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园林雕塑的审美特征
雕塑艺术在人类发明的历史上,几乎和文明同时诞生,原始的陶俑雕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他们距今已有三万到一万年的悠远历史。由于地域的隔绝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东、西二种艺术风格。一种以古埃及、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它强调的是一种装饰、稳定、明确而有严格规范、又具有写实基础的美,如埃及法老造型、中国秦马俑等。另一种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欧洲风格,它强调的是一种个性的刻画、生动自然的体态,具有一种健美的体积美。二种风格形成二种文化,雕塑艺术也不例外。雕塑是一种环境艺术,它介于绘画和建筑之间,它的表现需要衬托和依附。黑格尔把雕塑艺术分成二大类,有些雕刻作品本身是独立的,有些雕刻作品是为了点缀建筑空间服务的,前一种的环境只是由雕刻艺术本身所设置的一个地点,而后一种的环境只是由雕刻和它所点缀的建筑物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决定着雕刻作品的形式,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决定他们的内容。借用黑格尔的美学语言来概括,前者是独立美,后者是依附美。展厅雕塑,园林雕塑实质上就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中国园林室外依附性雕刻,最早可以认为是以砖雕、木雕、石雕及假山、太湖石、黄石等为代表,而且一开始是以一种较为抽象的面貌出现的。这和西方雕塑艺术发展形成反转关系,表现为东方的雕塑是先抽象后具象,而西方是先具象后抽象,这种关系在园林雕塑中反应得特别明显。欧洲园林,开始就体现出严谨性,十七世纪法国造园准则是:不加以调理和安排均齐,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甚至要自然接受均衡对称的法则,可见它缺乏随类赋彩的灵性,直到现代毕加索,马蒂斯从东方艺术中找到这种感觉,西方园林才日趋多样化。音乐用节奏表现规律,园林也用它特有的节奏、旋律表现出地形、奇峰异石、小桥和流水。中国园林雕塑与中国的水墨画一样,以泼墨淋漓的大写意来表现意境,它蕴含着几千年的东方文化沉积、人文习俗和山水灵气。我认为园林中最早的雕塑就是园林之石太湖石黄石等,从石峰形体的凹与凸,透与实,绉与平,高与低来看都具有强烈的抒情韵律感,正是绝好的后现代派雕塑作品。
石头在这里不仅是一种抽象化了的雕塑,它更具有一种内涵,一种点缀、装饰,重要的是人赋予了它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风俗、一种气节。并在园林中扮演一种艺术文化的角色,在庭园中它是镇园之石。在中堂大厅是古玩佳品,体现了主人的情趣爱好。在盆景中一块奇石就成了咫尺千里的风景。石头更是诗人、画家吟颂和表现的题材,无生命的顽石在东方的文人雅士眼中,有着极高的审美意识,他们能从石峰造形的跌荡起伏中领悟到它的美学价值。从古典园林中遗留下来的名石看,大都是高大伟岸,形质俱美的石峰,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亭亭玉立,玲珑多姿,透漏兼备,秀润多彩,玲珑剔透。据说该石有二十二孔,以一炉香置其底,孔孔出烟,以盆水灌顶,孔孔流泉。而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高耸如云,极具嵌空瘦挺之妙,清秀附柔浑朴之美。它以高耸奇特而冠世。立于苏州第十中学内的瑞云峰,其形状如云飞乍起,杭州花圃的绉云峰,为英石叠置,其色积如铁,迂回峭析之致……等,古人用透、瘦、皱、漏来品评它们的美。透,是玲珑多孔穴,光线能透过,使得外形轮廓丰富多彩;瘦即石峰秀丽,棱骨分明;皱即石峰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变化富有节奏感;漏即石峰上下左右有路可通。这种漏透之美,我们今天可以在现代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作品看到,如《国皇与皇后》人物形象极具抽象,人物眼睛用漏透的办法割成二个洞,光影从背后射过孔穴产生一种神秘感,不能不佩服大师的拿来主义。他从东方石头中的孔穴之美,提出了他的孔穴理论,并把这种理论应用到他的作品之中,实现了雕塑作品从凸到凹到透这样一个革命过程,他认为:洞和实体具有同样的形体意义。它可以把这一边和那一边联系起来,使雕塑立即增加了三度的空间感觉。不难发现东方的石文化对这位大师的艺术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正如毕加索,马蒂斯也曾得到东方色彩的启发一样,证明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文化反转关系,也说明了石头作为抽象天成的雕塑作品,其自身通过材质、线条、孔穴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和形体意义。
二、园林雕塑的主题与环境
我们所说的石头在园林中的价值和地位,不论是抽象的太湖石黄石,还是具像的雕塑,依附性是第一位的。在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是园林雕塑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雕塑由于受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题材和形式以装饰的手法居多,如装饰人物、动物,无题标志等形式的作品,在限定的时空环境中有序地组合,构造出富于节奏韵律的雕塑,在与环境的组合中呈现雕塑的艺术性、文学性、主题性。成功的雕塑作品不在于自身尺度的大小,而在于作者对材料、技法、环境的综合把握,在于对雕塑设计整体视觉现象的感观。一件有感染力的园林雕塑不仅要有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形象、优美的形式,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主题。题材不是作品的唯一形式,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不是抽象的概念推理,而是体现在具体的题材之中。中国的诗画艺术经常取材红梅、松柏、兰竹等,但主题并不是要去认识自然物的生长规律,而是象征人的某种品格和哲理。高尔基说: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加美好。