有一个历史的转变过程。二是在国际上还存在着较强的资本主义经济情况下,单一国家虽然已经达到了先进和富裕的社会主义物质条件,但全面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共产党国家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沟通与交往,就还必须保留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
二、恩格斯所论及的象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时,首先单一国家还没有达到实行全面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水平,在得不到先进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无偿援助的情况下,需要借鉴和运用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来发展经济和生产,以建立起社会主义所需的先进和富裕的物质基础。其次国际上资本主义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单一或作为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循环,才能在国际的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而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于是,我们就错误地把商品,以及由商品产生出来的金钱货币和资本市场经济,理解成了反动的资本主义而成为了的打击对象。在一段时间内,不顾贫穷和落后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教条主义地把自己当成了先进和标准的社会主义,首先是镇压和消灭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然后拒绝向国内的先进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学习和交流,实行全面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并在一段时期内企图以产品、证券和资金取代和取消商品、金钱货币和资本,
1905年,在推翻沙皇的斗争中,列宁针对民粹派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依靠农民和工人,打倒资产阶级,从而使俄国避开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指出:
在理论上,这种想法是忘记了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必不可免地会发展起来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理。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且和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关系的社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己也必不可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民粹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说什么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和范围内进行阶级斗争的道路,而经过其他道路来跳出或跳过这个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坚定不移地排斥这类的梦呓之谈的。
所有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是一般说来还是单就俄国说来,都是已经十分详细地证明了,并且反复说明了的,而根据这些原理就应当得出下面的结论:除了使资本主义向前发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它地方替工人阶级寻找出路,都是反动的。在俄国这样的国家里,工人阶级如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

(《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选集》第1卷第541页)
列宁指出的是俄国这样的落后封建国家,在“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且和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关系的社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己也必不可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那么,同样道理,在“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且和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关系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交换时,我们难道要资本主义国家按计划经济的规则来和我们进行交换?为了发展和前进,我们为什么不遵照马克思的指示,利用一切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采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方式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生产,赶上和超过先进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资本主义时期的商品,来分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剩余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怎么被资产阶级侵吞,他并没有把商品,作为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课题来考察和分析。他们只分析了商品的一个侧面价值问题。对于商品的结构,商品的作用,商品的历史和未来,商品的信息,商品的市场,商品的供求、商品类信息的科学技术交流作用,择优去劣,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的巨大作用,为学术的范畴所限,马克思恩格斯就没有涉及。但是,在《共产党宣言》里,他们对商品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进行了充分肯定:

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
商品,究其本质,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除了浸润着劳动者的一般劳动外,还同包含着劳动者的智慧和技能,它是一定时代的科学技术的结晶。商品的交换除了是价值的交换外,它还是人类在阶级社会的信息的一种交换方式,是科学技术的一种交换方式。商品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它可以充分地体现马克思关于以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人类世界性交往的思想,它就是人类在阶级社会进行交往的工具之一。商品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历史前进的润滑剂。商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进步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的交换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它的交换性越强,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它的威力就越大。在阶级社会,谁也不能阻挡商品的前进和发展,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它。它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和发展。商品的消灭是商品自身发展的自然结果。商品的最高阶段就是国家垄断。而只有资产阶级才能把商品“玩”到最高阶段。商品走到国家垄断就走进了死胡同。就象象棋里的卒,走到了最后一格,自己走进它最后的寝宫社会主义。它就自己累死了,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时候的社会,就算是走到社会主义的大门口了。
六  计划经济原理(与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质的不同)


上面给出的社会主义的物质原理,规定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内容。那么,这个物质内容的发展和前进,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使它在一定的时空段中得以存在和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 必须首先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计划经济,与苏联等当代社会主义所实行的计划经济,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者是“形似而神不似”。苏联等当代社会主义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是在社会物质标准还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实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形式。而正因为它们的物质基础没有达到,所以,它的计划经济也就不能称之为计划经济,或者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也正因为如此,苏联等当代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虽然从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但它却失去了它内在的本质要素,它也就最终没有能够持续地促进苏联等当代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使社会经济有比例地按照科学计划发展的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先进资本主义物质基础和全面的公有制基础之上,与社会先进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能够始终持续地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以全面的公有制为基础。社会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就可以不听令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不能实施自己的计划。而全面的公有制,又必须建立在高度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因为只有高度丰富的社会物质、可以使人们消除对多余物质财富私人占有的思想意念。而高度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又必须在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之后才能达到。
可以而且必须实行计划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是:竞争经济已到达顶峰,社会物质已经开始涌流,资本家占有着社会的大部分财富。以脱离创造和生产为标志而产生出寄生性,变成纯粹的不图进取、懒惰的食利者,竞争生产已经完全无序,并进入了一种不能控制的恶性循环之中,经济已无上升希望。
1880年,恩格斯名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的历史发展的简要阶段及其特征作了具体的描述:

一、中世纪社会:……商品生产刚刚处于形成过程中:但是这时它本身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萌芽。
二、资本主义革命:……资本家出现了:……社会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现代社会就在这一切矛盾中运动,而大工业把它们明显地暴露出来了。
……
(D)资本家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资产阶级表明自己已成为多余的阶级:它的全部社会职能现在由领工薪的职员来执行了。
三、无产阶级革命,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60页) 全面的公有制是全面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基础。它们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关系。公有制古已有之,原始社会的原始共产主义是全面的公有制。在后来的各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公有制。比如,什么时候都得有的大一点的道路交通,水利设施;以自然物存在的过于宏大,非一般人不能购置和占有的大江大河,大川大山;宗庙,寺院等公共场所建设、用品设备以所属的山林土地;官府以及官府的产业。如我国古代的盐铁一类的官营经济;城市的市场街道和公共建筑、场所、用品、设施等等。所以,公有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当然不是社会主义,也不能产生出社会主义。1894年,老恩格斯针对俄国革命者关于利用俄国农村的封建公社所具有的公有性质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错误严肃指出:


在商品生产和单个交换以前出现的一切形式的氏族公社同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定的东西即生产资料由一定的集团共同所有和共同使用。但是单单这一个共同特性并不会使较低的社会形式能够从自己本身产生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独特的最后的产物,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经济形态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42页)
正如单单一个公有制不能产生出社会主义一样,单单一个计划经济,也不能让一个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恩格斯指出的水平,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社会还相对贫穷,竞争还在国家内部或者国家外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促进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处在积极的发展和上升之中的过渡时期,强行实施社会主义的全面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首先限制和影响个别先进生产力的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然后逐渐地阻碍整个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将被先进资本主义竞争所吞噬。在这种情形下,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果断地摒弃计划经济模式,走由宏观调控和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道路。 以辩证的眼光看,计划经济在资本主义以至古代各社会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和存在过。中国封建时代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计划。凯恩斯主义,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
但有两个地方,使它们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出现了质的区别:一是它们的个别性,只是在个别和不多的情况下出现,社会总的经济还是竞争经济等经济形式;二是它的指令性,它纯粹是政府或者统治者的行政指令,没有高度觉悟的生产者的自觉参与。而建立在生产者的高度觉悟基础之上的全面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所独有,具有唯一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我们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比我们说得清楚,我想我们就没有什么要说的了。我们过去错在什么地方,改革开放我们为什么要抛弃计划经济,转而实行市场经济,这不就已经有了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回答了?
但是,计划经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过去被我们忽视了。我们现在虽然不搞计划经济了,但是,搞清楚这一点,对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对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对在物质和经济发展到了可以进行计划经济的经济状态时,我们重新执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这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所具有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
建立在先进物质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以人们高度的思想觉悟水平为基础。高度思想觉悟的人民群众,自觉自愿接受甚至主动要求全面的科学计划,并自觉监督和修正计划的执行,于是就产生出了计划经济的自我调控能力。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概念表述,就是信息反馈。就是建立在人的高度自觉(即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觉悟)性和先进的监督机制(任一人都可以进行正确的有效干预监督)之上的灵敏的信息反馈能力,是计划经济不可缺少的与计划本身对立统一共存于一体的另一面,它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它可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计划经济中自然形成,是作为生产力的人的自觉结果。而所谓社会主义具有的克服自身缺点不断前进的优越性,其来源就在于此。如果没有这个自我调控能力,计划经济就成为一个僵死的东西,迟早陷入恶性循环,影响生产力积极因素的发挥,阻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悠久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我们知道,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生产的盲目性产生于依靠市场的信息反馈来调节生产。市场信息原则上是由价格传递和反馈的。从产品到商品,由商品到消费者手中,本身是一个有一定地理位置和时间差的多环节的物流过程,有些产品的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有些产品甚至从产地流出,在外地绕了一大圈,经多个中转完成了利润的再分配,又回到了原产地销售。当一个产品出现了为市场所需有利可图的信息,竞争者便蜂拥而上。当生产者得到从市场传来的供大于求的真实信息时,供大于求的生产规模已是木已成舟,只好在已成的狭巷里互相拼杀淘汰,而不知情的或者是想吃掉别人当龙头老大的却还在继续投资……市场经济的竞争还要产生出信息和价格的战术性的欺骗而出现信息垃圾,从而误导和影响经济的发展。
计划经济的信息反馈是建立在没有资本主义竞争的经济状况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的高度思想觉悟之上,由消费者直接进行反馈,没有中间环节的流转也没有由竞争所产生出的信息和价格的战术性欺骗,因而就具备了不断修正计划错误的功能。
人们过去把计划经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东西。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任何东西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前者错误或者是不足否定基础之上进行的。计划经济也是这样,置身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经济中的计划经济,就应该是在变化中求科学。在改错中求正确。因此,计划经济不是没有错误的经济模式,它是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小的经济模式。首先是计划产生的科学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然后是计划执行中灵敏的信息反馈,可以最大限度地修正计划的错误。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了计划经济的自我调控能力,他们称为“自觉的组织”: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和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
列宁对计划经济自我调控能力也进行了具体探索。他在《国家与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很多地方谈到的计划经济中的计算和监督,谈到计算和监督是“精打细算,节省开支,不偷懒,不盗公肥私”,“不仅是为了对付少数资本家,而且是为了对付工人里面那些深深受到资本主义腐蚀的工人们,对付寄生虫、老爷、骗子手等等资本主义传统的保护者”“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调整好,使它能正确地进行工作所必须的主要条件”。(《列宁选集》第3卷第558页),实际上就是在探索计划经济中这个自我调控能力。但遗憾的是,由于英年早逝,列宁没有从理论上完成这个课题的研究,没有形成完备的科学概念。以致我们后来的领袖们完全地忽视了计划经济的这个功能存在和它的建立条件。不懂得计划经济需要先进的物质条件作基础,不懂得社会需要这个先进的物质基础产生出人们的先进思想意识,从而又产生出高度自觉的信息反馈和自我调节的机制。在大讲实事求是却很少实事求是的情况下,不可能得到有时甚至根本就不要制订计划所需要的客观数据,在严重违背着马克思主义物质原理情况下,以长官意志作为计划的制订依据,以行政命令作为计划的实施手段,在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生搬硬套计划经济。这样的计划经济还有不失败的道理吗?


七  对外开放原理


 社会主义的物质原理,规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内容。而物质内容的发展和前进,需要有一个运动的和发展的形式,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就具备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还没有完成,它还必须有自己得以充分发展前进的空间。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着纵横两个不同方向的联系与发展的时空。纵向,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如一个地区或国家)内部的历史联系,发展和变化。横向,就是相对封闭的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现实联系.发展和变化。马、恩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义为世界性的运动,实际上就是指社会主义横向空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于是,我们有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原理。
坚持纵向忽视横向,坚持横向忽视纵向,都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不可取的形而上学的发展道路,其结果只能导致自己的衰落和失败。
封闭而不善应变,就要走向灭亡,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大自然的规律。
远古时气候温暖地面湿润,大地遍是长满月桂、黄杨、紫杉等常绿植物的森林,河边繁衍着古象和犀牛等兽类。但随着大冰川在北方形成,寒冷的空气不断南下,不能移动的植物和不迁徙的动物就逐渐被冻死。从冰冻的沼泽地带发掘出来的远古动植物就是明证。
正是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商品、货币和青铜,导致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更加进步的奴隶社会的出现。正是西欧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等革命先驱外出到西欧学习,才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苏联本身的建立。正是有了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中国才有了马列主义的传播和后来革命的成功。
 科学技术无国界,更无阶级性。科学技术只有打破行业、阶级和国界的局限,进行不断的交流,才能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就象物种繁殖一样,近亲繁殖,优点只能越来越萎缩和退化;远缘杂交,品质就会越来越优化。
科学技术的交流,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越往古代就越是在人类社会不自觉的甚至是野蛮的交往中得到意外的交流和提高。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对侵略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战争和侵略,也是一种交往的形式,只不过是一种野蛮的、不正常和不应该的交往。很多情况下它也给落后地区带去了文化、文明和生产力的进步。由此我们更可以肯定正常的,友好的、互相需要的即马克思所说的以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文明和进步。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与外部的交往会不断地由不自觉的行为方式上升和发展成为自觉的行为方式。而自觉的程度越高,就说明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
所以,从运动和发展变化规律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对外开放与先进的物质并列,作为了资产阶级的两大历史物质任务。
人类世界的交往,一般说应该有三个方面:
一、人员交往
二、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及信息交往
三、包括商品在内的实实在在的物的交往
人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人与人的积极交往。大自然赋予人的一个重要的天性就是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的强烈渴望。我们很多人为自己的科学成果陶醉得不亦乐乎,似乎我们已经达到了快要穷尽世界的地步。但是,这些可怜的学者竟没发现,当代的高科技的火箭发射装置,只不过类似原始社会发明的弓箭之类的小玩意儿;宇宙飞船也不过如秦始皇派出到海上求仙的木帆船。在永恒和无穷、发展和变化的宇宙中,人类十几万年的进化,也不过只是相当于一个细菌部落的短暂裂变。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至今还非常非常地幼稚和渺小。甚至,现代科学对一些日常大量的熟识无睹的简单事物都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比如我们至今还弄不清楚,究竟是“谁”使人类如此巧妙地具有很多自身进化和前进的天性和“设备”,比如在人的前面仅仅安排了两只眼,而不是一只或三只(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在人脑后面也需要后视的地方却不科学安排一只或是两只)……这其中最令人惊异和令人称道的巧妙之一就是人类的性欲。正是这快乐美妙和伟大的东西,使真正意义上的人都无一幸免地为它所俘虏,都无法逃遁它,抗拒它,都真诚地去追求它,并在与异性器官的往来和交流中得到了大自然赐予的无以伦比的享受。而大自然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类这一“弱”点,完成了人类的繁衍。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没有一定程度上性的开放与交流,人类就不能发展,世界就要自我销毁。

人具有社会性,而国家就具有国际性。一个国家之所以为一个国家,是因为在这个国家之外,还有其它国家。它不是茕影于世界的荒野之中。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定要与他国交往。一个民族可以用武力或被武力暂时隔绝,但这种隔绝是不会持续很久,它不是要被内部冲破,就是要被外部打开。
一个先进的民主的发达的国家,由于具有充分的信心,它就可以让自己的人民自由地进出国门而不必加以种种的限制。 在西欧很多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国界已经淡化得如同一条村道。作为比资本主义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比资本主义更加开放地打开国门,让国民自由出入境。
开展世界性的国际交流,不仅可以交流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增加贸易收入,提高综合国力,满足国民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国家和政府还可以在这种服务上形成一种产业,为公众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总的是利大于弊。
从物质和经济上讲,应该是先进富裕国家害怕落后贫穷国家的人员流入本国,因为新增加的穷人会增加社会的负担;而落后贫穷国家不应该害怕先进富裕国家的人员进入自己国家,因为先进富裕国家人员决不会移民贫穷落后国家,而投资发展观光旅游只会给后者带去收入和财富。 可奇怪的是,苏联等落后贫穷的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竟然害怕和限制自己国民到先进富裕国家去,先进富裕国家人员进来。其中军事政治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再就是害怕自己科学技术及其人员的外逃。因而对进出人员采取了很严厉的审查和控制政策。于是,西有“柏林墙”,东有“三八线”,就把当代社会主义与外部世界自我隔绝。
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因为怕政治人员和技术人员外逃、怕敌对国家的间谍入境等因素而闭关锁国。老实说,因为几个人员的叛逃或是几个间谍的活动而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的历史事实至今还很少发现。防是防不住的。在严防的情况下,连打个羽毛球的女运动员也以“政治庇护”方式外逃,反而造成恶劣政治影响。不如干脆放开。为了防止科学技术人员的外流,我们可以采用提高经济和政治待遇等办法留人。我们不仅要让国门实现进出自由,而且还要象马克思提出的,要为这种交往提供种种方便和工具。比如简化手续,减免各种收费,提供车船机等乘载工具,提供电话、电报、因特网、语言翻译等信息交流工具,在他国设置专门为本国外出人员服务的机构等等。
于是,体制也进步了起来。随着国家的开明进步,人们也就自觉自愿地留了下来,甚至他国的科技人员也慕名而来。于是,国家也就进入一种与外部世界交往的良性循环之中。
在对外开放中已经尝到了甜头的中国,已经逐步进入对外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她的对外开放政策的辉煌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原理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